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七辑)
6313800000029

第29章 粮食安全

(一)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堪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取决于一国的粮食供给,还取决于国际市场的粮食供求状况,取决于本国与跨国资本集团的市场博弈。从长期考察,中国粮食安全潜伏危机。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粮食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较大。彭克强等指出,中国面临着人口持续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只能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然而,在农业科技短期内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促进粮食单产持续提升面临巨大挑战。在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加大了粮食单产持续增长的难度。

第二,粮食刚性需求巨大。刘铮认为,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据测算,从现在起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持续增加到16亿峰值。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新增人口对粮食产量的需求呈刚性约束。

第三,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倪洪兴指出,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较大幅度地开放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取消了数量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限量登记、指定公司经营等非关税措施,实行单一关税措施管理农产品进口。但受农业资源条件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制约,中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的基本特性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与世界农产品出口国竞争力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且部分品种有扩大趋势,严重打击了国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四,跨国公司的威胁。刘铮认为,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以丰益国际、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正在企图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资本运作消灭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从而实现控制价格。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第一,保证18亿亩耕地底线。刘铮指出,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统一,以土地产出为基础。没有充足的土地资源,无法完成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必须保证充足的耕地面积。599彭克强等也指出,改革以来,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稳中微升之势,而粮食播种面积呈波动下降态势。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益导向与粮食生产的社会效益功能之间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最严格地保护耕地,并有效协调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产上的争地矛盾。中国既要切实硬化基本农田保护,又应着力改良耕地,做到既确保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又要持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

第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李谷成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有所建树,但在技术扩散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技术效率损失较大。601因此,刘铮认为,在土地面积变化不大的条件下,科技创新是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85%水平,中国的这一指标仅为35%左右,作用空间极大。

第三,深化制度创新。彭克强等认为,在农业科技短期内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且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在农业生产发展上,应确立“制度重于技术”理念,着力开展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注重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

第四,积极抵御国际资本集团的市场控制。刘铮指出,在世界粮食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要把抵御国际资本集团对中国部分粮食品种的垄断控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通过海关等对外窗口及时提供危机预警,灵活掌握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动态,对国内重点粮食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形成粮食安全的保障系统,共同抵御国际资本集团对中国粮食市场的恶意操控,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第四,加强粮食稳定生产监控。高帆提出,应该建立针对粮食品种、尤其是稻米稳定生产的监测评估体系,加大对稻米种植者的直接补贴力度,健全稻米市场流通体系,通过发展期货市场等稳定粮农对粮食生产(特别是稻米生产)的预期。由于粮食产量波动对稻米产量波动最为敏感,因此必须重点监控东部和中部粮食生产波动对国家粮食产量波动的引致效应,尤其要将江苏、浙江、河北等东部省区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在加快推进这些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应通过加强农业投资力度、创新农业组织方式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避免因这些区域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而导致国家粮食产量剧烈波动。

第五,引导粮食种植结构。丁守海指出,应该通过价格支持体系、补贴政策等方式加强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引导,特别要加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大豆和玉米产业的引导,以保持供给的稳定,以此有效阻止国际粮价的冲击。

第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穆月英等通过对粮食直补政策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对比研究发现,粮食直补政策使粮食和其他农业部门的总产出和最终需求增加,最低收购价政策则使粮食和其他农业部门的总产出和最终需求减少。因此,要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增加,应该优先考虑实施粮食直补政策。

第七,加强农业保护体系建设。中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的基本特性、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竞争力的巨大差距、农业承担的多种功能以及加入WTO时承诺的较高开放程度,决定了中国必须在开放中比任何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的有效保护。构建有效的农业保护体系,必须为有效保护农业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广泛参与的贸易决策机制,加强农业贸易预警和贸易救济体系建设,有效防止进口激增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加强农业贸易促进,强化农业对外贸易营销。

§§第六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问题讨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