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
6190100000008

第8章 自信心,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培养教育创新能力

那些以教师为中心,以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为主要任务,以考试的分数为评价标准的传统教育模式,过分强调规范和统一,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过于僵化,学生们只会习惯于机械的模仿,缺乏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因而当代教师要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不管是教育创新还是创新教育,目标都是一样的,为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而人才需要教师的悉心培养。因此,这就对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没有教育创新能力的教师,就没有教育的创新。所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不仅是实施教育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十分关键的因素。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自身的教育创新能力呢?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这是教师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能够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管自己怎样教,不管学生怎样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一个个充满个性灵气的学生都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此,教师就更要注重对自己教育观念的更新,要认真细致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认真地贯彻执行,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要有深刻的领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创新;要注重教法研究,变教案为学案,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师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会具备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的能力。

2.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对自己教育业务水平的提高是培养自身教育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广纳知识、拓展视野、勤奋学习和练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到对学科知识有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同时又能驾轻就熟地处理各学科知识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到理论分析层面去审视和概括,才能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去提炼教育新经验、新思想,创造教育新理论、新成果。

3.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创造性的方法,身为教师,应当努力培养自己创新的思维,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首先,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带来对知识的渴求、对问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而且是创新思维的良好出发点。其次,教师需要有求异的思辨能力。人的思维既有定式的一面,同时也有求异变通的另外一面。当然定式思维有利于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而求异思维则有利于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发展前人的知识经验,创造出新的知识经验,更快推动社会进步。因此,那些求异思维很强的人,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就很强。再次,要有质疑的精神。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善于质疑困难,带着疑问去研究、去探索。教师唯有努力的付出,才能收到丰硕的教育教学的优良成果。最后,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面对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知识经验,与专家、同行、学生共同研究,并有效地不断补充、完善、发展,从而创新知识、经验。

4.改变教学行为

身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创新,也就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此,首先,教师对问题的理解要有独到的见解。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和新方法,教师要善于多问、多思、多解、巧解,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次,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教师在面对新课程的时候要多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来想象,同时教师也要创造情境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面对新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使学生对知识能够快速地吸收、记忆、联想和形成创新的思维。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使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对新课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学习问题,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设计教学上,教师要体现出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主体的作用,能够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并不断提高。

5.提高科研能力

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可以了,教育科研是教师分外的事情。因此不少教师缺乏科研的积极性,从而埋没了教育创新能力。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它更应该是教育人的科学、塑造人的艺术,它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教师对当前的教育进行研究和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有学问,处处待研究,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学问去研究,当作科研去探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创新。教师唯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认识自己、将自己不断的提升,也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教育创新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将旧的教育观念不断进行更新,改变以前旧的教育模式,不断地培养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争取能够做一名创新型的优秀教师。

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生活场景,同一个问题,当我们变化一下视角,改变一下思路,选择不同的方向,就会有不同的发现,生活就会更加多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会长年累月地运行在既定的模式中,从来就没有尝试过去走别的道路,因此也会感觉生活很是枯燥乏味。

当我们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后,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所谓思维的定式,是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表现,人们要不断适应日常的生活,因此思维定势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作出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能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思维定式也有诸多不利,日常生活中要克服思维定式,避免给教师带来危害。

1.不盲目从众

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和文化修养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们的教学也是风格迥异。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不要盲目从众、人云亦云。

年轻的周老师刚一毕业就来到一所小学教授科学课。刚来的一个星期里学校安排周老师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习经验。周老师发现,在科学课上那些教师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周老师感觉,科学课上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恐怕很差,他认为应该让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在接下来自己的教学中,周老师没有沿袭以前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而是进行大胆的革新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树立质疑思维

教师要树立标新立异的教学思想,培养一种质疑的习惯,有“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要敢于向所有的权威以及定论发起挑战。

