书城养生黄帝内经经络穴位养生祛病法
6419100000003

第3章 身体可以感应的密码——穴位

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时时刻刻散发着动人的气息,但我们常常不为所动。我们身边的一石一沙,也处处昭示着生命的玄机,但我们依旧不以为然。我们身上有许多防病治病的密码,相信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天降下的独特个体,无可替代。

一、什么是穴位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shu)、俞,本经皆通用。”“腧”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黄帝内经》中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等名称。《针灸甲乙经》中称为“孔穴”、《太平圣惠方》中称为“穴位”。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交会于体表的部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人体的腧穴大多位于筋骨、肌肉之间,与经络相连,借助于经络又与脏腑器官相通。所以腧穴是人体经络、气血聚集和出人于体表的部位。一般来说,腧穴不是体表上的一个点,而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部位。腧穴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腧穴处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的厚薄。因此,身体各个部位的腧穴,有的小些、浅些,如眼部的睛明穴,手指上的少商、少泽穴,足趾上的至阴、隐白穴等;有的大些、深些,如臀部的环跳穴、小腿上的足三里穴等。

人体上的腧穴名称,在中文中大多有一定意义。一般是根据腧穴局部的象形、功用,或中医理论,或当时的解剖知识,或治疗效应命名的。

(1)根据象形命名的腧穴。如把肢体的凸出部分比做山、丘而命名为承山、梁丘等;把人体十二经脉比做十二条“水系”,并把肘、膝关节部位视为经脉、经气会合之处,所以在肘膝关节部位附近的腧穴,多以泉、池、泽、海命名,如尺泽、少海、曲池等。

(2)根据人体器官的部位或其功能命名的腧穴。如耳前的听宫、眼下的承泣、手心的劳宫、鼻旁的迎香等。

(3)根据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命名的腧穴。如气海、血海、三阴交、三阳络、百会、肺俞、心俞、神门等。

(4)根据有关的解剖知识命名的腧穴。如第7颈椎下的大椎、乳房下的乳根、腕部的腕骨、小腿外侧的绝骨等。

(5)根据治疗作用命名的腧穴。如治疗眼病的睛明、光明,治疗喑哑的哑门,治疗脾胃疾患的脾俞、胃俞等。

二、穴位的分类

经穴

经穴是指十四经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穴名,是腧穴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中十二经脉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一名双穴;任脉穴和督脉穴分布于前后正中线上,一名一穴,为单穴。

在十四经脉腧穴中,有许多特殊作用的腧穴。根据它们的分布和主治作用不同,区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交会穴、八会穴和八脉交会穴等。

1、五腧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以下各有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5种腧穴。它们的次序是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指经气始出之处,位于指(趾)端;荥穴,指经气稍盛,如水之微流;输穴,指经气渐盛,如水流注入之处;经穴,指经气更盛,如水流通行(经过)之处;合穴,指经气充盛,如水流汇入之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荥穴一般主治发热病;输穴一般主治风湿痹痛;经穴一般主治咳嗽、咽喉病症;合穴一般主治肠胃等六腑病症。

2、原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3、络穴

在四肢部,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使阴经与阳经之间表里相通;在躯干部,又有督脉络、任脉络及脾之大络,分布于身后、身前及身侧。各络脉都有一络穴,总称十五络穴。络穴可治疗与表里两经相交及其分布部位的病症。

4、郄穴

郄,间隙的意思,指经气在深部集聚的部位。在四肢部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也各有一郄穴,合称十六郄穴。郄穴为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

5、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相应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都位于背部脊柱两侧,多与脏腑相近。某一脏腑有病时,常在其相应的背俞穴处出现压痛等反应。背俞穴对于诊治有关脏腑病症具有重要作用。

6、募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的位置多与相应的脏腑相近。如果某脏腑有病时,常于相应的募穴部位出现压痛等反应。募穴对于诊察和治疗有关脏腑的病症也具有重要作用。

