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经济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矿业城市资源枯竭、大规模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就业困难、大量农产品积压、地方财政包袱大、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等。这些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本报告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出现相对衰退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由于改革开放严重滞后,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并且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地区经济增长不景气,甚至出现相对衰退的现象,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份额急剧减少。在1981~2001年间,东北地区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仅有7.6%(按当年价计算),而沿海新兴工业区(粤、闽、苏、浙、鲁)为14.8%。其结果,东北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1980年为18.7%,1985年为17.8%,1997年下降到9.1%,2001年又下降到8.0%;而沿海新兴工业区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则由1980年的25.4%提高到2001年的50.4%。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也在迅速下降。
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这种相对衰退现象,类似于工业发达国家一些萧条地区出现的“萧条病”。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的这种相对衰退已经延伸到了农业领域。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和粮食储备基地,其大豆生产量占全国的35%,玉米产量占全国的26%。然而,由于生产成本、质量和面临进口冲击等问题,加上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导致前些年东北大豆、玉米等出现大量积压。其中,吉林的玉米积压曾高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省两年的总产量。粮食库存的增加,导致粮库政策性亏损加大,地方财政包袱沉重。例如,在黑龙江省,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用于粮食超储的支出就高达45亿元。黑龙江省级财政每年还需负担13.8亿元的粮食风险基金,但由于财力有限,尽最大努力每年也只能支出近7亿元,缺口达6亿多元。
2.国有企业比重高,职工下岗和就业问题突出
(1)国有企业比重高,产权结构单一。2003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的比重为67.5%,其中辽宁为58.1%,吉林为75.8%,黑龙江为79.4%,远高于全国37.5%的平均水平。根据《2002年度分布在东北中央监管企业主要指标表》的统计,2002年底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中央三级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45.3%、72.1%和81.3%。在东北地区913户中央企业(不包括大庆油田)中,国有独资公司数占55%,职工占70%,总资产占67.1%,销售收入占52.6%,企业利润总体亏损达6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1.9%(国资委规划局,2004)。
(2)垄断性和基础性行业比重高,产业转型难度大。2002年底,在东北地区913户中央企业(不包括大庆油田)中,垄断性行业149户,总资产占58.2%,销售收入占52.7%,总体亏损5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2.2%;基础性行业281户,总资产占64.1%,销售收入占59.0%,总体亏损3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5%(国资委规划局,2004)。由于垄断性和基础性行业比重高,企业盈利能力较低、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东北国有企业产业转型的难度很大。
(3)国有企业效益较差,资产负债率高。据民盟中央调研组(2003)对辽宁、黑龙江两省的调查,辽宁省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507户中,资不抵债企业有308户,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35%。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3%,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占36.7%,亏损面高达49.9%。另据国资委规划局(2004)的研究,就中央企业而言,2002年东北中央企业及三级以上子企业总体亏损约4.7亿元,其中亏损企业371户,亏损面达40%(不包括大庆油田)。同时,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历史形成的债务突出,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6.4%,远高于全国国有企业64.8%的平均水平。
(4)国有企业包袱沉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据财政部2002年企业财务决算统计,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办社会机构7183个,职工49.1万人,企业补助支出153.8亿元。其中,中央直管企业和其他中央部门所属企业在东北地区办社会机构3476个,职工30.7万人,企业补助支出129.9亿元,分别占48.4%、62.5%和84.5%。二是企业办“大集体”多,且大多为亏损企业。据统计,东北地区4655户厂办大集体企业中,亏损企业和停产企业占70.4%,2002年总体亏损高达11.6亿元。这些厂办大集体资产总额818.5亿元,负债总额836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7.5亿元,总体上已经资不抵债,资产质量极其低下。三是在这些厂办大集体企业中,有在册集体职工124.7万人,离岗职工84.7万人,由此形成城镇居民中的特困群体(国资委规划局,2004)。
(5)大批职工下岗,失业率增加,就业压力大。据调查,辽宁省国有、集体企业离岗职工达1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83万人;黑龙江省城镇各类下岗、失业人员达149万人(民盟中央调研组,2003)。在一些资源枯竭的矿业城市,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如辽宁省抚顺矿区拥有占全市人口1/3的职工和家属,现有12.25万人需要重新安置;阜新市2002年下岗失业人员达15.2万人,占市区人口的20%,实际失业率高达30.6%。
3.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缺乏接替产业,亟待产业转型
东北地区拥有一批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大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目前,大庆油田的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有7.45亿吨,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到2000万吨左右;辽河油田原油开采已动用探明地质储量的77.1%,天然气则已动用了82.6%,油气产量明显下降。黑龙江省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4大煤炭生产基地现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未来10年内,辽宁省现有35座国有重点煤矿将报废11处,煤炭生产量将大幅下降;铁矿石主要矿山如鞍山、大孤山、眼前山、歪头山等也均处于矿山开采后期阶段,生产能力逐年下降。另外,这些城市大都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缺乏接替产业。在东北资源型城市中,煤、木、油产品产值与延伸加工产值之比仅为1:0.69,而全国平均为1:2.84.目前,这些城市大都面临着沉重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就业转移压力。
4.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比例高,信用等级低,企业融资困难
