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
说大话谓之“吹牛”这句俗语是大家熟悉的。但吹牛的“牛”不是水牛、黄牛、犀牛,而是指的是蜗牛,这恐怕是鲜为人知的。
“蜗牛”是一种俗称,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尔雅·释鱼》中称作“搋蝓”。梁代顾野王所著的字书《玉篇》中,就有“蜗牛即螈蝓”的注释。
“蝓”作为龋蝓的简称,其读音今同“鱼”,而唐朝著名训诂学家陆德明在其所撰的《经典释文》中,则明确注明:蝓,音揄、刘,又音由。
上古时候,人们常用蝓的外壳制成吹器,其发声大而宏亮。由此,后来就以“吹蝓”来比喻口出大话。
“蝓”不仅读音与“牛”相近,而且共俗称为蜗牛,又与它的头部有触角颇似牛首有关,加上牛具有形体与力气都大的特点,故吹蝓与吹牛也就相通了。
吹牛即吹蝓,还可以佛教用语“吹法螺”来佐证。
《辞海》中即有“吹法螺”条目,注为“法螺即螺贝,吹之声能及远。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用来比喻说大话。”用螺的贝壳做成吹器,其法与吹“蝓”相同。
至于“吹牛皮”这一俗语,最早则是出于黄河河套地区。
当时那里的人们用牛皮做成筏子,待欲过河时便用足气力往皮筏子内吹气,使其能浮人渡河。这吹皮筏子实在是件十分吃力的事情,所以当地百姓对那些无所事事好撒谎和说大话的人,就流传有“你有闲功夫还是去吹牛皮筏子吧”和“好大的口气,简直可以吹胀一个皮筏子”这样两句话。
几经流传,就形成了“吹牛皮”这么一句口头俗语。
吃醋
醋作为调味品,始于何时,史无可考,但几千年来却有“杜康造酒儿造醋”之说。
相传夏代杜康之字黑塔,率族移居镇江设一糟坊,用江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时开缸,香气扑鼻,尝之酸中带甜,黑塔便以二十一日加个“酉”字命名之,此乃“醋字之由来。”
那俗语“吃醋”又缘何而起呢?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决意为功勋卓著者封官行赏。他曾有为大臣房玄龄纳妾的打算,但听说房夫人性格泼辣,于是托皇后召她来面谈,房夫人果然不允。
次日,唐太宗派人送去“毒”酒一壶,对房夫人说:“倘不答应丈夫娶个小老婆,便把这壶‘毒’酒喝下去”。
房夫人二话未说,接过一次而尽。岂料“毒”酒下肚,房夫人并未七孔流血,只觉得满口酸味。原来,这是唐太宗以醋来吓房夫人,闻其如此刚烈,只好作罢。
房夫人为了维护一大一妻制,不畏圣旨,舍命吃醋,本为佳话,谁料后米却成了一句蕴含贬义的俗语,似乎丈夫嫖娼狎妓,娶小老婆是天经地义的,而妻子提出指责却是“嫉妒”,连那《红楼梦》中的贾母,也为贾琏的浪荡行为辩解,称王熙凤是“醋缸子”,真可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彩礼
旧时男女双方订婚和结婚时,由男方家付给女方家的财务,俗语称为“彩礼”。
彩礼,又称财礼、聘礼,两千年前的《礼记》中,就有“聘则为妻”之说。在那时不给聘礼就不算明媒正娶,收了聘礼才算定了亲。古时人们对心儿很小视,有诗曰:“媒氏未到眼,聘资问有无?”这聘资即彩礼,一般是指钱币或绢帛类。由于穷人家娶妻出不起彩礼,买闺女纳财,买妇的事屡见不鲜。
彩礼不仅是变相买卖婚姻的身价,婚姻关系确立的条件,而且财礼的多寡又是封建时代女子身价的像征,一些求虚荣的女方家将彩礼和自家的钱凑在一起置办嫁妆,以此炫耀自家闺女比嫁,并非“泼不出去的水”,而是“千金之聘”,高贵得很!