3.突破书本,重视实践

教师要突破书本的限制,注重教学实践,不犯教条主义。

爱迪生让一个学数学的助手求形状不规则的玻璃灯泡的容积,这个助手列出好多算式,也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将灯泡拿起来往里面注满了水,然后对助手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下刻度不就知道了吗。

“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是死读书,只限于从书本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看待问题,用书本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书本知识,不仅不能给我们以力量,反而会扼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有时甚至让我们形成错误的观念。学习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应当保持一种灵活的思维,要注重学习书本上的基本原理而并非死记硬背那些规则,只有这样学,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用的。

4.弱化经验,打破成规

要有创新精神,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灵活判断,不能只凭经验办事。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对话训练,一位从不举手的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教师感到很高兴,就请这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但是他却沉默不语。教师以为这位学生没有听懂,就重复读题,并再三启发鼓励,但该学生还是一副想说话又不开口的样子。于是教师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想上厕所……

学生举手,教师第一反应就是学生要回答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不但要灵活运用经验,而且要不断更新经验,让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5.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纠正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就要加强学习,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虚心向同行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多学习,多与同事和学生交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

6.突破情感定式

教师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从整体出发看问题,既要允许学习好的学生犯错误,同时也要能够允许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犯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心理换位

现在有很多的教师都在感叹:如今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究其难教的原因,固然有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也有教师自身方式方法的问题。一些教师不能适应社会转轨期的要求,用老一套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去约束学生,丝毫未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情绪。师生之间的思维和心理是不同频的,感情的落差很大,容易引起跳格,即没有进行相互间的心理换位思考。

其实,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正是这种“心理换位”的体现。

心理换位一方面指的是能够事先预想到别人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以及行为是如何理解的,他们将从中看到什么并且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另一方面是指能够预先想象自己的话语和行为会激起别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听课者”,“假如我是被批评、被训斥者”,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经常与各种各样的学生互换心理位置。

师生之间的生活经历不同,成熟度也不一样,认知水平以及品德修养都不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种种差别,具备心理换位的习惯,学会把自己置于学生们的心理位置,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包括自己的讲课、道德谈话、对学生的奖惩等等。倘若教师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同样的一件事,同样的一句话,倘若能够从学生的心理位置来看的话,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那么,教师同学生之间就无可避免的会存在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碍。

有的老师上课,表达简练,逻辑性强,有声有色,自己很得意,但学生听不懂,于是就埋怨学生“基础太差”,其实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课,他不明白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与自己有巨大的差别。也并不明白他已经习惯了很多年的抽象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的。而有心理换位习惯的教师,首先会深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去了解认识他们的精神世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使自己“退回”到那个时代去考虑问题。

能够不断地从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中,通过学生给自己反馈的信息中,并且借助自己的切身体会,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改变。

只有做到心理换位,我们才能在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能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感受,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们的发展。

1.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随时都需要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

2.想学生之所难

有一些教学的内容在教师的眼里看着很容易,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可是就学生而言,要接受那些知识,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困难到容易的转化。身为教师,应当时刻根据学生的状态以及学生具备的能力水平来设置自己的教程,要学会同学生一起来探讨,帮助他们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易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3.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导致思维中断。聪明的教师会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自己,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

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是想学生之所疑的重要性。这里,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

4.想学生之所错

在为学生批阅作业、试卷以及个别辅导的时候,老师总是会发现这样那样不同的错误。在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

5.想学生之所乐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情不自禁的加入到课堂的表演中来。

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

6.想学生之所忘

有的人感觉知识是一学就会,一丢就忘记的。比较成熟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思考。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同学生们一同回忆、识记、发挥联想、进行推导验证,同学生共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将巩固知识的目的达到。

