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老子
6035700000007

第7章

第四十五章

“章旨”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里说:“这一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此说颇有理。

卢良彦在《老子新解》里说:“这一章充满了辩证道理。要注意一个‘若’字,大成若缺,大成不等于缺,仅仅是像缺,有大的成就时要不骄不躁好像没有大的成就一样,这样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完成大的目标,小的迁就是必要的,如果不愿作小的迁就而坏了大的目标,就贻害无穷,这就叫大直如诎。再次,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躁胜寒,静胜炅’就是。办事要好好利用对立面主导方面的作用。老子是以清静无为作为治理天下的主导面的。”此说颇有见地。

“原文”

大成若缺①,其用不敝②,大盈若冲③,其用不穷④。大直如诎⑤,大巧如拙⑥,大赢如绌⑦,大辩如讷⑧。躁胜寒,靓胜炅⑨。请靓可以为天下正⑩。

“注释”

①缺:缺陷。

②敝:败坏。

③冲:虚空。

④穷:尽,终结。

⑤诎(qū):通“屈”,弯曲。

⑥拙(zhuō):笨拙。

⑦赢(yínɡ):有余。绌(chù):不足。

⑧讷(nà):说话迟钝。

⑨靓(jìnɡ):通“静”。炅(rè):热。

⑩请:愿意、乞求。正:君长。

“译文”

大的成就像有缺陷,它的作用不衰败;极其盈满像空虚,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极其正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极其善辩像言语迟钝。疾走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战胜暑热,愿求清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第四十六章

“章旨”

老子运用“道”的观点,反对战争的思想很鲜明。本章分三层。第一层他把两个世界作了对比描述:一是有道的世界,以马为例和平生产,人们生活自然安乐。二是无道世界,战乱惨况,“戎马生于郊”,不仅人受其祸,连马也受害。

第二层探讨战祸起因:说明战争的根源是君主无道,君主无道是由于他有野心,多欲,贪得不知足。因此第三层老子提示消灭战争的方法,劝告君主悟道知足。

“原文”

天下有道①,却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③,戎马生于郊④。罪莫大于可欲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⑥。故知足之足⑦,恒足矣。

“注释”

①有道:据王弼注,指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不向外部贪求什么,而专意修治调理其内部。

②却(què):退,一说作“赶”。走马:奔跑的马,此指战马。粪:名词活用为动词,指运粪肥田。

③无道:据王弼注,指贪欲无厌,不修治调理内部,而各自向外部贪求。此与首句中的“有道”相反。

④戎(rónɡ)马:军事用马。生:产驹(小马)。郊:古时国都之外,离都城50里的地方叫近郊,100里的地方叫远郊。这里泛指野外战场。“戎马生于郊”意思是说,古代战争中只用公马而不用母马,由于战争连年不断,战马不足,连怀胎的母马也被驱入战阵,以致在战场上生小马。

⑤可欲:多欲。马叙伦认为“多”、“可”通假。多欲,就是纵情,增多欲情,扩张野心。

⑥咎(jiù):灾祸、祸殃。憯(cǎn):同“惨”,痛。

⑦故知足之足:之,是代词用法,译为“这个”、“这种”。这句意思:所以晓得满足这种满足。

“译文”

天下有道太平,让军马退下来运粪肥田;天下无道战争,有军马在郊野战场产仔。没有哪一种罪恶比放纵欲望更大,没有哪一种祸害比不知满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难比贪得无厌更令人痛心。所以晓得满足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的了。

第四十七章

“章旨”

本章讲的“圣人”是具有特异思维、特异功能的人。“不行而知”,是遥感功夫;“不见而明”,是遥视和透视功夫;“不为而成”,是意念力功夫,也都是调动和恢复人的某些退化了的本能或潜能,是导引家练功达到的高级功夫。这些功夫的培成,就在于“不出户,不窥牖”。过去视老子学说为神秘主义,唯心主义,此章即为无可争辩的根据,是书中的糟粕。今天开展了人体系统科学的研究,进行了心灵感应实验,遥视透视实验,且已用之于实际。今凭地图探矿,找石油,找地下水,察管道伤损,实例不少。几个大国更秘密用于军事。这都是人的大脑意识调节了人体功能态的作用与反馈作用。再不应以过去的无知而厚诬古人,须知凭五官感识事物的界限今已突破。《史记·扁鹊传》记载名医扁鹊经长桑君的传授,三十天后便能隔垣视物。这透视功能如再视为妄诞,则见自己无知了。(采冯达甫说)

