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
6212100000047

第47章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赤壁之战,从军事角度来看,确实是一次表现高水平的战争艺术的范例。从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起一直到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孝”止,作者把这次战役的起始乃至余波写得淋漓尽致。大费笔墨写孔明出山之后,《三国演义》的重头戏就是这场赤壁之战了。

孙子兵法的要义:“兵不厌诈。”从来还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三国演义》作了如此生动精彩的具象表述。《孙子》一书,有十三家注,若把《三国演义》算是第十四家注,绝非过誉。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是和对手较量时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硝烟迷漫的战场,还是舌剑唇枪的谈判桌上,或是商业中的无情竞争,或是股市上的抛出购进,都像是捉迷藏一样,一方是“未可全抛一片心”,另一方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一个人会傻到和盘托出,直白道来的。

如三江口初战告捷,如侦敌情直逼敌寨,都是心理攻势,是在政治上达到挫其锐气的目的。所谓“气壮山河”的气,所谓“气焰逼人”的气,是一种精神上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设法抑制这股气势,不被对方压倒,而反过来压倒对方,那就得虚实并举,真假兼容,扑朔迷离,深浅莫测。但如何耗其实力,除了在战场上面对面较量外,一位英明的统帅,会尽量采用一切“兵不厌诈”的手段,包括哪怕是卑劣的手段,以达到和在战场上一样消灭敌人的结果。削弱其实战能力,破坏其作战部署,扰乱其战略后方,败坏其内部团结,以致其未战先乱,不攻自破。《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有很多精彩的、绝对有参考价值的实例。

如草船借箭,曹操白丢十万支箭;蒋干盗书,误杀两员水军将领;将计就计,周瑜充分利用两蔡;黄盖挨打,火烧赤壁鏖战长江;至于庞统献策,则更是深入敌后地下谍工之类了。

不费一枪一弹而得之,乃战争中之高手也。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唬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二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话,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主事者之最忌,莫过于猜中他不想让人知道的心事,孔明也太多嘴。

次日,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公报私仇,是堂而皇之灭掉对头的办法,有权者常乐用之。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应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而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唯金鼓之可闻。初若溟濛,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寨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

大雾垂江,是借箭的好天气。但作家并不急着去叙述即将进行的战斗,而是掉转笔锋,来描写这大雾弥漫中的长江。赋,是文学形式中的咏叹调,最适宜于感情的宣泄、思想的升华、心绪的泛滥、灵感的挥发。特别在金鼓催动、号角齐鸣、弓箭出鞘、万马奔腾的时刻,由大动而突然大静,也是为读者在下一个大战高潮到来之前设置一个心理上的舒缓期,这自然也是作文把握节奏一法了。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另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入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

对这种神话,既不必为诸葛亮寻找什么科学根据,也不必斥之为邪术妖道,无稽之谈。这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一脉相传的与现实主义相伴而不悖的超现实主义,如《西游记》,如《封神榜》,如《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以及天命、运数、幻异、梦变、怪奇、神仙、鬼魅、魔法等等,都是中国人对于不可知的命运背后那个虚幻世界的想象在文学中的表达。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可以不相信它无,也可以不认为它有;你感到它有就有,你觉得它无它就无,但那种意境对于植根中国文化传统的读者来说,在心灵上是毫无疑义地会呼应沟通而得到完整的审美享受的。

瑜邀孔明入帐共饮,瑜曰:“昨吾主遣使来催督进军,瑜未有奇计,愿先生教我。”孔明曰:“亮乃碌碌庸才,安有妙计!”瑜曰:“某昨观曹操水寨,极其严整有法,非等闲可攻。思得一计,不知可否。先生幸为我一决之。”孔明曰:“都督且休言,各自写于手内,看同也不同。”瑜大喜,教取笔砚来,先自暗写了,却送与孔明。孔明亦暗写了。两个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皆大笑。原来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瑜曰:“既我两人所见相同,更无疑矣,幸勿漏泄。”孔明曰:“两家公事,岂有漏泄之理。吾料曹操虽两番经我这条计,然必不为备,今都督尽行之可也。”饮罢分散。诸将皆不知其事。