7.加强兴趣教育,培养有意注意的学习心理

所谓兴趣,指的是一个人对于某个事物,趋于认识和掌握,并且对掌握和认识此事物具备积极的情绪的心理趋向。在学习中它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心理,是学习的催化剂。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所以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科的不同特点,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巧妙置疑设问,运用恰当的比喻等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实验证实,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是满怀兴趣的,那他的感知就会比较敏感,记忆的东西也会比较牢固,想象力也就会很丰富。但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佳效果还有赖于教师的感染。要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并使之保持稳定和持续,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8.深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起着侦察机构功能和动力功能的作用,监视信息的流动,唤起主体对信息的追求。情感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想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教师应当具备自然大方、精神饱满的教学态度。要注意应用亲切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手势和期待的眼神,要注意动用逻辑性和精确性的讲授、深入浅出的比喻、自然得体的启发等多种课堂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潜移默化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托的还是课堂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受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影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能带来学生思想的僵化,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一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成长,让教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只有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勇于质疑

探究情境的创设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种创新的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勇于质疑;鼓励学生不断地尝试自我突破。教师讲课时应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没有求异思维就无所谓创新。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远远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精神,它孕育着创造。教师要善于引导自己向学生提出疑问,并且诱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自己能够试图将这些问题解决掉。也就是说,学则需疑,有疑则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知。

有一位教师教授文言文《曹刿论战》时,在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后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老师的话音刚落,有一个很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就马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他说:“老师,我感觉您对鲁庄公的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有卓越才能的曹刿,也就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时候有很多同学也交头接耳地低声附和。此时,这位教师的心一震:是啊,这位同学说得也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于是,这位教师就抓住了这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同学们,我们对于鲁庄公的评价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你们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的呢?请结合课文、历史,分组讨论,要求说明理由。”就这样,一个学生的小问题就引发了课堂上的一场激烈的讨论,学生们的思维也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也因为学生们的激烈讨论而真正活跃起来了。认真反思一下这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2.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创造性学习与综合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这不但能够增长学生们的才干,还能将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以及主人翁的责任感培养出来。有了这种教学观念,教师就可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多种,如表演式、解说式、小组讨论式、欣赏式等。为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观察,多多观察思考那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事物。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譬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羚羊木雕》时,由于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年龄相仿,心灵有许多相同之处,他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表演。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们表现得很逼真,将作品的思想内容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3.展开创造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与知识相比,想象力会更加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通常一篇课文中能够想象的地方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因文而异,要紧扣着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将本篇课文中的某一个重点、关键的地方看作是想象的生长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想象训练点,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向各个方面。这样将会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以《于勒叔叔回家》为题,展开想象,把作者没有写的内容写出来。通过创造性想象作文,可以激发学生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类作文训练活动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这样说过:“科学研究中每一项巨大的成就,无一不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索运用所学知识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合奏的交响曲。

教师成长必备的意识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教育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改革、教师教育的改革。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界十分关注教师发展成长问题,教师教育也日益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焦点。那么,身为一名教师,应当如何成长呢?首先,教师成长要先具备其成长的意识。成长的意识包括以下方面:

1.自主的意识

身为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自立意识。只有教师自己想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人,课堂教学效率才不会成为一阵风、一场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成为常态。

河南省的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曾经这样说:“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身处什么地方,只要你有行走的欲望,那么,你脚下的平台就会在你努力的过程中不断伸展”。

