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经络穴位养生祛病法
6419100000002

第2章 人体内看不见的河流——经络

一、什么是经络

经络有点像人体地图,标明了哪儿是出口,哪儿是入口。有人说经络就像是一座城市里的排污通道,五脏六腑就相当于各小区排污口。如果某个小区的排污口堵塞了,只要我们的工作人员来疏通一下,清理排污口处堵塞物,那么整个小区的排污通道立马就会通畅,因此城市的排污系统又能通畅地运行了。现在就拿我们的脏腑说一说,比如胃痛就多按胃经;左臂麻木,麻到中指,那就是身体在告诉你心包经有问题,这时你只需要把心包经打通就能缓解。经络就相当如一个无形的触手,你只要一点它,它就会立马给你修复去了,很快见效。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全身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犹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网络周布全身。

所有的这种关联,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在内连属于腑脏,在外联络于筋肉、皮肤。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等组成。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即《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具体来说,心经属于心脏,络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脾经属于脾脏,络于胃;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带、冲、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它能补正经之不足。十二经别的名称和十二正经有关,从某经别出的,就称为某经经别。如从手太阴肺经别出者,则称为手太阴肺经别。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入、出、合”来概括。十二经别一般从四肢肘膝以上与十二正经分开(只有足厥阴经别是个例外),称为“离”;然后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接着浅出体表而上行头项,称为“出”;最后阴经经别合人互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称为“合”。这样,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为“六合”。

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正经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浮络是循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它们主要是加强各部联系和网络经脉不及的部分。

经筋和皮部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众所周知,皮肤是机体的最外一部分,也是人体三大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犹如我们现在网络中使用的防火墙,防火墙可以保护网络安全,防止病毒的侵入;皮肤可以保护机体,抵抗病邪入侵。另外,当我们身体内的脏腑和经络有问题时,会在皮肤上有相应的反映,比如会出现斑斑点点、不同寻常肤色的颜色等。因此,治疗这些疾病我们不能单从外在的皮肤人手,我们应该从相应的脏腑和经络着手。

经络十二经脉——经络的主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奇经八脉——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各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十二经别——经脉的深部分支,沟通脏腑,起加强表里经联系十五络脉——经脉的外部分支,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三百六十五络——经络的小支,分布到全身各腧穴的作用外十二经筋——受经络支配的筋肉十二皮部——皮肤按经络分布三、经络的作用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生理方面

经络有沟通表里上下、连络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百骸、四肢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运动,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经络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心气的推动下,使气血周流全身,以营养各组织器官,并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病理方面

经络在病理上与疾病的发生和传变密切相关。当人体正气不足,经络失去正常的功能时,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疾病发生之后,病邪常沿着经络自外而内,由表入里地传变。因此,经络在生理上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在病理上又是疾病发展传变的通道。

同时,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病影响胃,心病移热于小肠等;内脏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胃火引起牙龈肿痛,肝火引起目赤肿痛,胆火引起耳聋、耳痛等。

诊断方面

首先我们来讲一个关于扁鹊切脉奇诊赵简子的故事。晋国大夫赵简子,一日突患重病,卧床昏迷不醒,汤水难进。恰逢扁鹊行医来到晋国,被赵简子家臣董安于请至赵宅诊治。扁鹊来到赵简子的病榻前,屏息端坐,轻轻掀起赵简子的被角,摸准他的寸口,就切起脉来。接着又仔细察看了他的面部神色,又翻开眼帘端详一番,然后俯耳细听了他的呼吸。向家人询问了他发病的经过和患病后的症状。一会儿,扁鹊便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来,拱手环视众人,说道:“诸位不必担忧。简子大夫得的这病,叫血脉症,系劳累过度引起,以前秦穆公就得过这病,曾经七天七夜卧在床上,不省人事。后来自己慢慢苏醒过来”。果然,两天半以后,赵简子长长地嘘了一口,自己慢慢地苏醒了过来。古人最早的切脉不是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老中医在寸口按诊,而是用手在身上以一定的循行路线触摸来感觉血气的变化,从而诊断疾病。

