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
6190100000007

第7章 爱心,爱学生的教师最快乐

把学生当作朋友

曾经有这样一位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在她从教的32年职业生涯中,当过八个班的班主任。她的学生一说起她,个个发自心底敬仰她。这些孩子,她该批评的都批评过,该发火的时候也没少发火。但是,就从没有一个学生跟他对着干,也没有哪个学生会埋怨甚至憎恨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那么融洽、祥和,那么亲切。

说到原因,该老师说:“我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朋友就要平等对待;我把学生当作孩子,是孩子就要关爱。有的时候,一些孩子说的话,和他们的表现的确会很让你生气,会令你时常发出怒其不争、恨其不成材的感慨。可是冷静想想,自己面对的不是学生吗?这种恨不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为什么不用爱的形式去表达,而用简单、生硬、粗暴的方法去表达?这样想想也就通了。思想通了,办法也就有了。”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费尽心思地精心准备好一节精品课,当我们兴致冲冲地走进教室的时候,却被课堂上学生们喧闹不止的景象搅得兴致全没了。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

课堂上的教学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认知对象。我们把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待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等的态度体验,称为教学情绪。研究证实,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就在于对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进行判断和评估,从而会产生或者否定或者肯定的情绪(积极抑或消极的情绪)。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教学情绪对教师认知活动的影响,首先是情绪对认知变量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上。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好的心境能够带来积极的记忆和联想,那些不良的心境则会令认知变得消极。

认知心理学家鲍尔运用心境的不同操作方式研究相对更详细的加工模型,他发现,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刺激在编码中更为突出,并在编码中得到更好的组织。并且心境能够成为回忆的线索,当特定的心境重复出现在回忆中,材料在这样的心境下也变得更加容易回忆。这些研究都表明,人们一般作出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判断,并记住与心境和谐一致的材料,最后以与心境相一致的方式采取行动。其次,情绪也有可能对任何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干扰,也就是这种干扰是因情绪导致的。这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很平常。西蒙认为,人们的情绪使他们对重要的目标更警觉;情绪就是报警的一种信号,它会令人们放弃目前对于某一个目标的追求,转而去追求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也就是说,当偶然事件介入时,有机体要打乱当前正在实施的目标顺序,而优先完成紧急目标。例如,当情绪上具有突出性的材料出现在人的意识范围之内时能够很快地影响人的注意,充满情绪色彩的事件,很容易记忆,而且大量地占据人们的习惯思维。

在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便是这一特定情境中的交集的两级。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会相互影响。总而言之,教师的情绪能够对课堂的气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的,对信息的认知解释、评价,形成了其情绪的基矗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恰恰是因为共同或者是符合程度比较高的目标将他们之间联系在了一起。不管是调和的关系(如师生)还是亲密的关系,只要意识到干扰,就会导致唤醒和认知解释。解释的性质决定了情绪的性质,而干扰和其后唤醒的程度决定了情绪的强度。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行为相互影响最为明显的例证便是感染的作用。

这种感染是以作为者的强加性和介入者的自愿性为特征的(教师和学生既可是作为者也可是介入者)。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情感和情绪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但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会控制流露的情绪,这些都会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为仿效、移情、参与心理和空间共存等原因在与之的情感上发生共鸣。这些现象在教室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一位教师,因为受了上级领导的气,心情很不好。在他上课时,有两个学生跟往常上课一样偷偷地闹着玩,被他看到,该老师心里的无名火就上来了(在心情好时不会这样)。

他先是把这两个学生给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接着又对全班学生说:“如果你们不欢迎我的话,完全可以写信给校长,要求校长换人,我简直讨厌死给你们班上课了。”学生被骂得个个不出声,上课时也不敢发言和乱插嘴,就怕自己说错或者是做错了什么,只好闷着头在听“一言堂”,而该老师此时也没心情去讲课了。最终,这堂课完全失去了往常的生机勃勃和活跃的气氛,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快乐。该老师觉得自己的课上得很吃力,因此心里对该班学生的厌恶情绪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厌恶给这些学生上课。

