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63

第63章 中国古代泥塑馆——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384~417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进行了扩建。现存大小窟龛194个,共保存从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建筑艺术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的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离地面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实地体现了南北朝后期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窟泥塑

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因此以精美的泥塑像著称,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石窟泥塑讲究以形传神,神形俱备,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趋向。佛像皆俯首下视,端庄的佛犹如世俗帝王。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笑、窃窃私语,有的俊俏活泼、天真聪慧。从神圣的佛到“金角银蹄”的牛犊儿,均栩栩如生。在塑绘手法上,上彩但不重彩,特色鲜明,体现了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被誉为“东方泥塑馆”。

塑像的特点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延伸阅读

麦积山石窟“散花楼”

麦积山的第4窟俗称散花楼。传说,当年佛阁建成后,曾邀佛祖来此讲经说法,赴会听法者云集七佛阁之下。七佛阁里修行的二十八尊飞天,见此盛况,兴奋不已。为识别赴会者们对佛的信仰是否真诚,从空中向地上的众生散花,如果他们心诚,飘落的花雨就会飞向天际;如果花瓣落在谁的肩上,就说明他俗缘未断,红尘未了。结果,散落的飞花久久飞舞于空际,没有一瓣落下,证实前来听法的众人,个个诚心敬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