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
6186100000013

第13章 企业研发的新动向

在中国,由于企业研发活动起步晚,以致大部分的企业没有独有的技术,在企业进入市场后,其生产的产品在产业链中只能处于生产环节,其利润则流向上游的设计与研发环节,而在顶端的大多是国外企业。

一、中外合作企业的研发架构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就开始在全球网罗研究人才,因为企业的研发整体实力以其拥有的技术研发人才为标志。以上海汽车集团研发中心的研发机构为例,大体上可以说明跨国企业研发架构对于新技术的形成极为有利。

据媒体报道,上海汽车集团(以下简称“上汽”)重组南京汽车集团后,上汽的主攻目标是创建自主品牌,而品牌的形成必须全速扩充自身的研发能力。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上汽迅速建立了上海、南京、韩国、英国四大研发中心,形成“大研发体系”的格局。在此格局下,研发机构主要有上汽上海研发中心、南京研发中心、上汽英国研发中心、上汽韩国双龙研发中心、泛亚技术中心、配套零部件研发中心和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这表明上汽已大张旗鼓地开始进行自主品牌的研发活动。与此同时,上汽又同荣威和名爵合作搭建技术研发统一平台,未来两大自主品牌的新车型,将在上汽的统一规划下不断推出新品。

上汽技术中心是上汽研发体系的核心,其研发范围相当全面。在此研发机构中,集汽车造型开发、整车集成和子系统设计开发为一体。为了满足自主品牌车型开发需要,上汽研发中心不断提升规模。在上海,随着2007年底上汽技术中心一期工程新址落成,一期工程新址投资超过7亿元,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1000多名研发人员进入新址投入研发工作,已初步具备整车开发和动力总成开发能力。在英国的海外技术中心,上汽拥有外籍汽车技术开发人员达300多人,其中多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韩国双龙的研发中心有800多名工程人员;而刚刚整合的南汽名爵开发人员有200多人。以上这四个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总数达到2000 多人。

研发能力的体现:W2概念车

W2最炫的设计体现在其大胆创新、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内饰。3D全覆盖的全透明IP仪表板上,中控面板采用iphone的LED触摸屏互动方式,镁合金构造的高强度模具使得中控台和后椅充满质感,并大大减轻了内饰重量。即将量产的车型将着重体现动感、科技,并将应用无钥匙点火系统、分区恒温自动空调、GPS卫星导航、手自一体变速器、六位一体的主动安全系统、多气囊等该级别轿车最先进的科技配备。独具英国品味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方案,使得W2不仅具有沉稳扎实的欧洲车风格,同时也很好地结合了中国用户的消费特征和审美取向,整体富于动感而不乏柔和,是中国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造型方向。同时,设计规范也兼顾了中国的法规与标准及海外市场的法规与标准,特别是欧洲的法规,如碰撞方面的技术要求。W2的设计目标是EUROCAP 5星和C-NCAP 5星,排放的设计要求设定是欧4,同时兼顾升级成欧5的技术储备。同一款车来自不同设计风格最终又销往不同的市场,其中必定需要很多平衡之处。林德瑞对记者透露,上汽英国技术中心研发团队成员虽然大多来自欧美其他汽车制造商,但都已习惯于不断创新和变化;受成本控制影响,三地联动开发,将以中国方面为主导,在配置、造型以及安全性法规认证方面,预留出今后面向海外其他市场的修改和提升余地。