东北地区属于我国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的“双高”地区。一是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高。据国资委规划局(2004)的研究,目前辽宁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达2921亿元,其中欠银行1891亿元,欠政府900亿元,欠职工130亿元;整个东北地区不良资产总额达525.3亿元。二是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有关资料表明,东北三省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妥率(实收利息占应收利息的比率)平均仅有70%左右,2002年年末应收未收利息余额1929亿元,已接近2000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相当一部分银行处于亏损状态,全部金融机构盈亏相抵后净亏损多达180亿元(张颖,2004)。在这种情况下,各商业银行总行纷纷把东北三省列为信用高风险地区,贷款规模受到总行的严格限制,相当一部分基层银行发放贷款需要逐笔上报省分行甚至总行审批。其结果严重影响了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5.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在东北地区,由于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2年,东北三省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1.81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4%。2003年,东北三省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气5.52万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5%。此外,在一些资源型城市,矿山塌陷地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如辽宁省7处较大的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333km2;黑龙江双鸭山市矿区8个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133km2;鸡西矿区采煤沉降面积达156km2.大庆市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仅9%左右,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已经占总面积的84%,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
(一)对过去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的反思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曾给予了较大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采取财政、信贷、投资等政策措施,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原国家经贸委设立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并确定了上海、天津、武汉、重庆、沈阳、哈尔滨6个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城市。在“八五”期间,国家对这六个老工业基地城市提供国家专项贷款202亿元,老工业基地专项贷款134亿元(王一鸣,1998)。1994年8月,原国家经贸委等9部门确定的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有4个集中在东北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沈阳,国家对这些城市在“增资、改造、分流、破产”等方面实行试点。“九五”计划后期,国家通过实行债转股政策和运用国债资金拉动内需的政策,对东北地区也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十五”计划时期,国家又启动了辽宁阜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试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总体上看,过去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其成效不是很大。
究其原因,除了国家支持力度不大外,更重要的是在战略思路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就工业论工业,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单纯看成是工业的调整改造;二是把工业的振兴与国有企业脱困等同起来,只重视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脱困,而忽视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的发展;三是对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比较重视,而忽视观念转变、机制和制度创新,忽视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四是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而相对忽视市场和民间力量的培育;五是在对外开放方面缺乏像广东、上海浦东那样的重大举措,忽视了对外开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很明显,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不单纯只是工业的振兴,更不能简单理解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脱困,而是全面振兴整个地区经济,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从国内外的经验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关键是地区经济振兴而不单纯是企业脱困。因为只有地区经济得到了全面振兴,产业竞争力得到了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地方才有能力来解决日益暴露的各种问题。因此,今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应走出就工业论工业和单纯强调国有企业脱困的误区,以加大改革开放为契机,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为主线,把着眼点放在扩大就业、调整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上。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既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也有诸多缺陷和劣势。总的来讲,东北地区具有四大优势:一是能源、矿产、水土、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匹配性较好;二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和铁路网络;三是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尤其是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四是科技教育力量较为雄厚,长期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但是,东北地区也具有三大劣势:一是观念落后。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形成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劳动就业观念落后,“官本位”和政府随意干预现象严重。二是机制不活。企业办社会现象严重,社会包袱沉重,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活力不足。三是体制滞后。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至少要比东南沿海地区落后10~15年。
针对东北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要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道路,逐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将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以产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新型产业基地。当然,这种经济转型是全方位的,既包括产业的转型,也包括机制和体制的转型,更包括观念的转型,即观念的更新。其中,观念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前提条件,机制和体制转型是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产业转型则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是观念转型、机制转型、体制转型和产业转型的综合体,四者缺一不可。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这种经济转型,就必须把握以下四个基本点:首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一定要走出过去单纯强调国有企业脱困和就工业论工业的误区,以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经济为主线。其次,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应该以扩大就业和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适度多元化,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不能再走外延式扩张的传统发展道路,而应该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走内涵式的新型发展道路,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最后,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关键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各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适度多元化、集约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定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这种新的思路就是要从过去的以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脱困为核心,转变为基于扩大就业和提升竞争力的东北经济全面振兴战略。当前,应着重实施以下八大战略:
