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
6186100000012

第12章 企业研发状况

如果从欧美国家大企业成功经验分析,可以说同日本企业的做法多少有些类似。在企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中,其主体是能够迅速成为产品的研究开发。如果说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是从后工业时代欧美大企业开始的,那么这同日本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转向基础研究的情况大体相同。

一、埃克森美孚的经验

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NYSE:XOM)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企业,其总部设于得克萨斯州。该公司前身为埃克森和美孚,这两家公司在1999年11月30日合并重组。该公司也是艾克森、美孚及埃索全球分公司的母公司。此外,埃克森美孚与壳牌、BP(英国石油)、Total为全球四大原油公司。该企业在《财富》公布的2007年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二位。

Exxon公司为保持其炼油和化工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平均每年在科研开发方面投入数亿美元,大力支持勘探与开采、炼制与合成燃料、基础化工产品与中间体和高分子聚合物等方面的研究,并特别注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让与生产支撑以及工程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开发机构的主要构成是:生产服务公司(EPR)设在休斯敦,主要负责公司油气勘探和开采业务的研究工作;Exxon化工公司(ECC)下设基础化工中间体技术开发部、高分子聚合物(含百润敏)技术研究开发部及Exxon化学工程部;研究与工程公司(ER&E)下设中央基础研究部(CR)、石油炼制研究部与Exxon工程部,其主要业务是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以满足各子公司在石油炼制、合成燃料、运输和销售方面的需求。

Exxon化工公司为世界第三大石化公司,主要负责Exxon公司的化工业务。按产品综合系列,它可分为三大主要部门:初级石油化工产品、聚合物与Paramins添加剂、化学中间体。1996年主要经营业务(包括销售与转让)除烯烃、芳烃、添加剂仅次于Dow化学公司、阿莫科公司、Lubrizol公司外,其他业务项目均排名第一(聚丙烯排第七)。其主要技术成就有:80年代开发了直管式蒸汽裂解炉和EXXPRO(PMS)丁基橡胶技术;1983年开始烯烃聚合的茂金属催化剂的开发与研究;1992年开发的茂金属催化剂生产聚乙烯工艺及气相聚乙烯工艺的超冷凝技术为世界所瞩目;1996年开发了茂金属催化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等规聚丙烯技术,并正在不断开拓茂金属催化剂的新应用领域。其在世界上有竞争优势的专有技术包括:高压聚乙烯技术20万吨/年大型管式反应器工艺,产品有LDPE、EVA、EMA、离子交换聚合物、Exact塑性体。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技术,采用茂金属催化剂EXXPOL工艺和气相流化床超冷凝技术,产品为Exceed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如同时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可使反应器的生产能力提高50%~60%,原设计生产能力为27万吨的LLDPE可扩大到50万吨。聚丙烯采用茂金属催化剂或其他催化剂,产品有低灰分聚丙烯和Achieve等规聚丙烯。丁基橡胶产品,采用低温阳离子聚合工艺。卤代丁基产品EXXPRO(PMS),质量稳定。VISTALON乙丙橡胶,采用操作弹性大的管式反应器工艺,用于汽车与电气行业,并用作流动性改进剂、黏合剂产品、百润敏添加剂、基础化工产品。工艺范围包括:裂解、原料组合、工艺优化及沸石催化工艺;特殊性能液体,用于喷雾剂、杀虫剂、工业用清洁剂、纺织和金属加工用油等;乙烯基中间体,采用齐聚/羰基化工艺,用于PVC的各类增塑剂等。

Mobil公司的技术特长如下:一是分子筛催化剂,居世界领先地位。1994年世界合成沸石约150种,Mobil公司的ZSM系列约占60种。Mobil公司于1973年成功开发出ZSM-5分子筛,可使催化裂化汽油产率增加35%,辛烷值也有所提高;1994年又开发出MCM-22双通道分子筛,这是一种具有两种不同孔径的晶体结构的高硅分子筛。二是可提供下列工艺技术:催化裂化、中压加氢裂化、烯烃转化成汽油和馏分油工艺(MOG、MOGD)、裂解汽油加氢脱硫工艺、催化脱蜡工艺(MDDW)、定向聚丙烯OPP薄膜、乙烯己烯共聚LLDPE、烯烃异构化工艺、烯烃齐聚—歧化技术(MOI)、二甲苯异构化技术、高活性甲苯歧化工艺、聚对甲基苯乙烯技术、甲醇转化成汽油工艺(MMO)等。

