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
6186100000014

第14章 企业中对人的管理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大工厂形成的集约化生产能够产生更大的收益,这就需要工厂投资人通过市场招聘的方式集中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成为大机器生产的一部分。在集体形态的工业生产中,生产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管理在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讨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有必要对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问题进行讨论。

通常来说,企业管理是将不同的人组织起来做同一件事,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也就有不同的想法,即便是生活、家庭、教育背景大致相似,但员工的个体差异大,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个性和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差异性的集中表现即是文化差异,这取决于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当然,一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到同一家企业成为该企业的员工,就需要企业按其标准对其员工进行管理。这大概是工厂制度产生后世界各国企业都经历过的事。

一、早期工厂制度的延续与影响

在早期工厂制度下,投资者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关系。工厂管理的特点是采用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劳资纠纷突出。其原因则是当投资人建立工厂后,就必须招收一定量的劳动力来为其生产产品。由于严重缺乏熟练工人,所以工厂从市场上招收的人员有无地的农民、退伍军人及各种城市无业游民,同时还大量使用童工。对这些既无经验和劳动技能,又没有受过工厂化集体劳作训练的人,要使他们适应高速运行的大机器生产,工厂主就必须对其进行培训,特别是要使之学会机器操作和遵守工厂的劳动纪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工厂主还要派各类监工按规定的要求像机器一样监督和管理工人劳作。工头通过罚款、解雇甚至是残酷的鞭打来强制工人服从。起初,工人视机器为仇敌,他们认为是由于机械化而使其受到非人的待遇,因而工人的第一个反抗是破坏机器。在那时,破坏机器是无秩序罢工中最常见的事件。在工业化早期,英国于1769年制定了法律来保护工厂制度,但是严厉的法律制度并不能完全杜绝骚乱的发生。随着机器的推广,骚乱越来越严重,镇压也就越来越严厉,甚至派出军队,给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力造成了重大的破坏。

二、工厂制度时期的管理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厂制度逐渐建立。对于生产工业产品的经济组织来说,究竟如何进行管理才能产生效益,同时能够有效地解决劳资纠纷问题,成为工厂管理的新课题。从工厂方面说,当时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产品怎样才能生产得更多并且能卖出去,工厂的生产如何同市场销售结合起来,成为工厂主必须考虑的问题;二是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降低成本问题;三是究竟如何管理工人的问题。如果从管理角度看,工厂制度的进步,已经将工厂化管理同工业组织进步相互联系起来。工厂的管理者,大都是来自工人队伍本身,而不可能从社会上招聘。因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社会无法提供大量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员。而从优秀的工人中提拔管理人员,则成为工厂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当时没有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在培训管理人员时传授的主要是生产技术、原料的来源和特性,生产操作的程序,贸易实践及公司的法律责任等,而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这些管理者所获得的管理知识,也大多限于本企业的工作实践经验,使其只能在本行业中工作。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于工厂的管理,已成为当时乃至今天都难以跟上经济发展要求的一大难题。

三、社会分工与工人的分化

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工人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从工业革命后期的情况看,由于进入工厂的工人,基本上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部分从没受过教育,很难在短期内掌握较复杂的技术,以致工厂中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差异很大。而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是新工厂、新产品的大量出现,另一方面是传统农村社会逐渐解体,产生了大批的失业者,大量的破产或剩余农业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向工业化集中程度高的城市。在工厂生产过程中,熟练技工的严重匮乏,已造成有些工厂因失去某个关键技工而停产的情况,同时对于没有基本技能的人来说,失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极度缺乏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失业的人口,因此技术的学习与培训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对于处于极度贫困的失业者来说,他最迫切的需要是解决工作问题。而对于有一定技术的人来说,工厂制度为他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因此有自己自由选择工作的机会。对于一般求职者,只要愿意在工厂中学习技术,他们一般不会失业。当然,对于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来说,只有进入工厂才能够生存。随着工人技能的提高和收入的积攒,这些早期进入工厂的工人就成为技术骨干,他们在企业中的任务即是再去培训新来的人,并且用他们自己的行为去不断地改变新来的员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工厂制度下得到很大的改变,尽管遭受到个人因改变自己以往行为习惯的心理抵制,但随着工厂制度的强化,工人最终也逐渐适应了工厂化的生活方式,而真正难以适应的人则离开了工厂和城市。

现在的问题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厂制度对于工人的改变,培养了一大批产业生产大军,这些熟悉工厂和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人对于相关产业的适应性也很强,随着工厂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这批工人也就逐渐分散到不同的工厂,有的成为工厂的管理者,从基层逐渐提拔起来的管理者即是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前身。其管理行为和职责完成,也就从资本所产生的利润中进行分配。但从工人的情况看,由于工人的收入水平也是随着资本的扩张和增长而变化的,当工人工资收入过低或工厂因种种原因而减少工人的收入时,劳资矛盾就会逐渐加剧。这一点,无论是在早期工业化时期还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都是如此。因为工人始终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报酬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除非在现代企业中工人也购买企业的股票而成为股东,企业的资本属性才会得到改变。当然,暂且不说大资本与工人持有的职工股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企业命运共同体,对于工人是否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并主宰自己的命运,或者说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仍是需要具体分析的。

按照社会学的原理,工人也同资本一样是有变化的。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从长时段看,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人在工厂中的地位也随着工厂的变迁而发生演变,工人地位的上升与下降,与该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从社会进步的大趋势看,工人的社会地位是逐渐上升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人都能在企业中较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社会的进步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有直接关系,其基本分界点的确立则要看工人在社会及本企业中的实际地位究竟是如何上升的。事实上,人的社会地位和其本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变化,也成为个人需求变化的原因之一。工人个人需求和预期高的现象,已经成为今天欧美国家大企业所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