7、交会穴

经脉与经脉之间常互相会合,其会合部的腧穴称交会穴,如三阴交即为足三阴经相交会之穴。交会穴大多数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上。交会穴一般可主治与月经有关的病症。

8、八会穴

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腧”,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中脘。

附:难经之八会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此难说,六腑之气会聚于太仓,五脏之气会聚于季胁,筋会聚于阳陵泉,髓会聚于绝骨,血会聚于膈俞,骨会聚于大杼,脉会聚于太渊,气会聚于三焦膜之外的两乳之间。凡属内热病变(今临床已不限于热病),都可以取其所属的穴位进行针疗。

众医家之观点

◆滑寿认为:六腑气会之太仓,即中脘穴,位于脐上四寸;六腑取禀于胃,所以为腑会。五脏气会之季胁,即章门穴,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筋会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腧穴,胆与肝为配,肝者筋之合,故为筋会。髓会之绝骨,也叫阳辅,位于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诸髓皆属守骨,故为髓会。血会之膈俞,位于背部第7椎下,去脊两旁各一寸半,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所发处,太阳多血,又血乃水之象,故为血会。骨会之大杼,位于项后第1椎下,去脊两旁各一寸半。脉会之太渊,在掌手陷中动脉处,即所谓寸口者,脉之大会也。气会之三焦,即两乳中间的膻中穴,为气之海,位于玉堂穴下一寸六分。

《千金要方》认为,绝骨,即悬钟穴,位于足外踝上三分处。

◆四明陈氏认为:髓会之绝骨,与足少阳胆经无关,因脑为髓海,脑后有枕骨穴,则绝骨当为枕骨之误。血会之膈俞,位于第7椎下两旁,因血者心所统、肝所藏,膈俞上为心俞,下为肝俞,故为血会。骨会之大杼,因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再渗入脊心,下贯尾骶,继而渗诸骨节,故骨之气皆会于此。

◆元朝谢坚白认为:三焦当为上焦。

与滑寿同时代的古益袁氏认为: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杼也。

9、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四肢部相交会的8个穴,是临床治疗常用的穴组,如公孙配内关治疗心、胸、胃等病症。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标准有穴名48个。经外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些不在经脉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如头面部的太阳、印堂等穴,小腿上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阑尾穴等。有些奇穴并不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等。经外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较单纯。

阿是穴

阿是穴,是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当按压某一局部时患者反应敏感,出现疼痛、酸胀,发出“啊”的声音,“啊”处即作为施术的穴位,故称阿是穴。

三、穴位的神奇功效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输注气血

腧穴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是气血通行出入的部位,脏腑、经脉之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

护卫肌表

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因此腧穴部位的变化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与经脉反应病症不同,腧穴所反应的病症主要限于腧穴范围的压痛、酸楚、结节、肿胀、淤血、丘疹、虚陷等现象。腧穴反应病症的作用近年来有不少新发现,如呼吸系统病症多在中府、肺俞、孔最处出现反应;肝胆系统病症多在肝俞、胆俞、胆囊穴出现压痛等。

防治疾病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的处所。当人体正气亏虚、肌腠空疏时,邪气就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又是腧穴之所以能治疗疾病的基础。在腧穴部位点按或是施以针刺、温灸等时,各种刺激能通过腧穴、经脉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协调平衡阴阳,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

四、穴位选取

取穴又称穴位定位,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历代医家都很重视。

穴位定位有一定的方法,常用的取穴法有四种,分别是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临床应用时,各种取穴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并结合不同个体不同体位、姿势和不同穴位的局部感应来定穴。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大类:

◆固定标志——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根据固定标志定位,如两眉之间定印堂,鼻尖定素髎,脐中定神阙,两乳头连线中点定膻中穴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根据活动标志定位,如屈肘纹头取曲池,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张口取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握拳取劳宫穴等。

骨度分寸折量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骨定穴法。

采用骨度分寸折量法,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只要部位相同,其尺寸便相同。

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

常用指寸定位法:(举一例子)

