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经济政治出现了巨大变化,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许多中心城市,而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变革。于是,在12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也于12世纪先后形成。西欧大学的兴起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1)时代赋予生命
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着欧洲的教育。学校开办在修道院里,只有教士才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所学的课程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从形式上看,“七艺”都是些文理学科,但实际上它是根据宗教的需要而制定的:如文法是为了明白圣经的语法,修辞是为了训练传道讲经的辩才,逻辑是为了论证神学命题,算术是为了论证圣经中有关数据,几何是为了说明地球不是圆的,天文是为了推算宗教节日,音乐是为了演唱赞美诗,如此等等。教师一概由神职人员担任,讲课用拉丁语,《圣经》是惟一教材。因此,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教育十分落后,除少数进过教会学校的教士能阅读、书写拉丁文外,普通老百姓几乎全是文盲,就是世俗贵族能读书识字的也寥寥无几。人们只知道《圣经》,不知道还有其他书籍;只知道神学,不知道还有文学、艺术和科学。所以有人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时代”。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政治日益复杂起来。传统的为培养僧侣服务的教会学校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新兴的市民阶级要求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建立新型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城市,不久,西欧其他城市也相继效法:城市学校的教师的选聘,儿童入学资格的确定,学费的金额都由城市当局规定,教会无权加以干涉。多数城市学校都教授罗马法,因为罗马法重视主权和产权。符合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城市学校后来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基础。
(2)新芽出土
12世纪初,意大利成立了博洛尼亚大学。继博洛尼亚大学之后,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也于12世纪先后形成。进入13世纪后,大学多属此种类型,此类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称为“先生大学”,校务由教师管理,欧洲北部的大学多采取这类形式。
(3)令人耳目一新
中世纪欧洲大学一般设有文、法、医和神学等4种,有的大学分设两个法科(教会法与民法)。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有的大学又分设两个神科(新教和旧教)。
大学生刚入学时称为bejaunus,意为新生。经过一段学习后,可以成为baccalaureus,意为学士,学士只是一种获得教学证书的侯补者的资格,不是学位,待修完全部大学课程后,经考试及格,可得硕士和博士的学位。当时硕士和博士学位没有什么程度的不同,它们的区别只在于: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者发给证书,取得教学资格;博士考试则公开举行,有隆重的仪式。考中者,到主教所辖的地区,由副主教赐给学位,只要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就都称之为“教授”。一个学生要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一般需要花费3~7年时间。
在这个时期,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西班牙的萨拉曼加大学成为国家的巨大荣耀;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和佛罗伦萨的大学又是城市的骄傲所在;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图宾根大学、那不勒斯大学则分明是领地发达的象征;而克拉科夫大学、布拉格大学、哥本哈根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又是弱小民族独立自强的希望。大学的建筑辉煌,大学的规模也急剧增大。尽管专制王权和反宗教改革的势力想尽办法绞尽脑汁还要给大学套上新的桎梏,但大学冲破了重围,科学、文化的发展又向前历史性地迈出了一大步,大学的师生在后来的两三个世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百倍于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