Exxon公司在中国的业务

Exxon公司专门成立了Exxon中国公司,负责在中国的业务。到1995年年末,Exxon公司在中国内地注册了9个以Esso为标志的加油站,在香港地区注册了18个Esso加油站,在中国销售各种燃料油、特种油品和润滑油。1995年Exxon公司与中国石化锦州石油化工公司合资组建了锦埃克森润滑油复合添加剂有限公司,其生产规模为5000吨/年复合添加剂和5000吨/年黏度调节剂,1996年10月开始经营。Mobil在香港设立青衣油库,主要是与中国内地进行贸易,在天津建立了莫比尔石油天津有限公司,生产润滑油和润滑脂。主要技术是高辛烷值汽油生产工艺,该工艺的优点是自动冷却、多段搅拌反应器、低能耗,烷基化油辛烷值96RON/94MON,产物收率高,选择性好。

埃克森美孚在中国香港拥有全港最庞大的加油站网络(包括集团旗下埃索、美孚及东方油站),并持有青山发电有限公司60%权益(余下40%由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持有),青山发电负责生产电力,供用户使用。该企业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位。

壳牌在中国的历史

壳牌在中国发展业务已达100多年。19世纪90年代初,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马科·森默和森姆·森默兄弟,便已开始把煤油输入中国,并在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建立油库。1894年,森默兄弟已用散装油轮运送煤油到上海。同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开始进“Crown”牌煤油到中国(当时内地称“Crown”品牌为僧帽牌;在香港则称宝盖牌)。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原是竞争对手。1903年,两家公司合作经营远东的业务,在伦敦成立亚细亚火油公司,分别于1906年及1908年在香港及上海成立办事处。1913年,两个办事处分别成为亚细亚火油(华南)有限公司和亚细亚火油(华北)有限公司的总办事处。1907年,荷兰皇家与壳牌运输合并业务,成立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但当时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仍通过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名义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壳牌在中国设立了超过50家附属公司,在约20个省份经营1000个经销处。“二战”期间,所有设备给日军占据,并被严重破坏,一切经营活动停顿。战后,壳牌的重建工作迅速进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时,壳牌已雇用员工超过1000人,其中包括35名外籍员工和4名华籍经理。1950年后,壳牌继续在中国发展,并成为当时唯一一家留在中国经营的西方石油公司。壳牌在上海的总办事处获准保留,直至1966年,该办事处才宣告结束。与此同时,壳牌在香港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业务一直保持领先地位。1970年和1971年壳牌获邀参加广州交易会。1980年,壳牌在北京建立办事处,积极开展化工产品贸易。1983年,壳牌先后与埃克森石油公司及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作,开始在南中国海进行石油勘探工作。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壳牌先后于1985年及1987年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了两个合资油库。此后,壳牌在中国更加积极投资。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开展广泛的业务。壳牌在中国内地的宗旨是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方案,并帮助中国减轻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改善环境状况和提高燃煤工业的效率,并为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利用各种形式的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构成多样化。壳牌在这些领域的重点是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煤炭利用新方法,并在能源效率和技术方案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在燃料、润滑油、沥青和化工业务方面,壳牌均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措施,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壳牌的五大核心业务在中国都有发展,它们分别是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和电力、油品、化工、可再生能源。

壳牌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到2006年年底,壳牌在中国的总投资约40亿美元,是在中国投资的最大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壳牌在中国的业务目标是帮助中国解决能源领域里需要优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能源安全与供给、环境保护和能源效率,并在国内外与中国企业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壳牌将支持中国政府为加强煤炭及其相关行业环保表现和能源效率所做出的努力,并以可持续的方式为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清洁能源。壳牌在中国成立了30多家全资或合资公司,员工总人数近7000人,其中97%以上是中国籍员工。壳牌与中国的三大能源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中国企业研究开发机制

我国体制改革是从科研体系内部进行的,其理论依据是,这些科研机构严重脱离经济建设,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增强其为经济建设的压力、动力和活力。所采取的措施为“一堵一推”,“堵”即削减直至取消事业费,迫使科研机构依靠转让技术成果,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经费;“推”即把科研机构推入企业,变为企业的开发机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实践的效果如何?就“堵”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但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并不是或主要不是依靠转让技术或承接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取得收入,而是靠过去多年积累的老本,进行中试或作坊式生产来维持生存和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机构都是那么幸运地掌握和拥有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成果,可以进行中试或生产。不少科研机构,因缺乏适销对路的“中试产品”和生产“中试产品”所必需的启动资金而难以为继,甚至出现了“空壳化”:骨干科技人员流失,科研仪器老化,科研水平下降,甚至科研工作停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并没有因为削减事业费而减少负担,而是不得不变化方式把事业费返还给科研机构,以维持科研机构的生存。