被评选为“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驻马店第十一中学的数学教师袁景立说:“教师成才‘不在于有谁给了你平台,而在于是否有成功的欲望。’作为教师应当具备这样的意识:可以不伟大,但是坚决不能没有梦想;可以不完美,但是不能没有激情;可以不永恒,但是不可以不真。”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来自于民族内部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坚定精神。一个军队,如果想要战无不胜,就一定不能害怕牺牲,要有一往无前的战斗意识;一个老师要想成为一位受人尊敬、魅力无穷、经验丰富的老师,必须先要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执著的追求。专业的成长唯有来自于教师的内心,他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和进步。仅靠外部压力来促使教师产生成才意识是不够的。因此,教师成才主要靠的是自主发展。所有来自外界的强求以及促使,倘若无法引起内部的共鸣和改变的话,全部都是徒劳无用的。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优秀教师有三个特点,第一,优秀教师一定是个阅读者、思想者、行动者;第二,优秀教师一定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三,优秀教师一定具有诗意的情怀”。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勤于笔耕,而且还要善于反思自己,要具备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但是要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一定都是一个伟大的读书者。”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英教授套用这句话说:“一个伟大的教育者,一定是个伟大的读书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进一步指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中教师洪建说:“要引领自己成长,第一,要有几招自己看家的、最拿手的、最娴熟的、最擅长的绝活。第二,要有基本看家的秘籍。第三,没事没事,没事找事;所谓生活,不生就没有活,要注意在平凡中寻找到自己身上的亮点,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第四,要潜心修行,在擅长的领域内成为权威,拥有话语权,一定要执著、广泛、细致、精深地研究本领域内的问题。第五,用笔头记下走过的路。第六,头要冷,心要热。”只有这么做,才能达到圆满的结果。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老师张存敬曾经说过,想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学会充分利用第三个八小时。他说:“第一个八小时大家都在睡觉,第二个八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三个八小时如何利用,就决定人生的高度。”

总而言之,教师唯有自己自主了,他们的内心才会有强烈的成才的愿望和意识,他们也才会利用好任何的时间,不放过任何的机会,向身边一切值得自己学习的人请教,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在专业点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2.归零意识

许多教师在工作了许多年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多荣誉,很快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力量。可是正当我们期待着他们能够有更大的提高之时,却忽然发现这些教师已经进入了成长的高原期。其原因众多,或是职称已经评上,心理放松了;或是失去工作激情,心理倦怠了……

教师的内心被一些荣誉、经验、支撑和牢骚等情绪塞满了,同时这些东西也将教师的眼睛遮蔽了。于是老师再也不积极地去发现教育内在的新奇,反而容易原谅自己的不思进取;对别人的优点也懒于关注,开始得过且过地度日子;对教育的各项改革无动于衷。旧有的经验、荣誉和心态已经阻碍了教师的成长。

古人言:吐故纳新。当自己警觉身上旧有的东西令我们的思维开始僵化、老化之时,就一定要赶紧拿出去将自己的内心清扫一下,为内心腾出空间以便接纳新的东西。我们的内心可能因此充满恐惧,害怕失去的恐惧,面对不可知的明天的恐惧。唯有不断地自我挑战,我们才可以超越昨天的自己走向进步;只有具备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我们才能够接受各种新的知识和理念。

什么是归零?我们可以问自己:假如我现在要重新开始,我会怎么做?作为教师,多少年来重复着熟悉教材,年年岁岁课相似而无所突破,我们不更需要这种“归零意识”吗?我们要将每一年、每一学期甚至是每天都归零,要自己问自己:倘若明天还做今天的事情,我该怎么去做?去尝试新的教法,形成新的风格,发现自己的潜力,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在尝试中新鲜起来,让我们的教学在不断的改变中生动起来。

有“归零意识”不是完全背离过去,而是引导教师在心理上做好创新与超越自我的准备,不为辉煌的过去所累,也不因失败的昨天沮丧,而是把每天、每学期、每年当成人生的新起点,不断向前迈进。

3.反思的意识

反思对于教师而言,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反思,能够让老师更加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目标,科学设计与实施自己的教育,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自我反思型教师。

究竟什么才是自我反思呢?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肖川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教师的自我反思,指的是教师对于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和活动,教育实施以及教育现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自主判别和认真的审视,尤其是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必要的检视和反剩”

什么又是“反思型教师呢”?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

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进行探索。探索,就意味着你有进取的意识,意味着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你是一个想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而不是一个故步自封、得过且过、庸庸碌碌的教师。

身为一名老师,倘若你真的想提高自己,想要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那么只要你愿意,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能够进行教育探索之作。