这足以说明经络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并在体表有固定的循环部位。因此,内脏病变可以在有关的经脉上反应出来。临床上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其所属的脏腑,用作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胁肋疼痛多属肝胆疾病,腰痛多属肾病。不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所属经络的某些穴位上出现反映。如肺脏有病,在中府穴有压痛点;阑尾炎在阑尾穴有压痛点等。此外,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也可以作某些疾病诊断的依据。如头痛一症,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

治疗方面

《三国志》有关华佗治疗疾病的案例也很多。有一个奇特的例子叫子病治母。当时东阳县(今安徽天长县)有一个人家2岁的小孩,吃完奶后总是拉肚子,久治不愈。华佗看明情况后,建议小孩停药。华佗认为病根儿在母亲身上,母亲的乳汁有虚寒,孩子吃了才会拉肚子。华佗为孩子的母亲开了10剂药,之后小孩果然不拉肚子了。

中医学认为,人的五脏六腑通过十二经络,组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内外相通协调的整体,一个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和五行的关系影响到另一个脏腑,所以可以通过五行相克的理论来调治,而中医学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体的内部达到阴阳平衡。

经络学说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具有普遍的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药物治疗方面,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而产生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预防方面

《黄帝内经》中指出,“经气盛则邪气不人”。因此,临床可以用调理经络的方法预防疾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健康活动都离不开对经络的调理,有些是自觉的,有些是不自觉的。比如揉太阳穴、掐合谷穴、足底按摩等,这些常见的动作对防病健身都是非常有作用的。

汉代的名医淳于意就能通过察言观色来看病,他可以预先知道患者的生死,判断能否治疗,以及用什么方法治疗。有一次,淳于意给济北王的侍女们治病,其中有一个叫竖的女子,她看起来气色很好,但淳于意摸了一下她的脉说:“竖伤了脾脏,不能太劳累,依病理看,到了春天会吐血而死。”过了一段时间,济北王看她的脸色没有变化,就认为淳于意说的不对。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竖果然吐血而死。其他的名医如华佗、张仲景等也有用把脉的方法来判断潜证的例子。

我们说的预防疾病,很多时候就是治这种潜证。比如说人冷了要取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让他暖和起来:第一是给他外来的能量,比如给他吹暖风;还有就是激发他自身的能量来取暖。其实这就体现了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治病模式。你营养不良,西医会给你输液;中医则调理你的脾胃,脾胃好了,吃的东西能转化成气血,营养自然跟上了。本书说的这些日常保健和抗击疾病的方法,也就是教人们如何调动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激发自身的潜能。

因此,经常按揉经络和穴位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疾病在潜证阶段(潜伏期)是最容易痊愈的,这就是所谓“病向浅中医”的道理。何况人体有记忆功能,每次患病都会对人体功能产生损害,人的身体会把这些损害记录下来。所谓多病则体弱,久病则体虚。如果每天坚持花几分钟按揉本书介绍的穴位,使经络畅通,就算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酝酿哪一种疾病,也能在无意间把它消灭于无形。

中医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即高明的医生能在病发前就搞定它。所以健康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的,只要每天关注经络,抽一点时间维护自己的身体;使体内垃圾和毒素及时排出,没办法堆积,我们自然就能保持健康。

四、经脉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起止点在手或在足而分为手、足经;根据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而分阴阳、脏腑,如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阴经属于脏,而阳经属于腑,其中阴阳又有三阴三阳之分,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分别代表阴气或阳气的盛衰。

假设十二经脉是从肺经开始循行的,它们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的顺序依次流行,从肝经又回到肺经,像一个圆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也不会停止,像一个环似的完美无缺。

排列上,十二经脉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手三阴经在胳膊上的走行,略曲肘,掌心向内时,胳膊的内侧从大(拇)指为肺经,中指指尖为心包经,小指内侧是心经。外侧示(食)指处是大肠经,无名指处是三焦经,小指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点。

五、经络养生与十二时辰

《针灸大成》: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歌诀意思是说气血寅时出于中焦,上行注人肺经,卯时转注入手阳明大肠经,辰时注入足阳明胃经,所以才有“肺寅大卯胃辰宫……”的配合。在“子午流注”观的基础上,养生家们又针对老年人的身心实际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称为“二六功课”,清代医学家尤乘又叫“十二时无病法”。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1、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是指夜里11时到次日凌晨1时,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