1.就业优先战略
扩大就业既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出发点,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目前,东北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已从过去的工业逐步延伸到农业和其他产业领域。由于工业经济增长持续不景气,而第三产业增长又乏力,结果导致大量的就业人口转移到第一产业,出现了劳动力“逆向”转移的不合理现象。显然,这种“逆向”转移是不可能持久的。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将容易造成一些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突发性集体事件。为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就业优先战略。一方面,在投资的导向上,要高度重视发展一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为重化工配套的相关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试点,相应降低企业养老保险金的承担比率。
2.竞争力提升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之所以会出现相对衰退现象,主要是因为其产业竞争力在趋于下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东北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工人、人才储备和重化工基础等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今后的关键是发挥这种优势,依靠制度和科技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一是按照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以汽车、机床、航空、造船、发电设备等为主体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立足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现有基础,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三是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光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产业集群化战略
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这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发展条件和基础看,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应重点构筑原材料及后续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优势产业集群。首先,要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逐步延长产业链条。其次,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再次,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若干1小时、2小时产业配套协作圈。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薄弱,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商投资和国内民间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事实上,是否具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已经成为各地吸引外资大规模进入的“第三投资环境”。最后,进一步完善社会网络组织。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鼓励企业与大学或者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加快信息咨询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各种社会化的中间组织,特别是那些具有监督职能的公证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
4.适度多元化战略
适度多元化战略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加快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重点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处理好资源性产业和非资源性产业的关系,逐步建成产业适度多元化、市场竞争力较强、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型产业基地。一是依托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使之成为新一代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这样,通过新老主导产业的顺利交接,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其次,加快国有企业调整改造,促进产权多元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单纯地强调企业脱困,而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拍卖、租赁、破产、并购、剥离、分包等多种途径,实现产权的多元化,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建立“大而强、小而专”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网络,实现产业分工的外部化。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退出成本,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5.全方位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程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很弱,这是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从长远发展看,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东北产业的振兴应更多地依靠国内外民间资本的大规模进入,而不能单纯局限于原有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为此,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东北,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鼓励外资特别是国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扩大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的开放;完善国家鼓励边境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率先在大连、绥芬河等地开展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工作;加强与内蒙古东四盟(市)的协作以及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大规模北上,参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打破条块分割,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构筑面向东北一体化的区域要素市场,加强东北三省之间的相互开放和联合协作。
6.大通道带动战略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扩大开放的角度看,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必须实行大通道战略,即在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港通道的基础上,逐步打通和完善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港、长春—吉林—珲春—扎鲁比诺港通道以及建设东北东部铁路,构筑东北地区出海的四大通道体系,形成“井”字形的空间布局结构。所谓东北东部铁路(亦称“东边道”铁路),是指从北至南,沿中俄、中朝国界走向的一条铁路,北起黑龙江绥芬河,途经吉林图们、通化以及辽宁的本溪、丹东、庄河,最后抵达辽宁大连,全长1380公里。该线路的修建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北地区开辟一条新的出海通道,而且具有重要的国防和政治意义,有利于边境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从城镇和产业布局来看,目前东北经济主要集中在哈大线沿线地区,该地区现已初步形成为“串珠状”的产业带。可以预见,随着东北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该产业带在东北和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并有条件成为支撑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增长轴之一。