上汽隆重推介中国首款自主研发且将量产的概念车W2,此款概念车众多未来科技的应用及先驱设计感的体现,成为2007年上海车展最受瞩目的明星,也是本届车展最接近消费者的一款概念车。荣威概念车W2正是上汽全球自主研发体系高效运作的集中体现,W2是中、英、韩三方技术精英共同设计的结晶,也是上汽技术中心中国本部与英国技术中心联动的成果。无论在外形还是内饰方面,其全新且国际化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无疑将对该级别车型产生深远影响。W2概念车基于全新平台开发而成,为一款三厢中级轿车,是上汽完全依靠自有力量,由驻英国雷明顿上汽英国技术中心及驻上海的上汽技术中心中国本部组织研发而成,充分代表了上汽可持续的研发能力以及致力于未来发展的高科技技术实力。在该平台上将诞生一款全新量产的中级轿车,是上汽自主的5款车型平台中的一款。这款针对下一代中级轿车而设计的全新概念车型所展现出的设计理念,代表了上汽荣威对未来中级轿车内涵的创新理解。W2作为一款体现未来中级轿车新标准的全新概念车,设计十分前卫。从外观设计来看,带有明显的欧洲特别是英国轿车的设计理念。反光镜的设计灵感来自高尔夫3号Spoon杆头。高腰线、窄玻璃,让人感觉动感十足,舷窗线采用上扬式处理手法,车身侧面显得非常动感,同时也非常沉稳扎实。据上海汽车相关人士透露,该车型的量产车整车撞击性能将按照欧洲NCAP五星级碰撞要求进行设计。前脸设计采用了“鸥翼”造型,饱满且富有张力,引擎盖设计较高,内部人士称,这也是为了满足欧洲最新的行人碰撞安全要求。

里卡多(Ricardo)2010

上汽股份正式成立上海汽车英国控股公司和上海汽车英国工程公司,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收购了“里卡多2010”,并正式更名为上海汽车英国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一度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里卡多2010”成立于2005年5月,该公司是上汽集团在英国开设的海外研发中心,即“上海汽车海外(欧洲)研发中心”,隶属于上汽工程院,由上汽委托世界著名汽车技术咨询公司里卡多公司对其进行管理。

二、大研发体系的分工与合作

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研发活动中,上海汽车集团与外国研究机构的合作,是以建立上海汽车研发中心开始起步的。

上海研发中心

上海汽车技术中心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分支机构,是国家五部委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总部具备整车开发能力和动力总成开发能力。其中整车开发包括设计、内饰、外饰、车身、电子电器、空调、底盘和整车集成,动力总成则主要包括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作为上海汽车自主品牌车型的主要研发基地,该中心目前承担荣威750等产品在内的30款自主品牌的车型、5大项目平台和多款全新高性能发动机及部分变速箱的开发工作。现已建成国内较为完善的研发管理流程体系与平台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工程支持体系、财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

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现有技术研发员工近2000人,预计到2012年上海研发中心本部员工将达到3000人。技术中心围绕“自主创新”和“国际化运作”两个主题,聚集来自中、英、意、韩等多国技术研究人才,建立一支富于创新精神并善于合作的国际化优秀工程师团队。上汽技术研究中心第一期工程落成,表明上汽研发能力已经从核心零部件研发扩展到整车开发及测试体系研发领域。

南京研发中心即上汽集团商用车技术中心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南汽研究院)的前身为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1997年被江苏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6年6月1日南汽研究院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了它是集团公司自主创新体系、自主品牌研发的核心平台;是集团公司负责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基础技术的研究机构;是集团公司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发体系的基本构成如下:南汽研究院设两个管理部门,即综合事务部和科技事务部;5个业务中心,即产品研发中心、动力总成研发中心、汽车电子工程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品工程中心;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站、江苏大学南汽研究生创新基地等。现有人员400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40余人,近百名高级专家。固定资产近2亿元,拥有从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引进的国内一流的发动机性能及排放检测设备,包括在建的国内一流的整车排放室、产品造型设计室及从英国罗孚公司购置的研发设备等。

