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它是企业以开展贸易或服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支撑,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和结构设计提升信用状况,向投资者发行信用级别较高的证券的融资过程。
二、业务流程
(1)成立一个独立的证券化特设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
(2)原始债权人(发起人)将应收账款出售给 SPV,SPV对所购买的应收账款按期限、业务来源等特征进行重组匹配。
(3)担保公司对应收账的按期偿还进行第三方担保。
(4)对 SPV的应收账款进行信用增级。
(5)对即将发行的以资产为支撑的证券(Asset-Bac ked Sec urities,ABS)进行信用评级。
(6)SPV以经过信用增级后的应收账款发行 ABS。
(7)证券承销商对 SPV所发行的 ABS进行包销。
(8)投资者购买 ABS。
(9)证券承销商将出售 ABS的资金扣除一定费用后返还给 SPV。
(10)ABS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托管银行负责对 ABS的还本付息工作。
这一流程有如下特点:
(1)流程的核心是 SPV。它是一个专门从事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的中介信托投资机构,经营内容单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是其法定的惟一收入来源;经营行为也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如不能产生证券化以外的任何资产和负债,不能在对投资者还本付息之前进行任何红利分配,不得申请破产,等等。SPV通常为原始债权人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在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整个过程中,SPV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2)流程的起点是“真实出售”。即发起人与 SPV签订交易合约,将应收账款出售给SPV。如果发起人出现破产清算,应收账款在特设机构 SPV的保护下也不会被列入清算范围,从而实现所谓的“破产隔离”,即应收账款的质量与发起人的信用风险相互分离,使投资者的投资不会受到发起人的信用风险的影响。
(3)流程的核心技术是“信用增级”。所谓信用增级,就是提高资产支持证券 ABS的信用等级以改善发行条件。应收账款的信用增级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发行人的信用增级,其中又包括直接追索权和超额担保两种主要方式。
二是第三方信用担保,即由专门的担保公司进行信用担保。发行人超额担保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剔除那些违约的、无法收回的和不合格的应收账款,得到合格的应收账款;其次,将合格的应收账款进行分类,乘以信用提升比例,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可以用来支持发债的高级别应收账款;最后,以高级别应收账款为支持发行 ABS,并且所发行的 ABS规模要小于高级别应收账款总额。第三方信用担保的方式是:当采取超额担保方式得到高级应收账款不能支持证券本息时,则由另一实力雄厚的担保机构垫付资金,保证ABS本息的按期偿还。
三、应收账款证券化的作用
应收账款证券化筹资的作用如下:
(1)应收账款相当于是企业提供给债务人的无息贷款。企业的资金被人占用却没有利息收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企业失去了将等额资金存入银行可得的利息收入或用于投资的收益。应收账款证券化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有效利用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为企业融资,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
(2)应收账款证券化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传统融资方式下,资金供给者主要关注的是资金需求者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和现金流量状况,即资信能力,而较少考虑资金需求者的某些特定资产的质量状况。在应收账款证券化下,投资者则将注意力集中于应收账款组合的质量状况、未来现金流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而将资产发起人本身的资信能力置于一个相对较次要的位置。
(3)应收账款证券化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结构。从其运作过程可以看出,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实质是企业的应收账款与货币资金的置换。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没有量的变化,只是形式和结构的变化,能够保持原有负债比率的财务杠杆比,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传统融资的风险结构和收益结构,为企业再融资提供了便利。
(4)应收账款证券化能有效降低融资费用。尽管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涉及多项费用支出,如托管银行的托管费用、证券承销商的承销费用等,但是其总的融资成本很低。有资料显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介体系收取的总费用率比其他融资方式的费用率至少低50个基点。而且,应收账款证券化运用成熟的交易结构和信用增级技术,改善了 ABS的发行条件,使资产发起人能以高于或等于面值的价格出售证券,加上支付的利率较低,其融资成本必然会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