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6164100000030

第30章 规模经济与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企业认识到规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千方百计扩大规模。有些企业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使企业实现了快速成长;有些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多家企业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成长;有些企业通过部分生产过程和加工环节向外转移,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而实现快速成长;有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巨额资金,规模迅速膨胀;有些企业通过连锁加盟和定牌生产实现了快速成长;有些企业利用政策的机遇和市场的机遇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扩大企业规模从方向上说无疑是正确的,把早日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作为奋斗目标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所需注意的则是应该脚踏实地,水到渠成,切不可拔苗助长。企业规模小不等于没有国际竞争力,企业规模大也不等于具有国际竞争力,关键要看企业是否处于最佳规模。

所谓规模是指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形成的量的大小或多少,表明事物的集中程度,因而具有量的规定性。经济学认为企业内部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合构成企业规模,各种生产要素的变化必然使得企业规模发生变化。对企业规模的认定应该以经济学的定义为基础,具体到实践中,还可以采用生产力或者说生产能力分析的方法。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量的聚集。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企业的产量或企业能够提供产品的数量。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1.规模经济

“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都是典型的资源不匹配,也就在意味着成本较高和效益较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即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财富取得和使用中,每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在避免劳动及产品的浪费,以期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规模经济”问题根本上就应该研究规模大小与生产节约之间的关系。

亚当·斯密及其继承者从分工的角度对经济规模进行研究,强调的是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斯密所撰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分工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规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规模组织生产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巨大增长。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其继承者强调的是经济规模的适度。马歇尔认为: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赖于该工业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个工业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益的经济。前者为外在经济,后者为内在经济。斯蒂格利茨认为规模经济是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品增加的比例。曼昆把规模经济定义为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钱德勒认为,在生产或经销上的规模经济,或是由于利用了联合生产或联合经销的经济,或是由于有关交易成本的减少,从而导致了成本减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我们在研究企业的规模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时,重点研究企业的内在经济。研究规模的大小与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规模和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技术状况和生产投入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因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而带来平均成本的降低,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换句话说,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反映了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说明大规模生产通常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规模不经济

经济学研究已经得出公认的结论,那就是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的程度就达不到规模经济,即是规模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之后再盲目地扩大企业规模也会形成规模不经济。换句话说,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减,这完全符合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因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带来的生产成本升高,经营效益的降低,称为规模不经济,企业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下,将会弱化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规模经济的类型

第一,生产性规模经济。生产性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规模扩大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规模经济。从劳动的角度来说,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导致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从而产生分工利益。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生产规模扩大可以提高生产设备和工具的专门化程度,生产效率会随之提高,从而产生技术利益。从厂房租金等固定资产的角度来说,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单位面积的土地租金。这样一来,分摊在单个产品上的人力资源、厂房设备、土地租金等固定成本减少。总之,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可以大批量生产,这种生产性规模经济的效果就越显著。

第二,经营性规模经济。经营性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市场调查的成本并不因为小批量生产而等比例减少费用,也不会因为大批量生产而等比例增加费用。广告宣传费用是典型的成本之一,如电视广告的费用是按时间计算而不是按企业的规模大小计算。也就是说,当规模扩大时,分摊到每一件产品上的营销费用就会随之减少。由于营销成本与生产规模不是同比例的增长,因而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企业可获得经营性规模经济利益。

第三,管理性规模经济。任何企业要正常生产经营,不但办公场所、生产场所、销售场所必不可少,必须配备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企业规模扩大,办公场所、生产场所和销售场所都要相应地增加,也要相应地增加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但在一般情况下,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增加的倍数通常会小于生产经营扩大的倍数,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益。同时,大企业将管理职能专业化,有利于管理人员发挥专业特长,使其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减少生产经营的风险,带来管理性规模经济。

第四,资信性规模经济。企业要与各种原料、材料、燃料、机器、设备、水利、电力等供应商发生业务联系;要与银行、电信、运输、保险等各种服务商发生业务联系;要与批发商、零售商、经销商、代理商发生业务联系。企业规模小,就难以取得较高的资信。企业规模扩大,就可以提高自身的资信,从而提高谈判议价能力,以较低的价格采购货物,较方便快捷地取得各种服务。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形成了资信性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一,诸多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难度。技术和许多投入品都具有不可分割性,只有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资源才会出现最佳的配置的状况。如果技术和所有的投入品都是无限可以分割的,那么也就不存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都没有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就是因为“车”不能分割,“马”也不能分割。所以,资源的最佳配置与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分工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依赖于企业一定的经济规模。分工协作之所以比独立生产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原因就在于分工提高了熟练程度,不仅节约了劳动时间,而且随着使用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会进一步地提高,产量又能增加,时间也可以更加的节省。分工基础上产生的协作劳动较个体劳动来说,其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在数量规模上会更大,转移到单位产品上的价值反而更小,从而节省成本。产出量的加倍并不需要投入量的加倍,从而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内部交易费用节省的前提是企业内的主要部分都具有替代市场的能力。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曾撰写的《企业的性质》,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影响企业规模,而企业规模则影响企业的成本。如果同样的交易在企业中组织比在市场上进行的比较成本小,则会选择企业协调方式,企业的规模必然扩大。企业规模扩大,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内部交易,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从而形成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最高境界是最佳规模,是指企业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的规模。而这样的规模未必是大规模,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达到最佳规模并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在完全竞争或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通常是存在的,而最佳规模会随着生产的技术条件和产品的市场状态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