一些老师会将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遇到的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中来,给师生双方都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老师是心灵的工程师,同时也是善于对自己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调节的专业人员,不应该带着不良情绪走进课堂。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而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好。尤其是当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受到其他方面的委屈,或者是其他因素使自己情绪不良时,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去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边讲授边仔细倾听自己的讲授,与此同时还要密切地关注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应当随时调节自己言语以及非言语的手段。

为学生喝彩

美国一位叫泰廉·威尔的著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心理测试:在同一所学校选择两个学生整体素质相当的班级,一位老师在两个班级按同一教学方案授课,在甲班常说“你们是全校一流的班级”,在乙班常说“你们是令人头痛的班级”。整个学期结束以后,甲班的成绩果然是一流的,并且每个学生都是朝气蓬勃,士气旺盛的;但是乙班的成绩却整体下滑,每个学生都很萎靡不振,悲观失望。

从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表现和最终结果来看,甲班的学生们无疑是因为受到了一份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满怀希望去学习。而乙班的学生们却因为总是会受到那些十分消极的心理暗示,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从而导致一种沮丧、悲观的心态。这其实也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心怀希望教学,多为学生喝彩。

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是人的一种十分基本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人也都应当学会对他人的欣赏。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若抱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所以说,学会欣赏应当是一种很好的做人的美德。

21世纪提倡的素质教育,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愿意学习,知道怎样学习,懂得如何养成学习的习惯。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倘若一个孩子总是生活在批评中,他便会学会谴责;而如果一个孩子是生活在鼓励中的,那么他便会学会自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尊重和赏识。当学生们感到胆怯的时候,一句简单的“你能行”会令他们信心百倍;当他们进步时,一句“真为你高兴”让他无比激动,让又一个希望出现在他眼前。或许,老师这句简简单单的一句赞美及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他的关爱和尊重,能影响到这个孩子的一生。

身为一名教师,势必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欣赏自己的学生,也要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

1.要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学生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埋怨学生们不够聪明懂事,学习不够用功……可是仔细想来,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之处。苛求完美的心态让我们只看到了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和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所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指责,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学生是渴望赏识的,赏识就像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学生健康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2.信任你的学生

心理学上的研究证实,人总是会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也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其他人的信任。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

对于学生们而言,教师的信任无疑是一份特殊的尊重,同时也是一股能够浸润学生心灵的暖流。

可是,老师往往扮演着监督者、检查者的角色,总会不自觉地以质疑、挑剔、不信任的眼光看学生。

信任学生,要在心里放下“教鞭”和“戒尺”。通常学生会从教师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也会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自己的进取之心。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好学、上进、诚实、守信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相信他(她)就是这样的人。否则,你尽可以用怀疑的目光一点点地摧毁他(她)。

教师要给学生尊重和关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个从小顽劣无拘的黑人小孩罗杰·罗尔斯,当他在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诺必塔小学从窗台上跳下时,被校长波尔·保罗发现了。这位校长并没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批评这个孩子,而是说了一句:“你将来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因为听了当时的校长波尔·保罗的一句话——“将来你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的衣服从此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让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让他成了班主席。自此之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他每一天都在按照州长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在他51岁那年,他真的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看似偶然的案例,更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寻找到个性生命在个性的师性评语中获得力量。这么一句关爱和激励的话或许并不值钱,甚至只可能是一句充满善意的欺骗,但是一旦它成为学生生命中为之坚持下去的信念,它就会迅速地升值,就会成为某个个体生命中个性成长的核动力。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思想上不成熟、心理上不稳定的人生的特殊时期。自我意识、自尊心理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和同情、受人尊重和关爱。在生理、心理、行为上有缺陷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青少年涉世未深,他们的阅历也很浅,同时又比较稚嫩和脆弱,在努力维护自己自尊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渴望得到他人理解的时候也很容易自我封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或行为习惯差,他们在教师眼里是学困生,在家长眼里是不争气的孩子。学校的歧视、家庭的威压,使他们深感自卑和压抑,渴望改变环境,获得理解和尊重。但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唯分论”的影响,教师通常都会将这些孩子视为差等生,会嫌弃他们,觉得他们很难成什么气候,从而也就在思想上对他们产生轻视,在教学上也忽略他们。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和践踏,希望一次次破灭,原本自卑之心更为自卑,冷漠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甚至“破罐子破摔”。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就成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呼唤,成为他们心灵渴求的甘霖。