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纵向比量以及背腰部腧穴的横向定位。

拇指同身寸:以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示、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的宽度为3寸。多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以及背部的横寸取穴。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在取穴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的方法。简便取穴法简便易行,临床应用时可与体表标志法、骨度法、指寸法结合起来。常用的简便取穴有下列几种:

取风市,自然立正垂臂,股外侧中指端所指之处即是。

取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相交,示指尖端所指处即是。

取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即是。

取劳宫,半握拳,中指指尖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处即是。

以上是4种我们可以用到的取穴方法,下面总结几点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再结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1)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2)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3)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此外,还可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

(4)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古人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之说。意思是说,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辨。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五、简单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法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按摩

1、按摩手法分类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体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在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压法结合则为按压法。若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

指按法:是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

◆“手法要领”

①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举例说明”

胃脘痛:按脾俞、胃俞或脊旁敏感点,每穴1~2分钟。

腹痛:按揉足三里、内关。

颈项强痛:按揉列缺、后溪。

牙痛:按揉合谷。

痛经:按揉三阴交。

尿潴留:指按中极。

掌按法:是用掌根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一种方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同样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

◆“手法要领”

①按压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复按压。

②为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伸直,身体略前倾,借助部分体重向下按压。

◆(2)点法:用屈曲的指问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示(食)指点法三种。

◆“手法要领”

①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贴于示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②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示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③屈示(食)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示指,用示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3)压法: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

压法的力量较按法要重,目前临床上压法常限于肘压法,现介绍如下。

◆“手法要领”

①术者肘关节屈曲,以肘尖部

(即尺骨鹰嘴突)为力点,压在体表治疗部位。

②压力要平稳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③肘压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

◆(4)摩法:用示(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动的称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称掌摩法。古代还常辅以药膏,以加强手法治疗效果,称为“膏摩”。

摩法的动作与揉法有相似之处,但摩法用力更轻,仅在体表抚摩;而揉法用力略沉,手法时要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要领”

①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示(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罗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②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③手法轻柔,压力均匀。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80~100次。

◆(5)揉法: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附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称之为揉法。以大鱼际为力点,称鱼际揉法。

以掌根为力点,称掌根揉法;以手指罗纹面为力点,称指揉法。其中以鱼际揉法的技巧性较高,故先作介绍。

◆“手法要领”

鱼际揉法

①用大鱼际着力,稍用力下压;拇指略内收,指间关节微屈;手腕放松,以腕关节和前臂协调的摆动运动,来带动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作环旋状揉动。若以掌根着力,则称为掌根揉法。

②动作要灵活,力量要轻柔。施法时既不可在体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体表揿压。

③动作要有节律性,其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指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或以示(食)、中指,或以示(食)、中、无名指罗纹面,在某一穴或几个穴或某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柔动,称为指揉法。且有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之分。

临床上指揉法常与按法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单指揉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双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于小儿推拿乳旁、乳根穴或双侧天枢穴;三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

◆(6)推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同的学术流派已将推法衍化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和名称。按其原意,“推者,一指推去而不返……”。也就是说用拇指或手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称为推法。

成人推法中,有以拇指为力点的,称拇指平推法;有以手掌为力点的,称掌平推法;有以用拳为力点的,称拳平推法;有以用肘尖为力点的,称为肘平推法。平推法是作直线的单向运动,体表受力较大,但推行速度相对缓慢。其意是推动气血的运行。

拇指平推法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沿经络循行路线或肌纤维平行方向,由甲点推向乙点,其余四指并拢作支点以助拇指用力。

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或更多。

◆“手法要领”

拇指平推法:

①从甲点推向乙点时用力要均匀。

②从甲点推向乙点时要匀速。

③对从甲点推向乙点途中所需加重手法刺激的某穴可配合按揉或按压等手法。

④在治疗部位应先涂抹少量冬青油以利于操作,并防止推破皮肤。

掌平推法以掌根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若需要增大压力时,可用另一手重叠缓慢推进。一般可连续操作5~10遍。

◆“手法要领”

同拇指平推法

拳平推法握拳,以示(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

◆“手法要领”