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顺人体侧面而下,一直到脚的四趾。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时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时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时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时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地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

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春天把生发之机养住了,一年都好;少年时把生机养好了,对一生至关重要;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2、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是指凌晨1~3时,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如果想要养肝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如果一夜一夜地打牌,是养不起肝的。

在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是你要有所收敛,你不能让它一下子就生发上去,所以一定要让它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

3、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指凌晨3~5时,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中医的经脉也是从肺经开始的,现在所谓的正月也是从寅时开始的,这就告诉我们一天真正的开始是从寅时开始的。

人体的气机都讲顺其自然,也就是从肺经开始的。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端,所以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5时,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人睡得最实的时候应该是后半夜3~5时,小偷偷东西常常是在后半夜里三四点钟。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为什么老年人到这个时候恰恰容易早醒?实际上就是气血能量已经不够了。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小便的话,代表老年人比较虚;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同时是大汗淋漓的话,就要注意了。

寅时,肺经最旺,是呼吸运作时间,其特点是“多气少血”。“肺朝百脉”,肺将肝所储藏的新鲜血液送往全身,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心脏病患者死于后半夜三四点的原因就是气血不够,所以这个时候心脏病患者容易出现死亡。老年人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话不提倡早锻炼,心脏病患者一定要晚点起床,同时要慢慢地起床,而且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就顺其生发好了。比如《黄帝内经》里讲春天的时候要散步,但是要慢慢地散步,让生发之机慢慢起来。不要一下子就起来。第一要缓缓地生发,第二要精神放松,实际上精神放松就是最好的。为什么跑步容易精神放松?因为跑步的时候不会想问题,同样,游泳也是容易放松的。

4、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是指早晨5~7时,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时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

肺与大肠相表里,说一下表里是什么概念,有一点像夫妻,若是家里的妻子好,男人在外面工作就会很好,所谓表里就是一阴一阳组合的。肺就是阴主内,大肠就是阳主外,因此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中医问诊里面有一步是需要医生来问二便(大小便)就知道你心肺功能如何。比如心血旺的话,大便是成形的,而且是很粗的,所以小孩的大便和老年人的大便是不一样的。小孩的大便是又粗又大又长。有时候不可思议,小婴儿排便的时候,大便特别粗,可是到年老的时候,都拉得特别细。当拉特别细的大便的时候,说明心肺特别差,这就叫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肺功能好的话,排便功能就好。吃泻药治疗便秘的方法是错误的,它消耗了人体很大的元气。

5、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是指早晨7~9时,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人在7时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胃经是人体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从子时开始到卯时,实际上是人体的重新再分配,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此时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如果不吃早饭,长期下去对人体的损伤非常大。

记住晚饭要吃少,而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吃饭、去睡觉就不容易生病。很多人把晚饭当成正餐,忽略了中午饭和早饭,这都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吃早饭。

胃经走乳房的正面。乳汁的营养

是什么?气血的来源是什么?全是靠吃饭生成的。现在有一批人在极力反对喝牛奶,这里面是有一些问题的,为什么要反对喝牛奶?应该说将来最贵的还是人乳,人乳是只有在怀孕的时候才会分泌的一种汁液。饮食中小米粥就很好,小米是什么,是种子,它很小很小,但是播撒在地上就长了一大片,它是生发的东西,所以说刚刚生了孩子的母亲,没有说给她疯狂地喝牛奶,一般都是小米粥和鸡汤,这是几千年的文化,有一定的道理。胃经的病在《黄帝内经》有一段描述,胃经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是“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即是爬到山上唱歌、弃衣而跑——“裸奔”,这种人通常都送到精神病医院去,这些患者其实都是胃经的毛病,可以从胃经里治。辰时对应的生肖是龙,是集中各个动物的优势而成的,这就是告诉你吃饭可以让你变成像龙一样的,有各种各样的能量。

6、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是指上午9~11时,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是脾脏最活跃的时间。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因此吃早餐不会发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腐化掉。

还有肌无力的问题,不要小瞧它。

到了老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些这样的症状,都有点肌无力。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大大的三角眼,老了就是一个小小的三角眼,这就是脾虚弱的现象。