尊重和关爱自己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首先是要做到客观公正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视同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学困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过程中,学困生经过正确引导转变成特长生、优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见。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学生的自尊心轻易地伤害,就意味着是在扼杀一个未来的人才;漫不经心地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学困成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心。

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还要求教师能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在班级事务的决策上,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便是自己的学生见解产生了偏颇,也应当耐心地启发和诱导他,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千万不能粗暴地批评和斥责他们。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有句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因为尊重和关爱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唯有对学生关爱和尊重,唯有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心的朋友,成为忘年之交,学生也会在教师的信任中积极奋起,在教师温暖的关怀中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对话、交流是沟通和理解的捷径,教师跟学生对话,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先、为主,让学生在激励中显示自我、实现自我;触及缺点、错误,要让学生多作自我剖析;当师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要允许学生站出来跟自己争辩;出现对抗要作冷处理,善于等待,为他知错而改创设“台阶”。

尊重关爱学生,更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倘若说智慧需要智慧的铸就,那么爱心同样需要依靠爱心来成就。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们,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教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对一个学生的爱能够塑造一个学生,而如果厌弃一个学生也就等于毁掉了这个学生的前途。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尤其是那些有这样或那样不足的学困生,更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在爱心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最终也就是教师练好师德的最佳体现。教师必须先受教育,“育人先育己”。要尊重学生,教师还得从提升自身的素质着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走出心理误区,力争自我超越。对学生的嫌弃和斥责,都会令这个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甚至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与此同时也会暴露出教师进行教育的褊狭及无能。教师应该把尊重关爱学生作为检验师德的试金石,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作出不懈的努力,为学生撑起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

学会悦纳学生

教育教学的观念范围是十分广阔的,这其中,有一些观念的树立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存在着直接抑或间接关系。

举例说明,就像是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所具备的功能是很多方面的,按照功能区分的话,可以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包括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培养人的功能,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的功能,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树立一个信念:为年轻的一代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为年轻一代终身的幸福服务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和最终极的目标。因而,衡量学校教育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衡量一名教师的工作是否有效的最为重要的标准,便是这个教师能否让自己的学生在他的班级里感到幸福和快乐。倘若得到的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在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幸福和快乐。

又比如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我们许多校长和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受到的强大的精神压力,源自于学校的办学质量,特别是升学率、重点大学上线率、统考名次、平均分和优秀率等,这些指标常常搞得我们惶惶不可终日,终年处于一种紧张与焦虑当中。倘若我们能够树立一个全面的质量观以及人才观,在我们的面前就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再如学生观。在学校里面,最为普遍和经常,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便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每天面对最多的人是学生,而很多教师感到最苦恼的事是学生难教,特别是淘气生、违纪生、学习落后生等,常常为他们累得心力交瘁,被他们气得七窍生烟。

那么假如我们尝试着改变一下学生观,情况是否会好一点呢?