同拇指平法

肘平推法以肘部尺骨鹰嘴为着力点于治疗部位,由甲点推向乙点,由于本法刺激力度特别强,一般连续操作仅1遍或2遍即可。

◆“手法要领”

同拇指平推法

◆(7)擦法: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向或左右向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称为擦法。擦法以皮肤有温热感即止。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有掌擦、鱼际擦和侧擦之分。

◆“手法要领”

①上肢放松,腕关节自然伸直,用全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用于治疗部位,以上臂的主动运动,带动手做上下向或左右向的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不得歪斜。更不能以身体的起伏摆动去带动手的运动。

②摩擦时往返距离要拉得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如拉锯状,不能有间歇停顿。如果往返距离太短,容易擦破皮肤;当动作有间歇停顿,就会影响到热能的产生和渗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③压力要均匀而适中,以摩擦时不使皮肤起皱褶为宜。

④施法时不能操之过急,呼吸要调匀,千万莫进气,以伤气机。

⑤摩擦频率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

掌擦法用于胸腹、胁肋部为主。

鱼际擦法用于四肢为主,尤以上肢为多用。

侧擦法用于背部、腰骶部为主。

2、按摩养生法

以上讲述按摩法,下面总体介绍几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用到的保健法:

双手拍头:取坐位,头身正直。然后用双手掌在头部施轻拍法,由前向后,均匀拍打,力量要轻柔有弹性,双手轻拍约20次。

按摩后脑:两手指交叉,抱在后颈枕下部,左右来回横向搓摩约20次,力量要轻柔适中。

上指梳搔头皮法: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乃诸阳经气的汇聚处。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搓掌揉脸法:人们到了老年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揉面部各60次,激发面部气血,使面部充盈红润,面肌富有弹性,有防老祛皱、焕发精神功能。

旋摩耳轮:“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耳为六条阳经经脉所聚。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后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后面10次,使耳部发热有烧灼感为宜。本法有防治耳鸣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者禁用)。

叩齿咬牙弹舌:齿属肾,“肾主骨,肾气虚,齿不健,八八则齿发去”。双手掌轻按双颊,先叩齿有声36次,后咬牙无声18次。然后下颌放松,用两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颌36次。“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鸣天鼓:双掌掩耳,示指、中指、无名指在后枕轻轻摩擦,耳中闻擂鼓之声约1分钟,继用无名指弹滑36次。

搅海咽津:舌尖先左后右在口腔内颊慢慢搅动10次,古称“赤龙搅海”。至唾液满口漱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颈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运目弹睛:头部不动,眼珠向四周环视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后用力紧闭双眼,同时呼气,待气吐尽后,迅速睁大双眼,同时吸气,共3次。

按摩颈项:颈项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手掌自后颈慢慢按摩至前颈,中指尖点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有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肩胛部按摩: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解除肩部疲劳,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功能。

上肢部按摩:上肢部位为“手三阴手三阳之脉”的要道,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从上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按摩腹肋:腹为任脉经过之处,胁肋部位为肝胆经脉(期门、章门)所交会。双掌根紧按双侧腋下胁肋,自后向前按摩10次。然后左掌叠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窝部10次,继按顺时针方向向左上腹推进,而后依次达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窝部,如此1~3遍。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对防治肝胆疾病和岔气、肋间神经痛有效。

搓腰揉肾:“腰者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每日早晚双手虎口放双侧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后双手上移至双侧肾俞穴,左右扭动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使腰部发热,能强肾壮腰,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骶尾部按摩:骶尾部为人体“大树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髎穴和长强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疗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疗效。

卜肢部按摩:下肢部位为“足三阴足三阳”之脉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阴交、悬钟穴)向上(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和股下段(梁丘、血海穴)至股上段(风市、环跳穴),如此反复拍打60次,对活血理气、舒筋通络、调理脾胃效果尤佳。夜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冬季水温42~45℃),两足稍晾干后反复搓推足心(涌泉穴)60次,涌泉穴为肾经之源,对温肾、补肾、健脑、改善血液循环有效。

