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出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按照《明史·方孝孺传》中的记载说:“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总之就是说他打小就很聪明,气质非凡,号为小韩愈。后来他又从学于当时的学问大家宋濂,学问更加精进,加上人品也很出众,乃至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赏识,有一次方孝孺因被家族犯罪连累有了牢狱之灾,可是案宗一传到朱元璋那里,“太祖见其名,释之”。朱元璋有意重用他,曾经就有一次对“皇太孙”朱允炆说:“此庄士,当老其才”,意思说等到方孝孺积累到一定年龄时就可堪大用。先是“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后来“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方孝孺之名是天下皆知的,“靖难之役”发生后,燕王朱棣的主要谋士姚广孝就对朱棣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读书种子”,语出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黄庭坚)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一般专指读书特别多、影响非常大,且能在文化上承先启后的读书人)朱棣自然也知道舆论的分量,因此他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加害方孝孺,而是想收买他。可是被暂时拘押在监狱中的方孝孺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气节,任谁来劝降都没用。后来,新皇帝朱棣亲自召见他,可是方孝孺根本不买他的账,“召至,悲恸声彻殿陛”,也就是说他以悲愤、激烈的哭诉声来追念旧皇帝、否定新皇帝。但是,朱棣还是耐下心来和方孝孺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大意是这样的,朱棣屈尊下榻慰劳方孝孺说:“先生怎么想不通呢,何苦给自己找罪受呢,我不过只是效法先贤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榜样罢了。”方孝孺问:“那么你所说的现今的成王呢?”朱棣说:“他想不通自焚了。”方孝孺又说:“那你又为什么自己当皇帝而不立成王的儿子当皇帝呢?”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皇帝,小皇帝不合适。”方孝孺又说:“那你怎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结果朱棣就急了,说:“这是我的家事,你管得着吗?”
可是朱棣还不死心,他需要有人来承认自己新皇帝身份的合法性,尤其像方孝孺这样的知名之士,而且他还是旧政权中很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在封建时代,因为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是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所以一切都要讲求名正言顺才能从根本上说得过去;否则如果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那么人们就不会认同了。这个时候,朱棣就想让方孝孺起到一个自己认为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说想让他发表一点声明来确立拥护新皇帝的政治立场。而朱棣采取的形式就是想命方孝孺(替自己)草拟一道诏书,向全天下阐明新皇帝的公正道义和合法性。朱棣“顾左右授(方孝孺)笔札”,并且还兼带威逼和利诱地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然而,方孝孺就是不写,“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结果朱棣看方孝孺如此顽固不化,如此不可救药,忍无可忍就暴露出来自己的凶残本性,“成祖怒,命磔诸市”,总之就是用当时最残忍的手段加以杀害。而“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时年方孝孺虚岁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