对于学生观的表达是丰富多彩的,记忆中曾有一篇题为《把童年还给我》的文章,文章中有三个这样的小标题:一个是将学生当作人,一个是将学生看成是孩子,还有一个是将学生当成是学生。

第一,把学生当人!学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的尊严,就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就要求教师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既然学生也是人,那么他们之间就一定会有差异性,一双手十个指头之间还会有长短,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说,每个学生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个体,我们需要承认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也需要对这种差异欣然接受,既要允许冒尖的学生,也允许落后的学生;既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是可爱的……

第二,把学生当孩子!学生虽然是人,但他们却不是大人,而是“小人儿”,这些“小人儿”眼睛里面的世界和大人是不同的,我们需要蹲下来看看学生,蹲下来同自己的学生讲话,要尝试着从这些小人儿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你就会发现孩子眼睛里的世界同我们大人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你才能理解孩子,也才会能知道,孩子们通常犯下的错误,都是一些美丽的错误,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我们如果能蹲下来,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很多东西,这样,见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学生弄脏了只穿了一天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见男孩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同学的衣领里,把癞蛤蟆放在教师讲台上,就不会斥之为“顽劣”;他们到邻居树上偷果子吃,便不会斥之为“小偷小摸”,因为他们到底是孩子!

第三,把学生当学生!不管是将学生当成人还是孩子,学生终究还是学生,他们是我们需要教育和服务的对象,身为教师,不能放弃教育的责任,教师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负责,不光要对他们今天的成长负责,并且还要为他们明天的幸福负责。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几乎每天都要跟自己的学生打交道。“亲其师,才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你,从心里接纳、佩服你,你的教育、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如果将教育学生比作雕刻一块块的璞玉,总结起来,教师一般抱着三种心态:一种是当作负担,抱怨石料的质地不纯正,工具用着不顺手,最后的作品总是令人不满意。另外一种是将教师当作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每天都在捧着自己的良心过日子,感觉怎么做都是在付出。还有一种,时刻拿着这块玉把玩、端详,找到最佳切入点下刀,最后感觉每块雕刻后的玉都是自己一生唯一的作品,将爱和关心都倾注到作品上。作品完成之后便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即便有瑕疵,这种瑕疵也是个性的表现。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和人之间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它很可能起于自己最先的奉献与牺牲。教育的底色是爱,如果缺乏爱,那也就没有教育了。所以,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学生绿色成长的唯一通道。

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教师的天职就是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公认的事实。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正是因为教师拥有这无私奉献的爱,在人们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才会变得崇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说:“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你尊重他、信任他,他就愿意接近你,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向你敞开心扉,这时你的教育才会在其心灵深处起作用。教育的首要原则便是尊重,教育家夏丏尊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教育中的情感体现着一种无私伟大的爱,没有爱的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都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爱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人作为高级的动物,是有思维也是有感情的,人人在生活中都会需要关爱,也更加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教师不只要将爱局限在课堂之上的笑容以及向学生讲解课程的耐心上,更多的是还要在业余生活中懂得关爱自己的学生。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老师,在人格上尊重老师,才愿意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例如教师在周末的时候同学生一起组织一场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学生寝室谈心交流,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欢喜;生活中发现学生有苦恼时,主动找学生谈话,及时引导和疏通,使学生随时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过节时寄上一张贺卡,生日时组织学生为他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当学生身体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教师主动带着学生去看医生,给予学生关怀和照顾;在学生经济上出现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学习成绩后退时多给予他一点鼓励,用教师那充满期望的目光去驱散他们心中的孤独与自卑等等,只有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因教师倾注的爱心而感动,使他对教师充满信任和感激,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只有令学生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他们才会想到如何去回报这个社会,如何用自己的爱来温暖别人,如何也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真情。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更要爱那些所谓的“后进生”。教师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差、不听话、喜欢打架的学生更要主动热情,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平等地对待他们,要多跟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甚至连同他们讲话的方式方法以及态度语气都要格外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温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成才。

有人说过:当一个教师用满腔的热情去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工作的时候,在他眼里就不会有“差生”。

