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6134400000063

第63章 东方不亮西方亮

——迂回读书法

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湎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

——陆九渊(南宋哲学家)

长沙铁道学院李尉萱副教授,是一个由普通工人而自学成才的成功者。当初他自学时,没有老师的辅导和指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一年,他用仅有的工资千辛万苦配齐了一套五卷十一册的《高等数学教程》。可是,打开这套书的第一册,李尉萱不由得愣住了:艰涩的术语,复杂的公式,简直像“天书”一般令人头晕目眩。

碰到一本难懂的书,怎么读下去呢?

对此,李尉萱采取了一种迂回读书法——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本书钻不通,就找来另一本内容相近而写法不同的书,借此打开通往第一本书的道路。如果还打不开,就再借助另一本……这种方法有点儿像在海滩礁石中拍照:你想到前面的一块礁石上去,如果一步跨不上去,可以左一蹦右一跳地拐上去。读书也是如此。通过语汇穿插,步步逼近,难懂的书就可以读下去了。当初,仅这部《高等数学教程》的第一卷,李尉萱就读了四年时间,其中不少时间就是花在“跳礁石”上的。

难题,是我们在读书时经常遇到的。有时碰到个障碍,十天半个月也攻不下来,使许多人为此急得寝食难安,但仍然于事无补。因此,人们把难题叫做读书的“拦路虎”。对付这些难题,强攻当然是一法,然而,也有另一妙策可供一试。当我们碰到难啃的书时,不妨采用“迂回读书法”来寻找一下难题的突破点。

对于“迂回读书法”,科学家钱伟长有一段形象精辟的论述:“碰到小问题,不是关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绕过去、跨过去?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原来那些碍手碍脚的阻碍都不成问题了。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就一辈子也学不成。千万不要为这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求末。”

鲁迅也说过:“我们学外国语的时候,当初乱读了很多。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研究者蒙田读书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经验:“如果在阅读中碰到什么难懂的地方,试一两次之后,我就不再去费心思了……,要是我不小心就沉迷在一个问题上,那就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也使自己无所适从地迷失于其中了。”所以他就“暂时退出,另起炉灶,就像鉴赏一件鲜红色织品的质地一样,要把眼睛在上面多打几转,而在每次很快的瞄过时抓到它的要点。”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无数成功者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迂回读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当读书遇到一些难题时,不要让它们成为阻碍我们读书进程的“绊脚石”。每当这时,我们不妨采取迂回的方法,或者从一个新的视角开辟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干脆先来个“不求甚解”,暂时把它们放在一边,绕开这些难题,继续读我们的书。

著名的文学家老舍生前说过:“读书,不可遇到什么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我管着书,不能叫书管着我。”虽然老舍先生已不在人世了,但老作家通过多年实践所得来的经验之谈,对我们青年人现实的读书活动,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青年人读书,是为了求知,是为建设未来而积蓄才能。读书本身应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书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或框框,读书者更不能让书限制死。试想,如果我们抓住某一个小小不然的问题死抠不放,花费大量时间为之苦思冥想却不得其解,会耽误多少宝贵的读书时光,会剥夺多少读书的乐趣,会失去多少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的机会!

特别是在知识更新相当迅速的当今社会,也许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弄清楚一个问题后,却发现你刚刚获得的知识已经陈旧,大量新的更多的问题又摆在你面前。如此下去,你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总要“气喘吁吁”、疲惫不堪地忙于“扫除”读书路上的“拦路虎”,哪里还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读新书,去学习新知识呢?

因此,青年人读书切不可钻牛角尖。要学会“迂回读书”:不懂的艰深问题换个角度去钻研;暂时阻碍我们读书的小问题先搁置一边。也许,随着读书者读书活动的深入,所学知识的丰富、完备,那些当初困扰我们的难题,很可能已不称其为难题,头脑中的疑问也就会迎刃而解,所有的困难更是不攻自破了。

当然,我们给大家介绍的“迂回读书法”只不过是读书方法海洋中的一朵小“浪花”,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青年朋友在读书实践中,千万不要对所有的疑问和困难都采用“迂回读书法”,遇到问题就绕着走。那样,对知识总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终究会导致一事无成。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