敲打命门:双手握拳,在自由转腰时,用双拳轮换敲打命门穴。

全身拍打: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肩部、头部做轻松而富有弹性的拍打。

灸法

灸法大家一定不陌生。指用艾绒等药物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养生是指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灸法,流传已久。《扁鹊心书》中即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说明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艾灸从形式上分,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从方法上分,又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三种。保健灸则多以艾条灸为常见,而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均可采用。

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为宜。一般来说,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两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两季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年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算。艾炷是将艾绒捏成的圆锥形,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者,宜用大炷;体质弱者,宜用小炷。

在此介绍两种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法: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炷灸与艾条灸均可以,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炷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灸难度相对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

被灸者一般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松,不要紧张,心情愉悦。然后将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施术者站于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体自然放松,心无杂念,轻巧操作,从容缓和,不急不躁,全神贯注。被动灸法多用于胸腹部或腰背部,养生的穴位有气海、关元、中脘、神阙、华佗挟脊、肾俞、命门。

针刺

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由于此法非专业人士操作起来有点困难,因此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运用以上三种经络穴位养生法时,一定要注意如下两点:

(1)刺激穴位时要在呼气时。穴位疗法最容易忽视的是呼吸。似乎很少人知道,呼气时刺激经络和穴位,传导更快更佳,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这时刺激穴位不太会传达。相反,吐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给予刺激,不仅痛感少,而且传导佳。

(2)治疗前千万不要抽烟。大家都知道香烟中含有致命的毒物,特别是所含的尼古丁更是剧毒物质。如果在进行穴位治疗前抽烟,尼古丁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肯定会影响治疗效果。

六、经络穴位养生刺激工具无处不在

把五六支牙签用橡皮条绑好,以尖端部分连续扎刺等方式刺激穴位。刺激过强时,则用圆头部分,此法可出现和针刺疗法相同的效果。

不喜欢灸术者,可以用吹风机的暖风对准穴位吹,借以刺激穴位。这也可以算温灸的一种。

体质虚弱的儿童,肌肤较易过敏,再小的刺激往往也受不了,此时可利用旧牙刷以按摩的方式来刺激穴位。

以手指做指压时,不能良好使力的穴位,可利用圆珠笔或铅笔等来刺激穴位,方法是用圆珠笔头压住穴位。一般来说,此法压住穴位部分的面积较广,刺激较缓和。

脊柱两侧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可惜的是,自己无法好好地刺激它们。若有软式网球,即可轻易地达到目的。仰卧,将球放在背部穴位的位置,借助身体的重量和软式网球适度的弹性,穴位可获得充分的刺激。想要刺激背部的穴位时,请大家务必要试试这种方法。还有一种办法是就像我们在洗澡时,两手捏住洗澡巾的两端,然后再把中间部分放在背部上下来回摩擦,这样也能刺激脊椎骨两侧的穴位。

像高尔夫球那种硬球,比较适合刺激脚内侧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将高尔夫球置于脚底并滚动它,对刺激涌泉等穴位十分有效。

用晒衣木夹夹住双手10指指尖,然后逐一拉伸10指。能刺激手指的穴位,还能促进手指末端血液循环。

在这里不得不提核桃了。“麻核桃”又称“河北核桃”,因原产河北而得名,均为野生状态。因硬壳发达而坚硬,纹理起伏大而变化丰富、美观大方,可制作美仑美奂的工艺品供人欣赏,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作为健身器材。北京人手里玩的就是核桃。手握两只核桃,前后、左右地转动,舒筋活血。麻核桃有健身活络功能,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穴、鱼际穴、少府穴、合谷穴、神门穴等。不同穴位对应着身体的不同器官,经常按摩手指、手掌、手背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把玩核桃成了一种时尚,玩核桃的人最初的目的是强身健体。现代科学证明,揉核桃能延缓机体衰老,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风有很大作用。特别是一些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群,把玩核桃更能起到舒筋活血、预防职业病的功效。

§§下篇 让身体的武器保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