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教育体制,教师能不能真正地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生才是最为重要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一切只要离开了爱,都是无从谈起的。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甚至对于人生的一些态度都会受到教师教育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些学生,也许你给他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他们就是“不懂不接受”,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对老师有一种反抗的情绪。对他们进行表扬,他们认为是哄骗;对他们进行批评,他们认为是整治。但是就是这一些学生,只要是他们生病了,你去关心一下他,去探望他;家里有困难,你给他以帮助;有了困惑,你去找他谈心、关心他,他可能就会下决心听你的话……这长久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行为与举止会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的教诲。因此,唯有将爱扎根在爱的土壤之中,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都说关爱,什么是关爱的最高境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放在教师身上,应当把关爱学生视为教师的天职。

罗素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不管是品格抑或智慧,都无法充分或者自由地发展。”我们应该坚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前后之别,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多一些鼓励和信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教师给予自己学生的爱,是我们人类中特有的社会情感,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是身为一名教师的天职。教师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就会因此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向上的推动力。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还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情感和智慧的发展,进而也会影响到学生智力的发展。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或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就比较和谐、融洽,师生之间同教育教学有关和无关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得更为充分,教师也就更容易给学生创造学到更多东西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同时需要提到的是,所谓教师的爱,并不是溺爱和宠爱,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教师的爱应该是分享的爱,而不是独享的爱。只要立足一个“爱”字,不怕反复,不怕过多,持之以恒,一定可以把爱建立在师生之间。而回馈给教师的将是享之不尽的快乐心情。

选择合适的角度和位置看学生

我们会在大多数时候感到学生的行为跟我们想象的不同。于是,我们抱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

教师蹲下来看自己的学生,会令学生感受到尊重。即便是面对着学生的错误,甚至是一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教师也不要指责、嘲笑,而应当尊重他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马卡连柯也这样说过:“要尽可能地多给一个人一点要求,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多给一个人一些尊重。”

《燕赵都市报》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河北故城县赵行小学五年级学生亮亮以“大人忙没有拿来”为由而没有及时交上住宿费,班主任张老师说他没记性,竟让他自扇耳光以“长”记性,还让亮亮弯腰钻到自己的裤裆里。赵行小学的一个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已经对张老师进行了批评教育,亮亮也已经在学校上课了,他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

教师动辄体罚学生,对学生造成了精神侮辱、人格伤害,对教师来讲则是违法行为。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更加不能够对他们进行人格上的侮辱。

我们来看看名人小时候。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入学,因为学习成绩差导致不得不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小学被认为是智力迟钝者。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在上小学的时候是出了名的顽劣成性,学习成绩更是差得一塌糊涂,甚至连少先队员都评选不上,但是后来,这个小时候的孩子王却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优秀总统。华罗庚小学数学不及格,后来却成为数学奇才。上面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一生,人的创造力是有早晚和先后之分的。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作为一种素质来开发、培养,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不要看见他成绩不好就不顺眼,不要看见他调皮,心里就不爽。如果这样的话,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敌对态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不妨放下教师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学会赏识他们,学会宽容,我们的眼中就不会有差生、问题少年。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广阔的天空会将每一片云彩都收容,不管它是美还是丑,所以天空如此广阔无垠;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这段话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需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屈从于自己单方面的意志,成为自己的附庸。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一颗善待学生的心,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心理学研究当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要求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要多表扬他们,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敢说话,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从中再跟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其间跟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一颗爱学生的心投入到学生中去,既要立威,又要自信,而爱是润滑剂。还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要相信“岁岁年年花相似,日日天天人不同”,破除心中固有的看法,每天都要用新的眼光看问题。在学习上和批评中不能搞特殊化,要以同一标准要求学生,说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切忌说话时粗心,要讲求艺术性,不该妄下结论的不下,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

当教师们蹲下来看孩子的时候,会看到一个曾经自己也十分熟悉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着童年的欢乐与悲伤的记忆。请试着走进孩子的心,倾听他们内心的语言,心灵等待的塑造。请试着为孩子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给他们留下自由翱翔的空间,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