早在封建时代,就有人认识到收彩礼备嫁妆并非很光彩。据《不下带编》记载:“有位饱读诗书的儒生,对嫁女充阔者嗤之以鼻。他嫁女时未置一件嫁妆,只画了一幅《举案齐眉图》,并慨叹地挥毫题了四句诗在上面。”诗云:“婚姻几见斗奢华,金屋银屋众漫夸。转眼十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
常言道“得人钱财者手软”,娘家得了男方的彩礼,女儿嫁过去以后便终生成了男子的附属品,甚至成了“三从四德”压迫下的奴隶,这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愚昧落后的习俗。
掺假
“掺假”这句俗语,出自明代刘伯温在《郁离子》一书中说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的越国,有个叫虞孚的人,他收割了数百斛的漆运到吴国去卖。吴国的商人看到漆色纯正,说好第二天付钱取货。
虞孚见利忘义,当夜将漆树叶煮的污水掺到漆里。第二天,吴国商人来取货时,看到瓮的封条是新的,心生疑虑,托故二十天后付钱提货。二十天后,一瓮瓮生漆变了质,虞孚因而流落吴国沦为乞丐。
虞孚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暂且不论,仅就其欲牟暴利而沦为乞丐而言,全在于他违背了商品经济内在的规律,因而落了个搬起石头砸伤了自己的脚,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他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必须在交换过程中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给商品的购买者,才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商品的价值。掺假的货色,虽也花费了一些劳动,但他是妄图通过欺骗达到不等价的交换,结果由于商品变了质,它的使用价值也随之丧失,这正是虞孚下场可悲的原因。也是我们的一个反面教材。
出风头
人们常把那些华而不实、招摇过市,沽名钓誉的行为叫做“出风头”。追根缘本,这句口头常用俗语,原来出自大城市上海。
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间,上海城里数四马路址繁华。四马路上有座“青莲阁”,一帮游手好闲的子弟,整日都在那里胡混。“青莲阁”旁边,有一家“升平楼”茶座,附近棋盘街一带,也开了茶馆。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之后,这里一片笙管弦乐,笑语繁杂,车水马龙。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忸怩作态的妓女。那些粉面油头坐在马车上,从大马路绕黄浦滩到四马路兜圈子,她们把这种招摇卖弄行为自诩为“出风头”。一些爱赶时髦的阔人及其少爷,小姐也雇辆马车出出“风头”。
这样,上海滩便常见一邦马车载人,从四马路经黄埔滩到大马路去“出风头”,一次收费一块银元。
“出风头”是历史陈迹的旧上海遗风,在今天,但愿我们每个人少出风头!
财神爷
人们对掌管钱财的入,常戏称为“财神爷”。这句口头上常用的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封神演义》所写,财神姓赵名公明。赵公明原为峨眉山罗浮洞的道人,因协助闻太师与姜子牙作战,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四个官员。由于这些官职都是掌管财经的实权派,作为顶头上司的赵公明,自然而然地便成了“财神”老爷了,简称为“财神爷”。
从古刹寺庙中的塑像看,这位“财神爷”赵公元帅的面孔凶狠,身跨黑虎,手执钢鞭,一副神气十足的武将架式,但他另一手却捧着金元宝,正向人们召唤呢。
民间传说“财神”原本有两个,一个是文的,一个是武的。赵公明是“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由于比干被妲己陷害,挖去了心脏,因此他常出偏差,结果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变越穷。劳苦民众十分怨恨那稀里糊涂,做事不公的文财神比干,便不太理睬他,也不对子孙后代宣扬他。渐渐,在民间百姓中,便只知有武财神赵公元帅,不知有那文财神比干了。
臭味相投
人们形容某些不干不净的人彼此投合,常用“臭味相投”这么一句带贬义的俗语,既含揶揄之意,又蕴嘲讽挖苦之内涵。
它出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笑话故事——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人,身上有一股臭气,非常难闻。他的亲戚朋友和家里人都不愿跟他在一起,一见到他来,就借故远远地避开。
这个臭气冲天的人感到很苦闷,只好孤身避居到一个荒僻的海岛上去。
在荒岛上生活那是既单调又寂寞的。正当他发愁的时候,却来了一个最喜欢闻臭味的人。那人觉得他身上散发的气味很好闻,于是把他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白天黑夜都紧紧地跟着他,再也不愿离开。从此,赤县神州便有了“臭味相投”这么一句俗语。
当然,说起那个喜欢闻臭气的人,也许你会觉得他的嗜好与行为太荒诞可笑,其实,仔细想想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在人世间香臭不分,以自己的好恶为是非的人并非很少!
