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64

第64章 半壁危岩参佛影——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它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是国务院认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的大足县境内,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649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还在继续雕刻,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之大成的艺术殿堂。

艺术杰作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艺术的总称,拥有摩崖造像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整个石刻,图文并茂;布局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宗教劝善惩恶的思想弥漫其间,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大足石刻的创新与发展

大足石刻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形。强调善恶、美丑的对比,表现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文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人性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发展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总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抵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延伸阅读

大足石刻九龙浴太子

相传净饭王的妻子摩耶夫人身怀有孕,在兰毗尼园中游玩,手攀树枝,太子悉达多从其右腋下降生。太子降生即能行走七步,步步生莲,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时有九条神龙飞至太子头顶,口吐香水,为太子洗浴,诸天俱来守护。

此故事见于宝顶大佛湾第12号

。刻太子裸坐于浴盆中,顶上石雕九龙,正中巨龙口吐泉水淋浴太子。匠师巧妙地利用自然形势,疏导岩上堰塘之水,结合佛经故事而创造的一组石雕,龙口流水,终年不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