上汽英国研发中心

英国技术中心是上海汽车提升研发实力的重要举措,其继承于MG罗孚的世界顶级研发能量,将在上海汽车的创新重塑中再现辉煌。目前,英国技术中心共有工程师200名,其中150名是欧洲籍工程师,另外50名是中国工程师。在150名欧洲籍工程师中,有80%是原MG罗孚的开发人员,另外20%来自国际一流的零配件供应商。有20年汽车设计工作经验、曾首席领衔Mini、Rover75、Lotus EliseS2、Lotus M250等名车设计的林德瑞(David Lindley)认为,这个研发团队平均行业经验在20年以上,是一个非常有实力有经验的团队。例如:原罗孚的工程师们大多数都经历过与本田的合作,在那里增强了对生产中质量稳定性控制的理解;通过与宝马的合作,在设计工艺、技术方法等方面融汇了更多先进的思想;再加上罗孚自身近百年的历史积累,尤其是在汽车动力性与操控性方面的固有优势,可以说这些工程师都是欧洲第一流的。

英国技术中心与上海汽车工程院中国本部在产品开发上有着紧密的合作以及合理的分工。荣威750的诞生凝聚着英国技术中心的创新智慧,其工程队伍和上海汽车工程院的团队一起开发荣威750和系列发动机,加速了荣威750和系列发动机的建设和二次开发。英国技术中心还协助上海汽车进行后续新产品如汽车和动力总成的概念开发,协同上海汽车的中国团队和韩国团队一起对后续产品进行创新开发。英国技术中心几乎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上海汽车所有新产品的战略规划和开发工作,既有已经发布的荣威750系列车型的发动机,也有没有发布的后续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英国技术中心还是国际汽车技术的窗口,是上海汽车与国际技术接轨的桥梁,也是人才培训的基地,每年为上海汽车培训员工50多人次。

传承经典的精髓,切实演绎“世界为我所用”的志愿,英国技术中心在过去的两年中为上海汽车的发展,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和开发能力的培养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未来上海汽车全球自主研发体系中将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上汽研发的理念是:以全新起点打造世界级开发实力的上海汽车,在“中国主导、全球联动”的版图中,形成以上海汽车技术中心为“中枢”,下辖技术中心中国本部、英国研发中心及韩国双龙研发中心的整体工程开发体系。英国研发中心作为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的一员,全力融入上海汽车研发体系,在亲如一家的合作氛围中,以成熟的运作体系及强大的研发实力,为整个研发体系提供强劲支持。

上汽英国研发中心的“ONE FAMILY”理念

ONE组织机构的定义是:一个单一的、强大的、有全球能力的组织机构,目前每个部门都有一位总监和一位副总监,中国和英国有相似的组织机构。

ONE技术团队的定义是:建立一个单一的技术团队,根据各地人才资源、地域优势、职责分工的差异进行协同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化学反应,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ONE工作方式的定义是:建立一个中英两国都适合的工作方式,发挥全球协同研发体系的内部协同效应,在强大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保障下,实现中英两地研发机构的实时互动。

ONE决策流程的定义是:建立一个单一的、有效的决策流程,技术中心中国本部主导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生产计划、投资预算以及工程开发时间表;英国技术中心在研发方面占较大比重。

ONE交付模式的定义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工程交付模式,中英总监对规划达成一致意见后,区域本地总监将承担交付责任,负责管理当地技术工作的落实。

上汽韩国双龙研发中心

2005年1月,中国上汽集团宣布,公司已经正式入主双龙汽车。上汽集团已向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支付了5900亿韩元,完成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合计59094 188股,正式成为韩国双龙汽车的第一大股东。上汽双龙汽车研发中心为研发出更加安全、娱乐、环保的车辆,在规划设计、测试的所有环节都一直秉承“Best&Only One”的理念。双龙研发中心致力于IECS(intelligent electronic control suspension)和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的研发等,已经应用到新主席、新雷斯特、路帝等车辆上的尖端系统。目前正在进行未来汽车发展的新燃料开发、混合动力车开发、尖端发动机及控制装置、信息通信等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双龙研发中心现有8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上汽SUV、混合动力车的开发,此外还承担双龙汽车原有车型的提升研究。