英雄所见略同。

却说曹操平白折了十五六万箭,心中气闷。荀攸进计曰:“江东有周瑜、诸葛亮二人用计,急切难破。可差人去东吴诈降,为奸细内应,以通消息,方可图也。”操曰:“此言正合吾意。汝料军中谁可行此计?”攸曰:“蔡瑁被诛,蔡氏宗族皆在军中。瑁之族弟蔡中、蔡和现为副将,丞相可以恩结之,差往诈降,东吴必不见疑。”操从之,当夜密唤二人入帐,嘱付曰:“汝二人可引些少军士去东吴诈降,但有动静,使人密报,事成之后,重加封赏,休怀二心。”二人曰:“吾等妻子俱在荆州,安敢怀二心?丞相勿疑。某二人必取周瑜、诸葛亮之首,献于麾下。”操厚赏之。次日,二人带五百军士,驾船数只,顺风望着南岸来。

且说周瑜正理会进兵之事,忽报:“江北有船来到江口,称是蔡瑁之弟蔡和、蔡中,特来投降。”瑜唤入。二人哭拜曰:“吾兄无罪,被操贼所杀。吾二人欲报兄仇,特来投降,望赐收录,愿为前部。”瑜大喜,重赏二人,即命与甘宁引军为前部。二人拜谢,以为中计。瑜密唤甘宁分付曰:“此二人不带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来为奸细者。吾今欲将计就计,教他通报消息。汝可殷勤相待,就里提防。至出兵之日,先要杀他两个祭旗。汝切须小心,不可有误。”甘宁领命而去。鲁肃入见周瑜曰:“蔡中、蔡和之降,多应是诈,不可收用。”瑜叱曰:“彼因曹操杀其兄,欲报仇而来降,何诈之有?你若如此多疑,安能容天下之士乎?”肃默然而退,乃往告孔明。孔明笑而不言。肃曰:“孔明何故哂笑?”孔明曰:“吾笑子敬不识公瑾用计耳。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操使蔡和、蔡中诈降,刺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肃方才省悟。

在用苦肉计上,曹操比周瑜要早一步,还把人送到你眼皮子底下。

却说周瑜夜坐帐中,忽见黄盖潜入中军,来见周瑜。瑜问曰:“公覆夜至,必有良谋见教。”盖曰:“彼众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瑜曰:“谁教公献此计?”盖曰:“某出自己意,非他人之所教也。”瑜曰:“吾正欲如此,故留蔡中、蔡和诈降之人,以通消息。但恨无一人为我行诈降计耳。”盖曰:“某愿行此计。”瑜曰:“不受些苦,彼如何肯信?”盖曰:“某受孙氏厚恩,虽肝脑涂地,亦无怨悔。”瑜拜而谢之曰:“君若肯行此苦肉计,则江东之万幸也。”盖曰:“某死亦无怨。”遂谢而出。

有时候付出一些代价,甚至牺牲,只要能够换来更大的胜利成果,也是值得的。

次日,周瑜鸣鼓,大会诸将于帐下。孔明亦在座。周瑜曰:“操引百万之众,连络三百余里,非一日可破。今令诸将各领三个月粮草,准备御敌。”言未讫,黄盖进曰:“莫说三个月,便支三十个月粮草,也不济事。若是这个月破的便破,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周瑜勃然变色,大怒曰:“吾奉主公之命,督兵破曹,敢有再言降者必斩。今两军相敌之际,汝敢出此言,慢我军心,不斩汝首,难以服众。”喝左右:“将黄盖斩讫报来。”黄盖亦怒曰:“吾自随破虏将军,纵横东南,已历三世,那有你来?”瑜大怒,喝令:“速斩。”甘宁进前告曰:“公覆乃东吴旧臣,望宽恕之。”瑜喝曰:“汝何敢多言,乱吾法度?”先叱左右:“将甘宁乱棒打出。”众官皆跪告曰:“黄盖罪固当诛,但于军不利,望都督宽恕,权且记罪,破曹之后,斩亦未迟。”瑜怒未息。众官苦苦告求。瑜曰:“若不看众官面皮,决须斩首。今且免死。”命左右拖翻:“打一百脊杖,以正其罪。”众官又告免。瑜推翻案桌,叱退众官,喝教行杖。将黄盖剥了衣服,拖翻在地,打了五十脊杖。众官又复苦告求免。瑜跃起,指盖曰:“汝敢小觑我耶?且寄下五十棍,再有怠慢,二罪俱罚。”恨声不绝而入帐中。