沧海桑田
晋代葛洪《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巳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亦简称“沧桑”。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嘲少年》中的两句诗。诗人在这里不仅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诗中同时还蕴含了“沧海桑田”的科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长江三角洲,可谓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丽富饶的水乡泽国。其实,大约五千年以前,长江的入海口在距现今东海岸230公里的江阴附近。随着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不断冲击下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使河流入海处的海底逐渐升高,原来是海的地方变成了沙洲。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洲互相合并,再与河岸连成一片,就形成大块陆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为证:“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沧田。”形像地描绘了这种沧桑之变。
层层加码
从前,有一个老皇帝久病在床,气息奄奄。忽一日,他微启眼帘,伸出一个手指头,有气无力地说:“鸡……”旁边的太监连忙问道:“万岁想吃一只鸡吗?”皇帝点点头,脸上泛出了笑容。
太监领旨,奔出皇宫,刚巧碰上七省巡抚大臣前来看望卧病的老皇帝。他便威风凛凛地对巡抚口传圣旨;“快领旨!万岁想吃十只鸡,倘若违旨,不饶你!”
巡抚领旨,飞也似地奔出京都,刚巧碰上府台大臣前往京都看望卧病的老皇帝。他便威风凛凛地对府台大臣口传圣旨:“快领旨!万岁想吃百只鸡,倘若违旨,不饶你!”
府台领旨,快马回程,他更加威风凛凛地召集县令口传圣旨:“快领旨!快领旨!万岁想吃千只鸡,倘若违旨不饶你!”
县令领旨,立即派出差役,挨家挨户,鸣锣吆喝:“万岁想吃万只鸡,一人一鸡快缴齐!限令时间一时辰,违旨脑袋要落地!”
这就是“层层加码”这个成语的由来。
春风夏雨
俗话说:“行得春风有夏雨”。说起这句俗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家人家,只有母子两人。母亲年老体弱,靠儿子打柴为生。这一年,连下了十几天大雨,打来的柴晒不干,挑到街上没人买,母子俩已断了好几天的口粮。
一日,天刚晴,儿子急忙挑起一担柴上街,想卖几个钱,换点米好让母亲吃顿饭。谁知在街上,从早晨等到中午,又从中午等到太阳偏西,还等不到一个买主。眼看今朝母子俩又要挨饿了。
这时,儿子突然看到衬里员外家的老管家,就央求他把这担柴买去。老管家本想讲员外家不缺柴,不用买。却看看这个年轻人怪可怜的,又听说母子俩几天没米下锅了,就决定把柴买下来,叫小伙子跟他把柴挑到员外家。
小伙子放好柴,老管家把他带到厨房里,叫大师傅煮一碗面给他吃。大师傅煮了一碗大肉面,小伙子从来没吃过肉,一吃这面,味道这样鲜美,就问师傅是啥面?
大师傅讲,今朝正好是员外家的少爷过二十一岁生日,家里在请客,给你吃的是大肉面。小伙子再一看,厨房里摆满了鸡鸭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心想今天正好是自己二十岁生日,可是连顿饭也吃不上。想想自己,比比人家,难过得眼泪滴滴嗒嗒落到捧在手里的面碗里。这时正好员外夫人来厨房查看请客饭菜,看到小伙子,便问他是谁。
老管家讲是个卖柴的,因为今朝正是少爷生日,他送柴上门,为讨个吉利,留他吃碗面。谁知他也正好是今朝生日,想到自己身世竟落了眼泪。员外夫人心肠倒不错,就对老管家讲,念他和少爷同一天生日,就送他二十两银子吧。谁知小伙子手捧银子又悲又喜,眼泪更是落个不停。又正好给少爷看到,少爷一问得知小伙子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竞一见如故,就要和他结拜为弟兄,小伙子见少爷热情诚恳,也就点头答应。
当春风问明小伙子名叫夏雨,自己比他大一岁后,就说:“我比你痴长一岁,你就做我的弟弟吧。”当下两人对天拜了两拜,结为弟兄。临走时,春风对夏雨讲,“以后你别打柴了,回去和母亲商量一下,改行做生意吧。要本钱可以到我这里来拿。”
夏雨拿夫人送的银子买了一石米挑回家后,把卖柴遇老管家、送柴吃生日面、员外夫人送银子,以及和少爷结拜为弟兄的事一五一十对母亲讲了。当下商量,母亲便同意儿子做生意。
几天后,夏雨去春风处借四百两银子做本钱。春风认为弟弟开口不小很有气魄,一定能成大事,就把银子给了他。
夏雨拿上银子到外面准备做生意去了。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看到很多人在等渡船过河。船小人多,一等就要半天。夏雨就问为啥不在这里造座桥呢?大家讲,造桥的人力倒有,就是没有铜钱。夏雨问要多少钱?大家讲估摸要三四百两银子。夏雨自愿出银子。于是很快造好一座石桥。大家叫夏雨起个桥名。夏雨想了想讲:“叫‘春风桥’吧。”桥造好了,又在桥头盖了一座凉亭。为了感激春风的恩德,又取名为“春风亭”。可是,夏雨做生意的本钱却没有了,他只好回家,把事情告诉母亲后,母亲责怪他:“造桥虽是好事,但也要等做生意赚了钱后才能造。现在本钱都用光了,怎么办呢?”
