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6134400000062

第62章 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

——25分钟读书法

普通人耗神于如何打发时间,精干的人却耗神于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形势瞬息万变。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那样的重要和宝贵!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逐渐懂得:如果不抓紧时间读书来尽量充实自己,掌握更多的信息,就会被迅速发展、日益变化的社会所淘汰。

毋庸质疑,读书贵在坚持。历史上的名人,许多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孙中山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他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在学习《说文解字》时,因该书字体以篆体为主,难读难记,便坚持每天学两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他还用右手指在左掌心里默写几遍,直至写会为止。爱迪生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读3本书。斯大林每天日理万机,但他的桌子上总是放着很多书刊。别人问他:“您有时间读这些书吗?”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要读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这是我在监狱里和流放中学会的”。

每天能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固然不错,然而,对于整天忙于繁杂工作事务的上班族或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们来说,要每天拿出两三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来读书,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坚持每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读一点书,久而久之,也会积少成多,见到成效。这就是本篇将要介绍的“25分钟读书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效率研究专家M·J·莱利博士的研究,人能够集中精力的限度是25分钟,如果超过25分钟,就要分散精力。所以,每天拿出25分钟的业余时间集中精力读书,这种方法就叫做25分钟读书法。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25分钟的时间里,一般的书可以读20页,约15000字。如果每天坚持,一个月就是600页,一年的阅读量就相当于读24本300页的书。

每天25分钟从哪里来?如果安排合理,这点时间并不难挤出。除去睡眠时间不宜压缩外,其余如吃饭、做菜、采购、娱乐、家务等等都是可以压缩的。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欧阳修利用“三上”时间(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魏格纳在生病卧床时,仍不忘读书,于是对南美大陆东海岸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形状相似产生了疑问,因而开始研究“大陆漂移”理论。除此之外,前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学习的事例,不仅十分感人,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柳比歇夫说:“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工作的地点。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

柳比歇夫在其短促的一生中,发表了70余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多张打字稿的论文专著。他取得这么多令人吃惊的学术成就,显然是与他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读书学习分不开的。

前苏联历史学家雷巴柯夫说:“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要多59倍。”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前人经验都雄辩地证明,每日坚持读一点书,哪怕只有25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但是要切实施行25分钟读书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问题。莱利博士曾说,虽然实行了25分钟读书法,但是确实做好的只有最初的几个月,以后就停止了。要想等待以后有25分钟的时间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过了一周,甚至于过了一个月,也无法再开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是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因此,要想改变拖延的恶习,必须下决心在每天早上开始工作前,就争取25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必须养成习惯,每天切实坚持把握住25分钟来读书。那些成就卓著的历史名人尚能在百忙中挤出零碎时间来读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天挤出25分钟来,就更应该不成问题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利用25分钟的零碎时间来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好处多多,乐趣多多:蒸饭的时候,可以看看小说;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翻阅杂志报纸;打毛线的时候,可以互相“吹牛”、聊天,交换信息,读“无字书”;坐火车、乘轮船的旅途空闲中,可以看看书报……

也许就在这精力集中的25分钟里,你的思维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天马行空,无边无涯;也许一些奇特闪光的思想、才华横溢的文章、富有灵感的科研设计之类的才情火花,便奇迹般地迸溅出来了。生命在于运动,情思在于动脑。宁静固然利于创作,但乘车坐船时的晃动,似乎更可以达到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的飘然境界,这也许是车船两边不断闪动变化的自然景观所触发的产物。这种“人闲心不闲”的内在活动,填补了人身运动中的时间空白。

如果我们在一天的开始,即使心中很厌烦也耐心地找出时间来读书,当充分享受到上述“零敲碎打”的读书乐趣并逐渐养成读书习惯以后,恐怕“假如有时间再说”之类的借口就不会再脱口而出了。

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月、每天、每小时和每分钟都有它特殊的任务。”其实,我们所说的25分钟读书法,就是要求使用这种读书方法的读书者珍惜时间的每分每秒,充分利用时间的所有边角余料来读书。如果实在挤不出25分钟,那么20分钟、15分钟甚至10分钟也未尝不可。只要能坚持经常,同样能达到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效。

威廉·奥斯罗爵士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医学家。当今许多著名的医生都是他的门生,他编写的医学教科书培养了许多医学人才。

奥斯罗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他有着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因为他具有丰富的各科知识。他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人,他对人类历代的成就和思想成果很感兴趣,他很清楚地告诉人们,要了解人类最杰出成就的惟一方法就是读前人写下的东西。但是,奥斯罗有着一般人都存在的关于读书的困难:工作繁忙,在医学院任教,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的几个小时以外,他很少有其他时间。

为此,奥斯罗很早就想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把睡前15分钟用来读书。如果就寝时间为晚上11点,他就从11点读到11点15分。如果研究工作进行到凌晨2点,那么他就从2点读到2点15分。他一旦规定这么做,在整个一生中就再不破例。有证据说明,在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他不读上15分钟的书就简直无法入睡。

其实,解决的办法并非一定是就寝前15分钟,这15分钟或许是一天的其他什么时间,即使是在排得最满的时间表中,大概也会有不止15分钟的空余时间在什么地方藏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奥斯罗正在军队服役。服役期间他的读书量简直大得惊人。每天,士兵们都要进行一个小时的队列操练,在这一小时当中,起码要有一段比较长的休息时间。“稍息”令下达后,在长长的队列中,他便掏出一本袖珍的简装书,站着读了起来。从童年起,奥斯罗就养成了在衣袋里装本小书的习惯,每逢空闲时就拿出来阅读。他发现,在等待的时候,有本书特别有用,使人心情轻松。在生活中,经常要等吃饭,等坐车,等看病,等理发,等电话,等约会,等待演出开始,或者是等待别的什么事情发生。在这些时间的边角余料里,奥斯罗找到了每天阅读用的15分钟时间甚至不止15分钟。用这种方法,他获得了一年读20本书,一生中读上千本书的时间。

奥斯罗在医学之外的博学多闻足以与其职业专长相媲美,这正是依赖于他在每天15分钟里读书获得的业余修养。在英国文学方面,他被称为研究17世纪散文大师汤玛斯·布朗的权威,他所收藏的布朗著作也是最完整的。奥斯罗在医学教育和研究上有许多改革,在临床医学上有许多创新,均为人所称道。

为此,奥斯罗由衷地赞美书籍:“书一直是我的心爱物,况且我又从书中获得不可胜记的好处,研究疾病的现象而无书的指引,等于是在海图上找不到目标的海上航行;而光读书却不与病人接触,那就等于根本没有出海一样”。“不念书的行医一定很糟,那就不足为奇了”。“假若医学界的同人都喜爱读书,那他一定能化腐朽为神奇,甚至起白痴为先知了”。根据上述原理和事例,假如一般程度的读者,在念普通读物时能达到每分钟300字的速度,每天花15分钟就可念4500字,七八天就可看31500字,一个月以四周计算,可达126000字,一年总计有1512000字之多。一般厚薄的书籍大约有60000字到100000字,平均在75000字左右,按照以上的阅读速度,每年可以读完20本书,相当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的4倍。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不间断地每天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读书,可以培养多么广泛的兴趣,可以涉及到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

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