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6164100000031

第31章 不同行业的规模及规模经济

企业的规模在实践中有大有小,大企业可以赢利,小企业也可以赢利,除了主观上人们都愿意自己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外,决定企业规模大小的根本因素是行业因素。不同的行业对规模有不同的要求,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最佳规模是各不相同的。

(一)要求规模较小的产业

1.低值货物的生产企业

大规模生产就必须把产品运往更远的市场销售,大规模经营所获得的利润不足以补偿运输成本,所以只能小规模经营。比如冷冻食品、罐头食品、浸渍食品、制菜、皮革整制、木材干燥及防腐、大理石制品、面点及糖果、杂项食品、木质家具及装饰品、金属家具及装饰品、金属建材、制冰及冷冻。

2.产品地方特色鲜明的企业

有些产品特别受到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者青睐,甚至视为珍宝,视为生活必需品不可缺少,但超过了这个特定的地区,由于没有消费习惯,运销到更遥远的市场并不受欢迎,所以专门供应地方的特色产品就不能大规模生产,以免销售困难,无法实现其价值。

3.个性化需求显著的企业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个性化,服装、鞋帽、灯具、家具、眼镜、首饰等商品最为典型。这类商品种类很多,市场需求量也很大,但每个人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具体到某个品质规格的产品市场需求总量反而有限,因此企业就不能大规模生产。

4.手工制品和工艺品生产企业

许多手工产品,特别是工艺品,无法规模生产,因为手工与机器生产的质量有明显区别,改换了生产工具,产品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印刷、制版、模具、修配、针织成衣、挂毯编制、竹制品、木质容器、装订业等。因此,精密的仪器仪表等产品、珠宝及贵重金属、毛皮及其制品并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

5.专供小商品市场产品的企业

日本学者太田一郎认为,小企业的产品专门供应小商品市场只能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如:陶瓷制品、研磨材料、乐器、杂项工业制品等。

(二)要求大规模生产的行业

1.汽车企业

规模经济问题首先产生于汽车工业实践,其后经济学家根据汽车工业实践,完善并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汽车工业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理论最好的例证。马克西(G。Maxcy)和西伯尔斯通(A。Siberston)于1959年合著了《汽车工业》,并绘制了著名的马克西-西伯尔斯通曲线。即单位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的幅度逐步缩小,当产量大到一定程度时成本又开始回升,在坐标图上形成一个U字形。马克西和西伯尔斯通对汽车生产线长期平均费用曾进行过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就一种车型来说,生产规模与单位成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当年产量由1 000辆增加到5万辆时,单位成本下降40%;当年产量由5万辆增加到1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15%;当年产量由10万辆增加到2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10%;当年产量由20万辆增加到4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5%;当年产量超过40万辆时,成本下降的幅度急剧减少,而年产量达到100万辆的水平后,再加大产量就会引起单位成本上升。马克西-西伯尔斯通对汽车工业生产规模与单位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充分肯定了规模经济的存在,而且证实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状态。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下,汽车工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需要巨大的初始投入的行业,最佳经济规模随着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各国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等不断向更大的规模变化。半个世纪以后,汽车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提高,生产成本下降,世界市场一体化,民众的购买力提高,最佳经济规模也水涨船高。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单个车型经济规模为60万~100万辆,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为400万~600万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的年产量均在近千万辆,生产成本并没有明显提高,相反则是竞争力提高。

2004年世界汽车总产量为6 461万辆,中国507万辆,排在美日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但具有整车生产企业120多家,遍布全国27个省市区,比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所有汽车生产企业的总和还要多,可是总产量却抵不上通用、福特、丰田其中的任何一家,80%的汽车生产企业年产量只有几百辆,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许多所谓汽车厂基本上是散件组装。当前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是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化,组织跨国集团化,市场国际化,技术进一步集约化,正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使得任何一国的汽车工业真正面临的是国际竞争而不是国内竞争。可以说达到最小有效规模是一国汽车工业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首要前提,显然我国汽车工业与此差距甚远。随着汽车生产规模经济临界点的提高,在国际竞争中,年产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厂大多难逃被挤垮或被兼并的厄运。

2.钢铁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钢铁企业两千家,约占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1/3,而我国钢产量只有世界钢产量的1/10左右。我国钢铁企业同国外钢铁企业相比,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生产规模偏小,许多钢铁公司钢产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基本要求。

最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钢铁产量也大幅度增加,情况已经明显改善。近些年来,钢材消费量屡创世界历史纪录,消费量占全球钢铁产量的1/4以上,成为世界最大钢材消费市场,全年钢材总消费量在3亿吨以上,消费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目前,我国钢铁总产量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的宝座,产量约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成为名副其实的产钢大国,全年钢材产量3亿吨左右。然而,钢铁工业是资本密集型工业,世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研究的结论是,钢铁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是800万吨左右,如果年产量低于500万吨,就达不到起码的规模经营要求。我国虽然是居世界第一的产钢大国,但主要是靠企业数量众多取胜,目前的两千多家钢铁企业绝大多数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宝钢年产1 987万吨、鞍钢1 018万吨、武钢843万吨、首钢817万吨、本钢720万吨、唐钢608万吨、马钢606万吨、邯钢606万吨、攀钢534万吨、华菱514万吨、包钢525万吨、济钢505万吨、沙钢502万吨,其余均在500万吨以下,百万吨以上的企业总计才57家。可见,我国钢铁企业绝大多数还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此外,石油化工企业、煤炭企业、机电企业、有色金属企业、水利电力企业等也都要求具有比较大的规模才能满足规模经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