众官扶起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扶归本寨,昏绝几次。动问之人,无不下泪。鲁肃也往看问了,来至孔明船中,谓孔明曰:“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傍观,不发一语?”孔明笑曰:“子敬欺我。”肃曰:“肃与先生渡江以来,未尝一事相欺,今何出此言?”孔明曰:“子敬岂不知公瑾今日毒打黄公覆,乃其计耶?如何要我劝他?”肃方悟。孔明曰:“不用苦肉计,何能瞒过曹操?今必令黄公覆去诈降,却教蔡中、蔡和报知其事矣。子敬见公瑾时,切勿言亮先知其计,只说亮也埋怨都督便了。”肃辞去,入帐见周瑜。瑜邀入帐后。肃曰:“今日何故痛责黄公覆?”瑜曰:“诸将怨否?”肃曰:“多有心中不安者。”瑜曰:“孔明之意若何?”肃曰:“他也埋怨都督忒情薄。”瑜笑曰:“今番须瞒过他也。”肃曰:“何谓也?”瑜曰:“今日痛打黄盖,乃计也。吾欲令他诈降,先须用苦肉计,瞒过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胜。”肃乃暗思孔明之高见,却不敢明言。

假戏必须真做,方才骗得观众。既然被明眼人看穿,想来还有破绽之处。不过,周瑜的苦肉计奏效,曹操的苦肉计失败,并不是由于黄盖阚泽的演技高超、蔡和蔡中的表演课不过关的原因,只是在曹营上下,志在必得,曹操不可一世的骄傲,也使得他大意,而失去应有的警惕。相反,处于劣势的周瑜,是经不起任何一点疏忽的,不得不步步为营,小心谨慎。

且说黄盖卧于帐中,诸将皆来动问。盖不言语,但长吁而已。忽报参谋阚泽来问。盖令请入卧内,叱退左右。阚泽曰:“将军莫非与都督有仇?”盖曰:“非也。”泽曰:“然则公之受责,莫非苦肉计乎?”盖曰:“何以知之?”泽曰:“某观公瑾举动,已料着八九分。”盖曰:“某受吴侯三世厚恩,无以为报,故献此计,以破曹操。肉虽受苦,亦无所恨。吾遍观军中,无一人可为心腹者,唯公素有忠义之心,敢以心腹相告。”泽曰:“公之告我,无非要我献诈降书耳。”盖曰:“实有此意,未知肯否?”阚泽欣然领诺。正是:

勇将轻身思报主,谋臣为国有同心。

未知阚泽所言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现在,弄不懂曹操为什么那样执迷于一举而下江东的雄图大略?一个领袖人物,他的性格因素,感情作用,常常左右他的决策。一个太相信自己的领袖,最怕脑袋发热。自信自尊加之自执,无不给国家人民造成灾难。而在历史上,功高之主,容易发热,功并不高的主,也同样发热,甚至有的其实无功,只不过是虚火,照样热得发昏。热的结果,便是胡来,胡来的结果,便是老百姓遭殃。这些头脑发热的领袖们,一是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二是把以前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弃之不顾,三是偏执到病态的程度,错了不认错,四是输不起,输了还要找个替罪羊,替他搪灾。

很可能曹操在拿下荆州以后,功成业就,心满意足,开始头脑膨胀。置酒汉水之滨,庆祝克捷大会,那个说服刘表之子刘琮降操的文人王粲,捧起酒来,吹捧曹操:“文武并举,英雄毕力,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王之举也。”一般说,失败的后遗症,是畏缩;胜利的后遗症,是狂躁。此刻的曹操,比在渤海边,碣石旁,更不可一世了。他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宿愿,立万世基业了。

胜利接着胜利,在乘胜之威的追击途中,从统帅到士兵最易出现的倾向,一是急躁情绪,二是轻敌思想,三是由急躁、轻敌而形成的迷恋武力解决问题,但求速战速决;对于武力以外的克敌制胜之法,往往被急功近利者因其不能立见成效而疏忽摒弃,以致求快不快,反而忙中有失,这就是所谓冲昏头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