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48

第48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严重下降。魏浩指出,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开放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凸现,我国经济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外需减弱导致出口下降问题。外需减弱对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和部门带来了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出口困难、企业倒闭数量急剧增加,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等。在所有的企业类型中,金融危机对我国代工企业的影响是最严重的。762曾建中指出,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自2008年7月份以来,由于国际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下降,使我国很多进口企业遭受了价格暴跌的损失,导致企业的进口大幅下降。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上近来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导致境外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出现萎缩,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进口需求。三是由于在国内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许多国内企业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这进一步给进口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使我国进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内将显著高于出口。

唐翔认为,中国严重依赖外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虽然以加工贸易为基础的现行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的腾飞功不可没,然而它存在诸多严重的弊病,比如内需不足、利润低下、创新乏力、工资增长缓慢、贫富分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等。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当中,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导致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的问题暴露无遗。因此,现行发展模式既不可持续也不符合中国长远利益。

2、我国出口贸易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裴平等选取了2007至2008年间的月度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我国对前十大出口对象国(地区)的出口总额和这些国家(地区)的人均GDP、股市总市值、失业率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地区)的人均GDP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些国家(地区)股市总市值的变化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较小。这表明这些国家(地区)实体经济的恶化,是我国出口贸易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的应对策略。商务部政策研究室课题组认为,当前扩大内需应与稳定外需并重。为稳定外需,减轻出口持续下滑拖累整体经济,当前有必要协调采取综合应对措施,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服务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一是一步到位实施出口及时足额退税,并完善相关制度。二是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政策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支持和覆盖面。四是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范围。五是稳定人民币实际汇率。六是稳定利用外资政策,预防跨国公司产业外迁。七是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766佟家栋认为,一是要研究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稳定机制。面对中国7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而外部冲击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有如此强大的冲击力,应该考虑将汇率制度向更加灵活的制度转变或调整,以平衡外部冲击和内部冲击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是要建立系统、科学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平衡的政策体系,避免任何事情多管齐下,最后算总账式的政策出台和实施形式,减少政策措施出台的盲目性,减少政策措施效果估计的盲目性。三是要平抑国际或贸易收支不平衡给我国带来的压力。

彭瑞林提出了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思路:一是应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加工贸易发展。我国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继续发展加工贸易,逐渐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二是如果我国沿海地区的工资成本和土地成本等飙升至企业无法承受,那么我们可能看到的结果应该是加工贸易选择迁往其他沿海国家和地区,而非我国中西部。不要企图人为地无限改变加工贸易的地理布局,而要以市场法则和区位因素为基础,辅之以合理的引导。三是加工贸易的附加值的高低不是由加工贸易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加工贸易只是一种国际生产组织模式。四是要鼓励国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在全球经济的主流产业——服务业生产组织形式重大变革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不仅会提高附加值,而且也免除了“两高一资”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