“原文”

不出于户①,以知天下;不规于牖②。以知天道③。其出也弥远④,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⑤,弗为而成。

“注释”

①户:门。

②规(kuī):通“窥”,偷看,此指透过孔隙看。牖(yǒu):窗户。

③天道: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

④弥(mí):愈、更加。

⑤名:通“明”,明白。

“译文”

不走出门外,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窥望窗外,就能够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他出外奔走得越远,而他了解的事理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窥见就能心明,不必妄为就能自然成功。

第四十八章

“章旨”

本章与四十七章联系很紧密。开首两句十分重要,是对“为学”的贬抑和对“为道”的褒扬。“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累积愈增多。“为道”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这种工夫做得愈深,私欲妄见的活动愈减损。在这里“为学”的“学”是指“政教礼乐之学”(河上公注),老子认为“政教礼乐之学”实足以产生机智巧变,戕伤自然的真朴。老子要人走“为道”的路子,减损私欲妄见,返归真纯朴质(“以至于无为”——“为”便是指私欲妄见的活动。“无为”便是去除私欲妄见的活动而返归真朴)。为政的目的在于使人民“自化”而各安其业,老子认为用“无为”的方式,当可达到这种“无不为”的效果。(基本上采陈鼓应之说)

“原文”

为学者日益①,为道者日损②。损之有损③,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④,恒无事⑤。及其有事也⑥,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注释”

①学:据河上公注,指“政教礼乐之学”。日益:指人的喜怒爱恶等情感、各种欲望、巧智诈伪等日渐增多。

②为道:推行道。日损:指人的喜怒爱恶等情感、各种欲望、巧智诈伪等日渐减少。

③有:同“又”。

④取:为,治。

⑤无事:即“无为”。指顺任自然而不造事。

⑥及:至于。有事:即“有为”。指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

“译文”

追求政教礼乐之学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多情欲和巧伪,推行无为而治之道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和巧伪;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如能顺任自然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了。要想治理天下要常靠无为之道,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那就不够格治理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章旨”

本章是讲悟“道”的“圣人”,即老子理想中的“人君”或“侯王”,是如何地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无弃人,这和第二十七章中说的“无弃人”之人道主义思想是一贯的,此“圣人”故能“取天下也恒无事”。此正承上章而再说明之。

这一章老子阐述的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本章分三层鱼贯而下,观点鲜明。首先讲理解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其次讲尊重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最后讲爱护人:“圣人皆孩之。”老子讲的这些“圣人”与百姓“心连心”,“爱民如子”,“尊重人的自化”,讲的都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经验,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并且是老子阐述悟“道”观点的精华之体现。

“原文”

圣人恒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②,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③。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谷欠]焉④。为天下浑心⑤。百姓皆属耳目焉⑥。圣人皆孩之⑦。

“注释”

①恒无心:心,指偏心,即指主观偏见。通行本作“无常心”。

②善者善之:前“善”字作“善良”解,与“者”字合成名词性词组,善者,指善良的人。后一个“善”字,活用为动词,是“友好”的意思。

③德善:此“德”同“得”字,德善,就是得到“善”的真谛了,也就是指人心向善的意思。下文中“德信”与此同例。

④[谷欠]焉:[谷欠](hē),此指翕(xì),指和顺相合的样子。通行本作“歙歙”。

⑤浑心:浑,浑沌。此是使动用法。浑心,指使人心思归化于浑厚质朴。

⑥属(zhǔ):专注。通行本作“注其”二字。

⑦孩之:孩,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他们都保持像婴孩一样的真朴状态。

“译文”

圣人永远没有主观偏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善良的人,我以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以善待他,这可使人心向善,因而得到了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可使人人守信,因而得到了信任。有道的圣人在治理天下之位,没有私欲偏见,与百姓和顺相合,治理天下使人心思归化于浑厚质朴。百姓们都对有道的圣人注目、倾听,圣人使百姓们都像婴孩一样,真纯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