肖川教授说:“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一个教师,如果有事业心和使命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教育的不断探索者。

4.不断地学习

一名教师想要有思想有智慧,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切忌急功近利,也不能够有心浮气躁的心态,教师要从自己的错误中收获经验,在与别人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在探究中不断学习。”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的看法正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永不满足与不断进龋一个有追求和有理想的教师,想要保证教学源头的活水,想要创造出一个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课堂,唯有学而不厌。

5.不断地总结

古人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跬步,成百步”。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养成及时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需要及时捕捉自己所听到、看到以及阅读到和经历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说:“一旦你有了发现并记录下来的习惯,你就沉淀了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就拥有了承受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就拥有了遭遇课堂失败和痛苦后的踏实。”“唯有如此,你的教学生活才能从琐碎与无奈当中逃出来,你才会拥有一种超越——用自己的笔去创造自己的教育生活。”

肖川教授曾说,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我个人的经验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做一名有心的教师,要懂得总结自己教育中的得失:今天的成功是如何做到的?今天所发生的问题我是怎样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一次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都将成为你宝贵的财产。

6.要不断地创新

身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以求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改进,教师也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及风格,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于那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情作出全新的解释,能够以审视的眼光来对待那些天经地义的事情,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各种说辞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全新的认识、全新的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从而体现在自己的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身为一名教师,唯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将课堂作为自己进行研究的实验室,将课堂上的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断重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种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生活方式,才会适应各种新的变革,也才能从容地面对新的挑战,实现自己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教师要在自我改变中发展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很少会有人对教师的人格以及心理适应问题产生怀疑。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地不断进步,新型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如此简单。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为信息量的不断增多,学生们的视野也随之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知识面也拓宽了很多,倘若教师还是以自己原有的那些有限的知识亦或是权威的地位来驾驭课堂的话,恐怕是很难的。难怪不少教师都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感觉。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1.教师要强化自我责任意识

教师,身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总会受到各种物质诱惑以及先进思潮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以前,在我们教师心目中,都是以追逐物质利益为耻,而是将园丁或者是蜡烛似的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然而,随着商品意识对教育不断地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尧解体。在教师的队伍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过频,甚至跳槽的现象。我们很难肯定目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都是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担负起教师角色责任的人。许多教师责任意识不强,不安心从教,对待教育工作敷衍塞责,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在当前的社会中,教师急需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要静下心来好好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学校应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有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十分落后,只会一味地死教书,教死书;教学手段老套,一支粉笔一本书,站讲台不挪步,学生上课不爱听;教育教学的方法太过陈旧,课堂上到处充斥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人才。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如果还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唯有掌握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刻苦努力地钻研教学方法,深入探究学法,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运用好,才能轻松自如地在教坛上站稳脚跟,也才能以自身的高素质来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升。

3.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动者。俗语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需要明确自己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1)在教学层面上,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理解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进行个别引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对感情因素的作用多加重视。对学生采用简单说教的方式、粗暴干涉的“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重视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学生中,不仅有那些后进生,甚至还有会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心理学专家已向学校和家长们发出“好孩子是问题孩子”的呼声。“好孩子”为了达到老师和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在言行上过于苛刻要求自己,压抑了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一旦遭遇到挫折或接触社会便会产生内心冲突,引发意想不到的行为后果。所以说,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品行的发展进行关心和关注,更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关心,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3)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向学生“示爱”,要对学生有同情心;教育学生自我约束言行,对学生不放纵、不迁就;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有立场,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同学生进行交往、沟通和交流,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及准则的人。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方面。教师有普通人所拥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可是,教师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也决定了教师将会拥有很多无形的报酬。那些当了教师却将当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想法,却是错误的。那些随意讽刺挖苦学生、体罚学生、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的教师,他们的行为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是全国的教师都能够对学生们怀着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那必将会为我们的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是老一辈教育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总之,教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学术知识、言行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不断促进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