198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指出,以技术开发为主的科研机构应逐步进入企业,不少地方政府也采取种种措施进行了“试点”。但问题是,我国的科研机构大多数是计划体制下创立的,长期以来主要是完成政府的任务,与企业缺乏直接的联系和沟通,其成果或科研优势对企业的适应性较差。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历了10年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立了技术商品观念,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等等。但是,科研体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从客观上说,是因为改革本身具有探索性,出现问题或不足在所难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展开的,主要是基于对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体制弊端的认识,自然而然地把改革的目标设定在科技与生产上,因此有的措施是围绕着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设计的。它忽视了科技自身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问题,也忽视了科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其他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问题。

三、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企业科技发展和研发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支持。企业创办研究机构,与政府和大学基础性科研为主的任务有所不同,它偏重于产品化应用研究。企业与政府、大学科研的相互结合,则产生科技生产力,在中国,称之为“产学研”科研体制。

从企业最终实现产品化的角度来看,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的基础性研究是为企业最终实现产品化服务的,但中国目前的科研体制却很难适应企业研发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如下:

(1)大产业要求与小生产观念。高校科研的特点是分散化、规模小,在教研室、实验室运作,只有专业化与大生产相同。因此,高校科研及其成果,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生产力,本应用现代大生产方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却受到一家一户的传统小生产方式的束缚。现代大生产方式的目标是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而高校科技成果因受传统小生产方式的束缚,只停留在产品和实验阶段。商品化、产业化与传统小生产方式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产业的发展进程。这就是一些科技成果走不出“礼品、展品、奖品、职称评定”的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2)企业运行机制与事业运行机制。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初期,有的专家借鉴科技系统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校两制的思路”,但在实践中难以操作,这就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高校事业运行机制与科技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企业运行机制的区别和矛盾。事业运行机制主要是政府行为,依靠行政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结合;而企业则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从管理方面看,高校运行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纵向系统,其特点是层次性、职能重叠性强;而企业运行机制则需要自主性、独立性,以增强对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其矛盾主要表现在决策上,在高校事业运行机制下,事无大小,均得经过层层审批和不同职能部门的多头管理。

(3)人才价值体现与实际机会。高校科技人员价值观与高校对发展科技产业的认识和体制上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科技人员与社会上其他部门研究人员在价值观上的一个明显区别是,虽然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但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但科技产业往往在校内被人们看成不务正业,或是看成纯创收和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其二,软环境与硬环境的矛盾。旧体制造成的渠道不畅,管理方式陈旧,利益分配关系错位,人际关系复杂等软环境严重束缚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校内与校外环境的反差和矛盾。其根本原因是校内事业体制与校外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两种体制的碰撞。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对高校拓展以科技产业为主要内容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进行再认识;高度重视和尊重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的价值观,并为他们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搞科研、办企业。

(4)依靠社会与依靠自我。发展科技产业必须解决在依靠力量上的认识和相应的体制。首先是产业化目标与资源依靠能力的矛盾。以资金源为例,按照国际经验,科技成果产业化从小试、中试到商品化所需资金比例为1:10:100.一项投入产出比为1:3左右的上亿元规模的高科技产品产业化项目需调集、运用的资金为2000万~3000万元,而这大致与国内一所重点高校的年经费相当。仅靠高校自身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唯一出路是依靠社会力量。就高校而言,一些科技企业宁可搞自我封闭的小系统,也不愿跳出框框,跨出行业搞经营,最终导致失去了机遇,让出了市场。

(5)传统开发方式与市场实际需求。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一个新的课题是,选择何种科技开发模式。传统的开发方式是根据自身科技能力选择项目进行开发,然后将成果推向市场。其模式为科技开发—产业化—市场。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开发路线是先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科技开发项目,然后进行产业化。如果没有市场,即使有好的科技开发项目,也不会产生效益;如果有了市场,再加上好的技术,就能产生效益,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因此,选择和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开发路线作为市场开发的模式,就不能利用和死守自己熟悉的、成熟的技术及其成果,而必须不断开发新的成果嫁接领域和市场。

(6)培育经营者与寻找目标。首先,经营者与项目选择相比,经营者是主要的。有好的经营者,能使好的项目较快实现产业化。即使对科研项目不是很精通,只要擅长管理,没有好项目,也可以找到好项目。而缺乏好的经营者,再好的项目也不一定能开发成功。其次,经营者,尤其是具有企业经营管理丰富经验的经营者,应从校外人员中选择。对经营者不能求全责备,既是内行又具备经营者素质的固然最佳,但一些并非内行的经营者往往能成功地在本行熟视无睹或忽略的领域中,干出本行专家都不容易干成的事业。

(7)政策优势与机制优势。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初期,政策优惠在高校形成了一定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上述优势的转换和重建成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机制转换和重建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明确产权关系;二是实现两权分离(将科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三是实行各种形式的股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