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帝全传
6197000000135

第135章 以人为镜从谏如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宗作为一个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是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比较少见的一个皇帝,他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且将相和睦,同心辅政,观现君臣的所作所为,成为后世称颂的楷模。

由于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使朝廷中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贞观前期著名的有魏征、王圭、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著名的有马周、刘泊、褚遂良等。这些人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起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征。

魏征在天下纷乱的时候,曾经感到茫然而出家当了道士,旧日的好朋友,隋武阳郡的郡丞元宝藏起兵反隋后,请他出山,掌管军中的文书,瓦岗军的李密极为赏识魏征的才华,又把他请去掌管军中的文书。后来李密的瓦岗军与据守洛阳的隋朝大将王世充展开生死搏斗,结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起义军想速战速决,反而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彻底击败。李密不得不率残部投降李渊,不久又在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兵败被杀。被魏征招抚李密的旧部徐世绩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魏征则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他也不以屡次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

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封他为太子洗马,负责管理图书经籍。魏征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的作用,而他给李建成提过很多对付李世民的建议,都石沉大海,没有什么回音。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召见了这个有才华的魏征,并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征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建议,就不会遭到今天的下场了,我忠于李建成,是没有什么错的。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更不能显得连齐桓公小白重用仇人管仲的气度都没有,就赦免了他,并封他做掌管太子文书的管事主簿,至此魏征结束了他转来跳去的更换主人的生涯,开始了他一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时代。

李世民即位后,将魏征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贞现初年,唐太宗虽然已经即位做了皇帝,但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特别是在地主阶级内部,还存在着对唐太宗统治不满的保守势力。为寻求最佳治国方案,唐太宗号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通过广泛地辩论统一思想。

唐太宗的确是一位愿意提倡君臣之间的“民主生活”的皇帝,他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新制度,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规定在会议之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如有过失和不当之处,谏官可当面指出,予以辩论。这种制度不仅能够保证谏官、史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的。内幕,使得有所劝谏,还起到了一定的监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员不敢谎报政绩。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637年,唐太宗出巡洛阳时,在显仁宫停留,因宫苑官员安排照顾不周,唐太宗便大加责罚。魏征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奢侈无度亡国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上梁不正下梁歪,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而人的奢侈欲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唐太宗无言以对,只好表示今后再不发生此事。

魏征的批评方式无情而严厉,也常常使唐太宗受不了。一次,魏征的话又刺痛了唐太宗,唐太宗气愤地回到宫内,对长孙皇后说:“朕一定要找机会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连忙回去换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跪下。太宗十分惊讶,忙问其故,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犯颜直谏,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会不为您感到高兴呢?”太宗听了,十分欣慰。

唐太宗毕竟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听顺耳谀辞,不喜欢听逆耳忠言,但他还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所以,他对魏征既尊重,又尊敬。

有一次,唐太宗趁魏征回乡扫墓的机会,准备去山南一带“旅游”一趟。一切准备妥当了,却又怕魏征回来后责怪,最后还是没有去。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子,非常喜欢,正抱在怀里抚玩。正巧魏征来见,太宗忙将那小宠物藏进衣服里。魏征故意拖延时间。待魏征告辞,鹞子已经闷死了。

魏征也很重视唐太宗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曾引用荀子的话劝谏唐太宗说:君主好像舟,人民好像水,水能托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牢记在心,并用这句垂诫太子,让他永远不要忘了。

最著名的是魏征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见解。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解,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魏征说:“有很大区别。良臣拥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传芳;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他连声赞好,并赐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最好的谏臣,魏征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魏征死后,太宗十分痛心,无限感慨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征逝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