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思想、行为或者说意识形态,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往往都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不愿意理解的,一句话,我们只愿意将此归咎于古人的愚蛮,古人的缺乏清醒的人格独立意识,以至于像“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竟得出了这样一种未免过分轻率的结论:“封建=君主专制=20世纪前的2000年中国历史=落后”。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我们这样简化了对于历史的理解的同时,也就曲解了历史,曲解了人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尤其作为社会关系的现实——就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说,人不是想独立就可以独立的,他既要受到物质的限制,又要强烈地依附于自己的社会关系,而欲挣脱它们,就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这是我们理解事物、理解历史的根本前提和出发点。只有有了这番认识,我们对上述古人行为的考量才有现实意义可言,否则就容易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古人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如对君王无条件的效忠。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这句话在日本人新渡户稻造所著的《武士道》一书中被解读为“勇就是去做正义的事情。”无疑,本篇中所列的蔺相如、贯高、李若水,我们认定他们是“勇者”,同时也肯定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正是这种义与勇,换来了他们千秋万世的美名,同时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