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298700000062

第62章 石刻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77年),历经400余年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石窟历史

魏窟始建于493年北魏孝文帝时代,到魏宣武帝、魏孝明帝时期达到极盛,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营造这三个大石窟时动用工人达80万以上。北朝石窟集中在龙门山,造像从北魏到东魏从未停止,持续达50多年之久,表现出众多的艺术形象,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相比而言,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形象。

唐窟是唐代最兴盛的时候开凿的,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尤其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最多,这与她长期在洛阳不无关系。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高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的植入,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庞杂,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语言,展现了雕塑艺术的规律和法则。而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则较多地保留了古印度时期雕塑艺术的手法和理念,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深厚博大的汉族文化相融合。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最能体现皇家造像艺术风范的洞窟。这些洞窟的开凿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五至十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珍品云集的地方,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就在这里。“龙门二十品”的说法始自清代,碑拓鉴赏家们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最具艺术价值的书法珍品,名曰“龙门二十品”。这二十处书法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最能体现“魏碑体”的精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美术、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历史资料馆。

延伸阅读

龙门石窟的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整个洞窟布局合理,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