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信贷风险管理
6123300000012

第12章 贷后风险管理

一、贷款风险管理程序

贷款风险管理程序即贷款风险管理的步骤,是银行进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它包括贷款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等环节。银行只有明确了有什么风险、有多大风险,以及风险的趋势如何,才能对症下药,采用相应的方法来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一)贷款发放

贷款发放是指享有贷款权力的人员对贷款进行选择、裁决并签署贷款合同的过程。

选择和裁决贷款时应考虑:贷款经营方针、银行业务发展方向和重点、银行与顾客关系、该笔贷款的收益、借款人偿还能力和盈利能力,以及有关法令规章等。当贷款项目确定后,银行就要与借款人签订合同。贷款合同的内容包括:

(1)贷款总责。规定贷款的数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

(2)贷款条件。银行对企业资金的运用、生产管理、投资数额等提出一些限制性条件,以保证贷款安全收回。

(3)贷款的担保选择。对抵押品的种类、数量、价值要在合同中做出具体的规定。

(4)财务报告。银行要求企业在使用期间提供与贷款有关的财务报告和统计数据。

(5)违约条款。规定企业拖欠贷款或破产债务清偿时的处罚措施。

(6)还款方法。合同要订明借款人一次或分次还款的方式。

(二)贷款风险的识别

贷款风险的识别,是指银行经营者在各种贷款风险发生之前,对是否存在风险、风险的类型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判断、分析、确认的过程。正确的贷款风险识别将为成功的贷款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如果对贷款风险做出错误的识别,或者将一些重大的贷款风险因素忽略了,那么,无论贷款风险管理的后期工作做得多么精细,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贷款风险管理失败。

一般来说,基层银行采取对贷款进行事后监督的办法,在检查和监督贷款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贷款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可尽早识别贷款的风险,以便银行尽早加以防范,保证银行经营方针的贯彻。

1.贷款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

(1)认真分析借款人定期报送的财务报表。认真分析借款人向银行报送的财务报表,是银行准确掌握企业经营是否正常的重要途径。这种分析就是把借款人送来的财务报表与贷款前报送的财务报表进行对照,如果主要指标前后衔接或大致相符,那说明借款人经营情况良好;如果发现前后相差甚远,则必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并测算这些指标变动对借款人的盈利和偿债能力有多大影响,如果影响较大,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危及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

(2)检查借款人有无违背贷款合同的行为。当借款人得到银行贷款后,不是按照贷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而是挪作他用,那就必须引起银行的警惕。因为企业的一些问题往往是银行发放贷款时所不了解的,因而没有对付这种意外风险的准备,万一贷款出现损失,银行可能就会措手不及。所以当发现借款人在使用资金上有违反合同规定的现象时,银行应严格按合同规定办事,中止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

(3)密切注视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借款人经营的好坏与银行贷款的安全关系极大。银行应密切注视借款人的经营发展状况,包括借款人的经营特点、经营方式、技术状况、劳资关系、收入分配方法和应变能力、行业发展趋势、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政策的变动、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其他竞争行业的竞争情况等均属考察之列。

银行经营者必须深入市场,全面收集借款人所在行业的各种信息,把握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该行业产品的市场变化,争取主动,防止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一旦发现行业的发展前景有趋势恶化的迹象,必须及时提醒借款人,促使借款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数量和质量,必要时迅速做出转产决定,以保证其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如果在调查中发现借款人要通过变卖其他资产、出售证券和从别的地方借款来偿还银行贷款,那就是不良征兆。

2.贷款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

贷款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些察觉有问题的贷款,就会增加贷款偿还的机会。察觉愈迟,问题变得愈大,也愈难解决。凡是那些有问题的贷款都是有某些早期预兆的。一旦出现如下一些早期预警信号,银行就应格外注意:

(1)财务状况恶化的早期预警信号

借款人出现严重的现金短缺危机,表现为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大量上升;