没办法,夏雨去找春风,再向他借了几百两银子,然后拿去做生意。几年时间,生意越做越兴旺,夏雨开了一个很大的商店,他的家业从此非常地富有了。春风家却不走运。
有一年,一场大火,把他家烧毁,父母相继死亡。没有几年,家产也耗尽了。春风和妻子竞落得讨饭过日子。左转右转,他们讨饭经过那座“春足桥”。然后来到一座亭子,抬头一看,见上面也写着“春风亭”三个大字,一问才知道是夏雨造的。于是他就让老婆和孩子住在亭子里(后来这亭子便叫花子歇凉亭),自己单独去找夏雨。
几经打听,一看夏雨开的店果然气派很大,生意兴旺。春风对店里伙计讲自己要找夏雨。伙计一看是个叫花子,就问他是夏雨的什么人。春风讲是夏雨老板的阿哥。伙计将信将疑,就进去问问。夏雨心想阿哥家境很好,怎么会是个叫花子呢?就叫伙计去问叫花子的生日时辰。伙计问后告诉夏雨。夏雨一听,知道是自己的结拜阿哥来了,急忙出来迎接。兄弟相见,抱头痛哭。春风讲了家中遇难经过,夏雨才明白阿哥为何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好生安顿阿哥,劝阿哥在此好吃好住,春风因老婆、孩子还在亭子那里住,总是不安,急着要回去。夏雨一留再留,说一个月后陪阿哥一起回乡。春风又不愿讲出老婆、孩子落难的样子,只好硬着头皮住下来。
一个月后,夏雨陪春风回乡。路过亭子时,只见亭子又重修一新,“春风亭”几个字更加鲜亮。到了石桥,又见“春风桥”三字也重涂了颜色。到了家乡,只见火烧的房基上,盖着原来样子的大院和房屋,春风的老婆和小孩子正在门口迎接他们。原来,夏雨留春风在家的一个月里,早派人来做好这一切了。
晓得内情的人都说这叫“做好事有好报”。夏雨讲,这叫“行得春风有夏雨”。于是,后来留下了这句俗语。
撑着石头打浮船
相传唐朝末年,在资水与邵水河交汇口的水府庙下,住着一户姓胡的人家。这家人的房屋因地势低洼,常常遭受大水淹没,所以家中大人必须教会小儿女们学习游泳,免得遭受意想不到的灾祸。
到了胡佬倌这一代,生了个儿子,名叫胡曾,这孩子读书极其用功,老师很喜欢他,给他又取了个学名叫秋田。
可是胡佬倌带儿子到河里去泡泡澡,学个划水什么的就很难,因为这孩子天生的怕水,到水里之后就全身发抖,两只脚直抽筋。
胡佬倌为难得很,这可怎么好哇!去年发大水,这孩子差点没给淹死!他发狠心了,硬逼着儿子下河。胡曾这孩子实在拗不过父亲,虽然只有七八岁,很会动脑筋,他想了个办法。
他说只有在河里放块大石头才敢下水。
他的父亲依了,就在河里安放了一块大墩子石头,然后将儿子抱到水里,让他蹲在墩子石上玩水,用瓦片块打漂漂。
经过一段日子,胡曾这孩子慢慢地熟悉了水性。之后,胡曾就下到水里,用双手撑着墩子石头打浮船,这样一来,胡曾学会游泳了,而且还成为当地有名的“下闷子王”。
胡曾长大之后,科举高中,成了状元郎,在京城当了大官,后又因为直谏皇上被杀。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替老百姓说话的胡曾大官人,便将他当年跟父亲学习游泳的小沙洲定名为“状元洲”,——“水打状元洲。清官不久留”,就据此而来。
后来人们还将胡曾小时候“撑石头打浮船”的故事当成趣闻流传,用来告诫那些蛮撞的后生小于,比喻做事应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