对东北地区来说,要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还必须要有一个能真正带动东北经济发展的“龙头”。从发展趋势和潜力看,大连应该有条件也有能力发展成为面向和服务整个东北地区的“龙头”。为此,必须从全国的战略高度真正把大连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能辐射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把大连打造成为面向东北亚的“三个中心”:一是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从全国战略的角度看,我国北部沿海地区需要有一个国际航运中心,以便能与韩国的釜山相抗衡。大连港口条件优越,具有较广阔的稳定腹地,应该有条件发展成为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二是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要大力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财务结算和投资公司来大连开设分支机构,设立区域总部、经营性总部和办事处,为东北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区域性的管理控制中心。大连要想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就必须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银行总部、区域总部和经营性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营运中心和采购中心的所在地,成为我国区域性的管理控制中心之一。
7.新型城市化战略
新型城市化战略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它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全新的城市化战略。第一,要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第二,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包括城市文化、建筑风格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把城市文化和特色融入到城市规划尤其是景观规划和颜色规划之中,走特色城市化的道路;第三,要重视城市效率,着眼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建立消耗低、能耗低、排放少、效益高、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城市;第四,要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五,要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善,强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建设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城市。
8.科技、人才支撑战略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必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从科技来看,当前东北地区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各种科技资源没有有机整合,形成合力。从人才来看,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人才问题主要是结构和制度问题。东北地区大量的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适合产业转型需要的经营管理、外经外贸、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以及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企业家和高级经理阶层还没有形成。更重要的是,目前东北地区缺乏一个有利于各级各类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人才流失和浪费现象并存。一方面,由于发展机会较少,工资待遇不高,导致一些中高级专业人才流失得多,而进入得少;另一方面,受传统体制的束缚,现有各类人才并未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为此,在今后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积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推动东北地区各种科技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构建跨行政区的一体化的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同时,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稳定现有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效果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一年多以来,在国家财政资金和有关政策的积极支持下,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开始提速。2003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到2004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5%,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其中,辽宁增长43.5%,吉林20.9%,黑龙江22.7%,分别比上年提高14.2、4.7和11.2个百分点。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加快,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2003年的7.58%提高到2004年的7.93%,接近2002年的8.01%的水平。分省看,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吉林、黑龙江省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有所加快。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外商投资进入东北尤其是辽宁的步伐开始加快。2003年,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3.36亿美元,2004年迅速提高到59.38亿美元,增长了78.0%,其中辽宁增长91.5%,远高于全国13.3%的平均增速。由于外商投资的快速增长,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6.24%迅速提高到2004年的9.79%,其中辽宁省由5.28%提高到8.92%。
三是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提高。自1999年以来,东北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速度已连续6年提高。1999年东北三省GRP增长速度为7.9%,2000年为8.7%,2001年为9.2%,2002年为10.1%,2003年为10.8%,2004年为12.3%。其中,200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GRP分别增长12.8%、12.2%和11.7%,比上年提高1.3、2.0和1.4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03年,东北三省GRP比上年增长10.8%,比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12.1%)低1.3个百分点,比沿海新兴工业区(13.8%)低3.0个百分点;2004年,东北三省GRP比上年增长12.3%,比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13.4%)低1.1个百分点,比沿海新兴工业区(14.4%)低2.1个百分点。这说明,尽管目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和沿海新兴工业区平均水平,但其增长速度差距已有所缩小。
然而,也应该看到,目前东北地区经济仍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全面振兴东北经济任重而道远。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GRP和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一直在趋于下降。2000年东北地区GRP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为10.02%,2001年为9.95%,2002年为9.70%,2003年为9.56%,2004年下降到9.30%;2000年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为11.23%,2001年为10.93%,2002年为10.62%,2003年为10.10%,2004年下降到9.6%。
自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均GRP和人均工业增加值的相对水平也在不断趋于下降。若以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为100,2000年东北地区人均GRP的相对水平为119,2001年为118,2002年为115,2003年为114,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112.东北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的相对水平由2001年的130,下降到2002年的126,2003年下降到121,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115.