拖欠应缴纳的税金,不能按时支付银行贷款利息;

银行贷款不能按时归还;

存货周转速度减慢;

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下降;

短期负债增加失当,长期负债大量增加;

银行账户严重混乱,到期票据无力承付;

销售额下降;

成本提高,收益减少,经营亏损;

不能按时报送财务报表。

(2)经营者情况恶化的早期预警信号

关键人物的行为发生变化、患病或者死亡;

董事会成员、主要股东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人事变动;

没有按计划履行承诺,未能实现预定的盈利目标;

管理层不团结,各职能部门矛盾尖锐;

冒险兼并其他企业,冒险投资于其他不熟悉的行业或产品;

已解决的问题重新发生;

投机心理重,风险过大;

陷入投诉纠葛,无法正常履行职责;

职工情绪对立,干劲不足;

因某一人独裁专制,限制了所有的管理和监控能力,使业务发展缓慢。

(3)经营状况恶化的早期预警信号

借款人的业务性质发生了变化;

工厂或设备布局不合理,维修不善,设备更新缓慢,缺乏关键产品的生产线;

财务记录和经营控制混乱;

存货陈旧,数据巨大,而且杂乱无章;

丧失一批财力雄厚的客户;

关系到企业生产状况的客户订单变化无常。

(4)企业与银行关系恶化的早期预警信号

借款人在银行的存款额下降;

签发空头支票,被银行罚款;

对短期借款负债依赖过多,季节性贷款需求变化无常,借款人要求修改还款计划,发生贷款展期;

还款能力没有落实,贷款超过了借款人的合理支付能力;

近期从其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特别是抵押贷款。

通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银行可以对贷款风险的趋势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量风险的大小,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风险的方法。

(三)贷款后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

贷款由银行发放给借款人后,便进入借款人的生产运营中,信贷资金在实际的运营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贷款会形成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四种形态。这四种贷款形态对贷款的安全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为此银行设立了相应的贷款资产形态系数,即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四种贷款形态对贷款安全的影响程度。以中国工商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相应规定为例,贷款资产形态系数的设定。

正常贷款是指在借款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借款人能按时归还本息的贷款。逾期贷款是指根据借款合同规定的期限(含展期),逾期两年以内,且预计借款人能够清偿全部本息的贷款。呆滞贷款是指根据借款合同规定的期限,逾期两年以上或银行贷款后,因借款人偿债能力不足,担保单位也一时难以偿还本息的银行贷款。呆账贷款是指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按照法定程序处置全部破产财产清偿后不能还清的贷款;借款人死亡,或依法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未能还清的贷款;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而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定无力偿还的贷款或获得保险不能还清的,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逾期贷款。据工行总行资产风险管理办法规定,逾期、呆滞、呆账贷款要分别控制在各项贷款金额的10%、5%、2%以内,要求逐步下降到8%、5%、1%,并对这三类贷款实行专门管理。

在确定了贷款资产形态风险系数的基础上,就可以计量出贷款资产风险度。

1.计算单笔贷款资产风险度

银行检查某一笔贷款资产风险度的计算公式为(公式中的贷款资产可以为流动资金贷款,亦可为固定资产贷款):

贷款资产=贷款方式×贷款对象×贷款资产形态

风险度=风险系数×信用等级系数×风险等级系数

根据资产风险管理办法规定,单笔贷款资产风险度大于0.6的视为高风险含量资产,应分账严格管理。当贷款资产风险度大于1时,按1计算。

2.计算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

银行在检查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辖区的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时的计算公式为:

全部贷款资产风险度=∑贷款风险权重额/∑贷款金额其中:

贷款风险权重额=贷款金额×贷款资产风险度

贷款资产=贷款方式×贷款对象×贷款资产形态

风险度=风险系数×信用等级系数×风险等级系数

注:用此公式可以分别计算流动资金贷款风险度和固定资产贷款风险度

对贷款资产风险度大于0.6的企业、部门、辖区或某一类别的贷款资产,应列为高风险企业、部门、辖区或某种贷款类别。对此要进行监测,实行严格管理。

(四)贷款风险的监测

在识别、计量贷款风险的基础上,贷款行针对不同风险度的贷款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一般做法是,对贷款风险度在0.2以下的贷款,检查间隔期为90天;0.2~0.4的为60天;0.4~0.6的为30天;0.6以上的为10天。为了加强对贷款资产风险度的监测,通常设定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表,以定期进行监测。

1.监测指标体系

(1)逾期贷款=逾期贷款季末余额/全部贷款季末余额×100%

(2)呆滞贷款=呆滞贷款季末余额/全部贷款季末余额×100%

(3)呆账贷款率=呆账贷款季末余额/全部贷款季末余额×100

(4)积欠利息率=本期止累计欠息额/(本期止贷款平均额×贷款年利率)×100%

(5)全部贷款资产风险度=∑贷款风险权重资产/∑贷款金额×100%

为了把贷款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商业银行通常对上述指标确定一个控制比例。如逾期贷款率≤10%,并逐步降到8%以内;呆滞贷款率≤5%,呆账贷款率≤2%,并逐步降到1%以内;积欠利息率≤15%。

2.贷款风险监测表

银行为了加强对系统内贷款风险的监测,通常要求所辖分支行定期上报贷款质量监测表、贷款风险主要指标监测表、重点贷款企业主要指标监测表。

银行上级行根据上述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表,定期测算和通报全部贷款资产风险情况,并作为考核行长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对贷款资产风险度≥60%的辖区和部门要进行检查和整顿。同时,上级行对这些辖区的信贷投入要实行区域控制。

二、贷后风险防范机制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是指对贷款以及贷款有关的人、物、事组成的系统运动、发展和变化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补偿贷款损失,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一整套管理机制。贷后风险防范机制由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转移机制、风险挽救机制和风险责任机制构成。

(一)风险预警机制

它是信用社信贷资金运行的“晴雨表”和“报警器”,是对信贷资金的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总量模型,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运行机制和核算体系,确立总体资金在资金环境各个环节中的比例份额及其运行模式、相互关系。二是重视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地开发应用计算机软件信贷数据管理库,研究和编制适合信用社预警模型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并要设计制定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运行方案。三是建立信贷资金运行情况的分析系统,这是搞好预警的关键。其主要任务是分析和说明输入、运行、输出之间的定性和定量的关系。

(二)风险转移机制

它是指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为避免发生风险或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而通过与第三方订立某种契约,一旦发生风险由其承担风险的一种风险转移的方法。

(1)实行贷款抵押担保。这种办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稳妥和成功有效的贷款保证方式。

(2)在信贷资金结算上采取间接结算的方法,如有的乡镇为维护生产者利益,成立了各种生产经营者联合体,贷款由联合体承贷,然后由联合体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转借给生产者。贷款到期后,由联合体负责收回资金,再还给信用社。这样做既有利于生产的产品及时实现销售,又使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三)风险挽救机制

依据信贷政策、经济政策和金融法规,对发生的风险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挽回和补救,以尽可能使贷款完整回归到信用社。第一,信用社可协助乡镇通过建立企业风险基金制度、统筹还款制度等多种方式清收风险贷款。第二,要落实企业承包的还贷协议。第三,要制定灵活多样的收贷措施。第四,对亏损或关停的企业,信用社应充当媒介,调剂闲置资产,通过转让、兼并、拍卖、联营、转制等方式活化资金,对有钱还贷而赖账不还的,实行依法收贷。第五,对于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应区别受灾情况采取不同的补偿办法。