泛亚技术中心

上汽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亚)是通用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集团合资组建的汽车工程设计企业,双方各占50%的股份,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该公司于1997年6月12日正式成立,位于上海,以发展和推动中国汽车技术与设计能力为己任。1999年6月,DNV授予泛亚ISO9001证书。作为本地区一家完全独立于其母公司的企业实体,泛亚不仅为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集团服务,也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其他汽车企业提供一流的汽车工程技术服务。与其他独立运作的企业一样,泛亚对客户授权的所有业务均严格保密。泛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汽车设计、工程和测试服务,如五轴模型制作、三维制模、技术规范发布、碰撞模拟分析、模拟路面测试,以及发动机测试等。泛亚汽车的产品开发流程高度电子化,除采用业内先进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造型(CAS)、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外,最新的iMAN系统,使得泛亚能与通用汽车全球公司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同步开发。泛亚的排放中心是由中国环保总局指定的11家排放测试中心之一,也是其中唯一地处南方的排放测试中心,还是中国第一家能进行全套轻型汽油车欧三排放试验的试验室。

泛亚在新厂址上,安装了先进的欧三排放测试设备,并建造了模仿各种颠簸路面的短途试车道。设计部宽敞明亮的油泥模型大厅里,可以同时切削3台油泥模型。此外,虚拟现实工作室、样车试制车间、底盘运动及动力学参数测量设备以及噪声振动试验室等先进的工程设计设施已在建设中,泛亚的工程与设计能力将得到持续提升。同时,为了快速提高工程开发能力,造就一支更为强大的产品工程团队,使泛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具市场竞争力,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在双方均保持独立法人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就支持系统如行政服务等部门进行重组和调整,形成了一个共享的支持业务体系。泛亚将为员工提供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并对员工取得的成果予以奖励,激励他们不断地学习和创新。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人员培养方式,泛亚的研发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由于大部分中方技术人员曾在通用汽车公司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的设计与工程中心接受过专业培训,而来自海外的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为泛亚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还有系统化运作方式。美国通用汽车的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能力对上汽泛亚产生较大影响。

三、研发经费投入与研究人员构成

2005年以来,上汽集团在研发方面投入较大,不包括建设与收购费用,仅研发经费投入每年近10亿元。2007年底随着各研发中心建设与收购项目的完成,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近20亿元。前期建设改造、收购等投资等均超过80亿元。上汽研发中心以英国、泛亚研发中心的工程师比例最高,其次为韩国双龙、上海,南京最低。从团队规模看,除南京研发中心外,其余基本在千人规模。另外,工程师人数与员工总人数相比,工程师所占比例明显偏低。从国内研究机构看,工程师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10%左右。

大学产学研体制究竟如何建立

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就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使世界高等教育的面貌为之一新。尤其在德国和美国,大学的科研工作不仅推动了大学本身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大学科学技术力量对其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发挥强大的助推器作用。在提倡政府、大学和企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体制下,产学研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合作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影响也颇为深远,但在科技与企业生产的结合方面,对于自主研发新产品和科技创新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通用技术等方面却始终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原因限制或束缚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走向企业呢?这值得深思。

1.结合我国大学科学基础研究的事例,谈谈你对大学科研活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什么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放到研发上?研发为什么对企业效益及生存与发展关系重大?

3.现代制造业企业转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要通过技术研发的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现代企业转型?企业研发活动与知识经济是什么关系?

1.你认为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的经验对中国企业有借鉴意义吗?

2.在制造业中,生产型企业要开展研发活动吗?由于中国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人员大多是从农村招聘的,对这些企业而言,究竟怎样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呢?

3.大学科研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说法究竟是什么含义?你怎样理解?

1.企业科研机构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职能开始发生转变,这对于大学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

2.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企业研发型人才结构需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关系。

3.运用企业管理学和社会学基本原理分析知识型人才聚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1.简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2.解释企业产品化研究的含义。

3.举例说明为什么企业研发会成为企业的主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