东北地区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也在趋于下降。按货源地分,2004年东北三省实现外贸出口25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35.4%)低16.3个百分点。其中,辽宁外贸出口增长30.2%,吉林下降20.4%,黑龙江下降0.1%,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外贸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2003年的4.83%下降到2004年的4.25%。这说明,东北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在趋于下降。
(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
1.加强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从各国的经验看,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必须先行。目前,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已分别制定实施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这三个规划已经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东北办)批复同意。东北许多老工业基地城市,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鞍山、抚顺、营口、伊春等,也相继制定实施了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国家有关部门也编制完成了相应的专项规划,如《东北地区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公路水运交通发展规划纲要》等。然而,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个综合性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总体规划的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制定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很容易从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全局利益,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也亟待解决。由此,建议由国务院东北办牵头,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长短结合、稳步推进”的原则,尽快编制《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明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实施阶段、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要继续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水利、科技、教育、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老工业基地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原材料工业基地,如鞍山、大庆等;二是单一资源型基地,如阜新、鸡西等;三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如齐齐哈尔等;四是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如沈阳、哈尔滨等。对于不同的老工业基地,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单一资源型基地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要重点解决资源枯竭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老工业基地,应把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上面;对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的步伐
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收缩国有企业的战线,解决国有企业覆盖面大、战线过长的问题。对于现有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采取股份制、拍卖、租赁、破产等多种途径,通过产权的多元化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的退出。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也应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和非公有资本进入,逐步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在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兼并破产政策应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加大劣势国有企业退出的力度。对于那些严重资不抵债、解困无招的国有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政策性破产。
其次,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动钢铁、汽车等重点行业进行跨区域性重组,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一批专业化分工明确、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要积极搞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尽快研究制订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在东北三省先行试点。在推进国有企业重组的过程中,中央应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对那些困难的中央直属企业的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应由中央财政给予足额补贴;对分离企业办社会的企业所在地方确因财政困难、无力贴补而难以承接的,中央应通过转移支付给予支持,不增加地方的财政负担。
最后,妥善解决好下岗分流职工的就业安置。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的能力;健全就业服务和创业服务体系,对下岗分流人员提供及时就业援助;继续推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4.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
国家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支持,应针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主要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而不应该主要依赖一般转移支付的扩大。首先,加大对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东北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加大对东北三省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在重大项目安排、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倾斜。
其次,对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当前可以考虑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以及相关产业的援助上。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者产业退出准备金,主要用于退出人员的安置、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以及冲销呆、坏账。该资金的来源应由地方、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筹措,中央财政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最后,设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从国际经验看,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渠道。借鉴国外经验,建议国家设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专项用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衰退产业的退出、接续产业的培育、就业安置和职工培训等。该项基金由中央财政提供,但省级财政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应各提供15%~20%的配套资金。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再造信用东北