(四)风险责任机制

即对造成金额较大、性质严重的贷款损失分析原因,依据有关政策、纪律、制度、法规对相关责任者予以必要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制裁,以维护金融法律和信贷纪律的严肃性。信贷风险责任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损失补偿和惩罚制度。由于造成风险贷款失误的形式不同,其风险责任机制,即损失补偿和惩罚制度也不尽相同。因政策调整所造成的非正常贷款,应由制定或调整的同级政府负责协调催收,所造成损失也应由其承担;由调查失实、放贷不慎造成的非正常贷款,视损失多少,由当事人承担损失的全部或部分金额;情节严重的,还要给予行政处分。

三、农村信用社贷款决策失误与防范

信贷决策是信贷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信贷决策失误将造成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沉淀,使信贷资金运行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一)贷款决策失误的类型

1.忽视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地方政府干预造成的信贷决策失误

不同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资金需求,经济结构对信贷结构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在现有的体制下,产值的多少,已构成考察各级政府政绩的标志。因此追求产值扩大化、经济高速化已经成为政府行为的主旋律。尤其是实行“财政包干制”,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后,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利益驱动的主体意识,从而为经济扩张注入了巨大推动力。有的政府单纯追求本地区的利益,实行“门类齐全”的生产一体化,不顾本地产业结构与生产需求变化不相适应的实际,盲目布局、重复建设、乱上项目,往往是产值目标代替经济效益和信贷效益,以行政手段指令信用社发放贷款,干预信用社决策,使一些产品产量激增,销售阻滞,造成信贷资金沉淀逐年增加,影响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行。

2.缺乏对信贷客体的了解,信用社自身造成的信贷决策失误

信贷决策的目的是为了使信贷资金有效投入。所谓有效投入,是指信贷资金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要实现价值和自身增值后双重归流,信贷决策准确性、科学性的高低是制约信贷资金有效投入的先决条件。要达到它的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必须对信贷行为的客体即贷户的底数掌握清楚。在产品市场需求评估准确,符合投放原则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基层信用社往往缺乏对信贷客体的认识,对大额贷款立项考察有地方性主观偏见,评估的主观性色彩很浓,将贷款决策方法简单化。这种贷款的逆向决策不仅未能起到角色应有的效果,反而给信贷投入的风险防范带来危害。

3.“粗放经营”引起的信贷决策失误

信贷资金是由信贷员投放出去的,由于基层信贷员素质低,信贷资金的投放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特别是较偏远的山区,信贷员风险观念淡薄,对贷户的底数了解不清,没有调查预测。贷款投放时,不执行“三查”制度,跨区放款、超权限放款、人情放款,只放不收。更有甚者,超负荷经营,拆借资金放贷。由于“粗放经营”,加之干部素质低,造成大量资金沉淀,难以弥补资金缺口。那些经煞费苦心才盘活的资金存量,在重新投放的过程中,再一次陷入沉淀的怪圈。

(二)信贷决策失误的防范措施

1.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摆脱政府对信用社的政策干预,合理界定信用社的职能范围。信用社要采取主动措施,向政府汇报资金营运情况,信贷资金的逾期、呆滞、呆账情况,让政府官员了解信贷资金的构成,用多种方式进行疏导和渗透,防止新的“命令”与信贷资金的决策相悖。信用社必须重视决策的偿还性和收益性的原则。只有摆脱行政干预,才能避免信贷角色失误。

2.重视信贷客体的特殊性,加强信贷决策的严肃性

一要加强信贷资金的投向审查,看投资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真正为“三农”服务;二要谨慎信贷投入的量变验证,看“三农”资金所需与信贷总量是否吻合;三要监控贷款运行去向和钱物运动效果,保证支农资金不被乱用;四要保证贷款在完成一次价值增值后,如期返回信用社,防止贷款资金滞留、回归受阻。

3.防止信贷员决策失误

贷款发放必须坚持“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在证明确有偿还能力、贷后能产生一定的效益时才能投放。

4.由总部牵头制定信贷纪律

要教育员工,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贷款风险意识,不准新的贷款再发生呆滞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