嘴唇滋润、丰满,脾的运化功能就好。脾功能好的话,这个人的肌肉就会很发达。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脾主身之肌肉,很多思虑过度的人也特别消瘦,所以古代人讲心宽体胖。

人心宽的话,就特别放松,浑身长得都是大疙瘩肉,所以不要思虑过度。现在小孩子老被逼着学习,不让他活动,就变成虚胖。有的小孩身体越来越差,这和脾有关。人体自身的脾需要运动,而我们的肌肉也需要运动,运动以后才能化成肌肉。巳时是蛇的属相,蛇在古代就是大蚯蚓,它有钻土的能力,它能把土地疏松,所以脾就是具有这种功能的。

7、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是指中午11~13时,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子时和午时,午时的特点就是午时一阴生。

一上午的运化全是阳气,这个时候就是一阴生。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时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

午时属相是马,马有什么特性?马的性子非常烈,马属火,用这个来代表心特别恰当,因为心就像马一样,永远不会停止跳动,除非死了。马就是这样,只要给它一鞭子,它就会一直往前跑。一匹真正的好烈马,你不叫它停的话,它会跑死为止。所以一定要善待马,因为马性子非常烈,宁可跑死也不会停下来。而驴不一样,驴倔,驴是土地之性,你越抽它,它就越不动、越犟,所以中国文化里面有叫顺毛驴。你应该哄着它,或者骗着它,你越给它来硬的,它越不吃你那一套,你再拿鞭子抽它,它就撂蹶子了。

由于马是烈性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当驴养,就不能让它去拉磨,如果要它拉磨,只要上了战场,它就只会转圈。所以我们用人也一样,如果这个人的性子像马,就要像对马一样,爱惜它一点;如果像驴,就哄着它点,骗着它点。驴可以干点糙活,但是马一定要养。所以古代人非常讲究养兵,平常你看他没什么,但是到关键的时候他才顶得住,这在古代人才学上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现在是恨不得把这个人用死算了,这是不对的,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

著名笑星马季去世时是在厕所里,

为什么呢?自古就有这样的问题。凡是心脏病患者一定要很小心解大便,这时候肺气不够了,就从心那儿调了。因为排大便的力量不足,就要调气,这口气只要一下去,心脏就会衰下去,那就会死掉。所以心脏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解大便的时候不要过分用力,如果太过用力的话身边一定要有人,否则会很危险。一般都是在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特别危险。心脏病患者在临死前其实是很高兴的,就是因为心火外散的那一瞬间人带的是喜相。

8、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是指下午13~15时,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就是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不见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饭的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女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有病,这靠美容是没用的,按西医的说法是内分泌问题。

心和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同样。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患者每天下午两时多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如果下午二三点钟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你心脏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因为脸红是一种心火外散的现象。因此,这时的红光满面不是好事。

9、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17时,这个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是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是太阳。它是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千万别把膀胱经理解为储尿器。申时在12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是可以上窜下跳的经脉。所以古代讲“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好阶段,如果是正常人,这个时间段的判断力应该非常好。有的人也许会说“我这个时候就是难受”。这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10、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指17~19时,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对肾最为关注。肾主藏精。什么是精?打个比方:精就像“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不是想补就能补进去的,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比如:老人年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11、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21时,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什么是心包呢?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心的外围专门负责心的一个功能叫“喜乐”——“喜乐出焉”,心包经又主喜乐。所以说句实在话,人体在这个时候应该去有些娱乐。

如果你觉得中指发麻,那就是心包出问题了,因为心包经走中指;如果你觉得小指发麻,那是心脏有问题。另外,大(拇)指为肺经所主,所以大鱼际发青就是肺寒。老年人一方面要多观察手指,也要多活动手指,对身体会有好处。

12、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21~23时,这个时候是三焦经当令。在中医里,三焦经是个很特殊的概念。

什么是“三焦”?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一般来说,人体心肺属上焦,中间脾胃属中焦,肾属下焦。“三焦”的性质是温煦的,如同小火,就是说我们的人体要保持一个不温不火的一个度,那就是“三焦”。

而且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的形象是什么样?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也就是说到了亥时人就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

这就是我们一天24小时里的12时辰养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