首先,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再造信用东北。要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和信用维护体系,打造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向社会提供完备、权威的信用信息服务,加大执法监督和打击逃废债务力度,健全失信处罚和守信奖励制度。尤其是,要加强银行与工商、税务、公安、质监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打造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同时,要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坚决打击逃废债务行为,维护金融信用环境。对失信企业包括互保失信企业和违约的个人,要立即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公开,并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其信用档案中作长期记录。对已公开谴责的失信企业和违约的个人,在规定期限内不予纠正的,要列入失信和违约黑名单,各部门应对其进行联合制裁,予以重点打击。
其次,要加大对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调查统计,东北三省现有的不良贷款中有20%是由政策性因素影响形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因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张颖,2004)。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对事实上已经损失的政策性不良贷款,可以采取专项核销、集中核销等办法加速予以解决,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东北地区的平均不良贷款率降到15%以下,为下一步深化改革铺平道路。同时,要尽快卸掉现有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包袱。当前可以考虑比照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解决东北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问题。
最后,加快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当前,央行针对东北企业债务问题已经提出了债务重组的方案,其中包括债转股、债务减免息、债务延期以及债务挂账等处理手段。为支持国有企业转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采用债转股、债务打折、债务延期、债务减免息、资产置换、兼并重组、折价出售等多种途径,加大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例如,对国有企业转制后全部落实银行债务的,可以考虑给予减免息待遇,并延期偿还贷款本金;允许商业银行根据不良贷款和抵押物的实际情况,采取招标、招租、拍卖等方式来清理转化不良资产;组建区域性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集中处置不良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打包折价出售,发展债权交易市场等。
6.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一体化的公共平台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打破条块分割,按照“平等互利、加强合作、优化资源、有序竞争”的原则,通过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区域协作网络,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健全服务体系,推动东北地区各种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构建跨行政区的一体化的公共平台,为东北地区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培育区域要素市场。按照市场化运行原则,建立东北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和资产评估市场。当前,应充分利用沈阳产权交易中心实施企业的产权、股权、债转股、金融不良资产的交易,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资产存量的市场化配置问题。同时,依托东北三省和中心城市的人才和技术交易市场,协调建设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东北人才大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快高新技术的转让和产业化。
其次,完善区域协作网络。按照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面向东北的一体化的区域协作网络。如依托三省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东北科技教育信息网,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构建东北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网络,加强三省共用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建设,全面提高东北三省大型仪器装备社会化水平;依托沈阳技术交易网、哈尔滨技术交易市场网,以现有中心城市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构建东北区域技术交易合作网络;在现有孵化器的基础上,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形成布局合理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
最后,构筑一体化的公共平台。一是依托现有高新区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加快东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打造东北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二是围绕石化、冶金、能源、大型装备及汽车制造等领域,开展对重大关键技术和公用技术的联合攻关,着力打造以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和公共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东北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三是以产权交易市场和投资信息网络为载体,打造面向东北的一体化的东北投资和产权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国资委规划局,2004:《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2004年11月。
2.金碚等,2004:《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
3.民盟中央调研组,2003:《对加快东北国企改革步伐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建议》,http://www。dem-league。org。cn/canzheng/2003-11-26/content_1254203.htm。
4.邱海洋、霍倩佳,200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举措》,载《求实》,2004年第6期。
5.宋兴国,200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政策的思考》,载《金融时报》,2004年4月13日。
6.王一鸣,1998:《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7.魏后凯,2003:《要有计划地稳步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载《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8.魏后凯,2005a:《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工业发展战略》,载《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24K-2期。
9.魏后凯,2005b:《全球化、国家战略与中国地区差距》,载《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魏后凯、陈耀主编,2003:《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张可云,2005:《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
12.朱欣民等,2001:《欧盟产业衰落区域的综合治理》,西南财政大学出版社。
13.张颖,200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政策建议》,国富投资集团(http://www。guofu。com),2004年7月15日。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
15.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05:《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