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134

第134章 任用贤能施行仁政

李世民即位之时,中央政权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局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团。他接受了尉迟敬德提出的“杀人太多,不利于天下安定”的建议,采取了宽大安抚和任用东宫属僚的政策,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后来有名的谏臣魏征就是原来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世民曾当众责备魏征离间其兄弟之情,但魏坚持不屈,还为李建成没有听从他的忠告,最终败给了李世民而遗憾。对此唐太宗十分赏识,钦佩他忠心耿耿,有胆有识。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还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在唐太宗身边参与决策。

在稳定局势的同时,李世民又着手整顿父亲在位时的宰相班子,以知人善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这个班子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出明显的朝气和进取精神。随后,太宗又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造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宰相制度奠定了基础。为使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太宗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五花判事”制度。与此同时,行政机构也得到精简。精简后的国家机器,效率得到了提高,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减轻了人民负担。通过对领导班子的改革,李世民不仅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为进一步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从秦王到皇帝,伴随着隋王朝的土崩瓦解。整个过程,波澜壮阔。贞观初年的形势,对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是不令人乐观的。当时,统一战争刚结束不久,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社会经济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成为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炀帝身上,悟出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因此,在唐太宗身上,总能看到一种来自农民革命风暴对地主阶级的震撼力量,这种力量使他能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面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贞观初年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经过深深的思考,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

治国方针确定以后,唐太宗首先抓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把任贤和纳谏作为保证致治的两条主要措施。贞观初年的官吏,大多是跟随李渊父子攻伐四方,统一天下的功臣,他们虽能为李氏王朝骑马打天下,但却不能下马治国家。对于行军打仗,他们无所不能,但面对烦琐的政务,却只能束手无策。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要想大治天下,就必须任用一批能治理国家的人才,因而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不计个人恩怨和私利,任人唯贤,不避远近亲疏。他手下的文武大臣有隋朝旧臣李纲、封伦;来自农民起义军瓦岗军的徐世绩、秦叔宝、程咬金等;而魏征就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唐太宗有一句话,叫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以说是对他用人方针的生动概括。

唐太宗为更大程度地甄选人才,为自己所用,他设立了“弘文馆”,以管理学校,著书立说,培养选拔人才。太宗还亲自视察国子监和太学,增筑学舍,增加学员。此外,唐太宗还沿用了隋炀帝所制定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设立许多考试科目,进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这些措施的施行,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发展,使贞观时期成为唐代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

李世民采取求贤纳才、知人善任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得在他统治时期,整个朝廷人才济济,群贤荟萃。公元643年,李世民曾将其中的佼佼者画在凌烟阁内,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李孝、高士濂、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理、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等。除了精通政务的人才,李世民还重用姚思廉、陆得明、孔颖达、颜师古等著名的文学家;欧阳询、褚遂良、阎立德、阎立本等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阿史那吐乐、执失思力等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这些谋臣猛将、文人学士都为唐太宗大治天下的政策出谋划策,为备受后人称颂的“贞观之治”贡献了自己的才干和智勇。

在大力选拔人才的同时,李世民还进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设,采取了慎刑宽法和严格加强法制的措施。为实现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创造了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李世民将赏功罚过作为法制改革的标准,任命房玄龄、长孙无忌在参考《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贞观律》。后来长孙无忌又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组织了19名法学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了《唐律疏议》。五代以后的各朝法律大都以此作为蓝本相应增删。

此外,《贞观律》还是唐朝的宪法,它包括“律、令、格、式”,从国家制度到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凡是违犯律、令、格、式的,一律按法律处理。《贞观律》规定了1546条国家的制度和政令,称为“令”;又将武德九年的制救从3000条精简为700条,规定了文武百官的职责范围,作为考核官员的依据,称为“格”;还规定了尚书各部和诸寺、监、十六卫的工作章程,称为“式”。

同时,李世民又亲自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断狱公平的人担任法官,并亲自检查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情况,以保证律、令、格、式的贯彻执行,并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案。同时,唐太宗还规定对死刑要三次上报中央,被批准后方可执行。

制定法律以后,李世民以身作则,执法如山,对自己的亲属和部属要求非常严格,如有触犯刑法者,严格依法处理,从不私枉法。这就使得法律得以顺利地贯彻,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使贞观初期逐渐形成了执法严肃,令行天下的好风气。

唐太宗提倡戒奢崇简,并以身作则。他即位的第二年,关内发生了严重干旱,百姓无以为生,只得卖儿卖女。唐太宗知道后,立即下令用自己专用财物赎回被卖出的孩子,归还其父母。唐太宗即位后,居住的还是隋朝建造的宫殿,这些宫殿大都破旧不堪。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李世民本来可以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加上他自己患有“气疾”,住房地势偏低,夏季暑热,常常犯病。大臣们劝他重建高楼深苑,他嫌劳民伤财,没有同意。

唐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和奢侈行为,因而逐渐形成崇尚节俭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这就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休养生息、社会安定创造了条件。李世民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当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破败、民户凋残。面对这种困境,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崇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全面推行、推广均曰制,招抚逃亡的农民,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他一再缩减苑囿占地面积,以增加农民耕地。由于均田制得到贯彻、推行,贞观年间的农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碰到自然灾害,牵世民还下令减免租赋,同时还大力倡导兴修水利,以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地主军阀混战和唐朝统一天下的战争后,全国劳动力普遍缺乏。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令将男女结婚的年龄提前,规定男20岁、女15岁就可以结婚,并把婚姻和户口的增加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难。这就迅速增加了全国户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贞现初年,中原一带还是“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到贞现中期,中原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被历代所称道的太平盛世。由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显著,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