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官场钩沉
6027300000008

第8章 “新太子系”出笼

蒋介石 59岁的时候,一面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朱家骅发动全国党员为总裁 60寿辰大庆献九鼎,募捐建中正图书馆、中正体育馆、中正医院等等;还有看不见的一面,因蒋老朽昏庸,一批国民党内以何应钦为首的青年军官企图发动“宫廷政变”,还有忠实于他的黄埔子弟、以枪杆子为实权的胡宗南、戴笠、汤恩伯组成非常状态下的接班三人组合。这就是陪都时期,蒋介石 60岁的前夕,在国民党内部的“夺权”和“接班”潜在活动。

其实老谋深算的蒋介石,早在众人不太注意的时候就在扶持他的接班人。蒋经国在苏联曾公开抨击甚至谩骂蒋介石,还声称要脱离父子关系等等,他回到中国后,传说老蒋软禁小蒋,实际则是“闭门读书”“反省思过”。老蒋还物色了一位留美学者,即熟读孔孟经书的徐道邻作为小蒋的“专门教师”。老蒋对小蒋说:“徐老师是当今名士,博学多才,古文底子厚实,且又在英美留学多年。”蒋介石还特别指定《曾国藩家书》为必读书籍。

上海“八?一三”事件,老蒋接到溪口小蒋的信:“中原板荡,志士归心,国家民族已临生死存亡时刻,儿子决心为国出力,即使条件最坏,也可以试试自己的身心和勇气。”小蒋要参加工作,消息传出,有几位深懂老蒋用意的大员表示由他们出面安排。

老蒋深思熟虑后,同意了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意见,在江西划一个区域让小蒋施展才华。老蒋嘱咐熊:“要让他从基层干起。”还有“切切”二字。小蒋到了江西,熊只安排他一个“省保安处副处长”兼“江西省政治学院”学生总队长,后来升他为伤兵管理处处长,不久升江西保安司令部新兵处少将处长。

蒋经国果然没有“太子”架子,一套苏联工人爱穿的茄克和鸭舌帽,上班时间与士兵生活在一起,同住,同吃,同学习。业余时间,巡视市区,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些做法,与国民党原来一些军政骨干完全不同。在街上看见欺侮百姓的事,他义不容辞主持公道。这些做法引起人们对他的好感。他对新兵的待遇很关心,纪律严格,如违犯则予严惩。

很快,熊主席又任他为第四行政区专员,这时他只有 30岁。老蒋对儿子说:“毛泽东在地瘠民穷的延安,弄得天下驰名,赣南物产丰富,地广民众,你要是搞不出名堂就不是我的儿子。”这是小蒋到江西后第一次去重庆,老蒋对他的要求和希望。回专区后,小蒋提出建设新赣南。在熊式辉全力支持下,对新赣南的建设作出了一些成绩,这些悉数汇报到老蒋那里,老蒋此时为自己接班人作出了决定。不久,仅仅是一个三青团赣州分团干事长的蒋经国,立即上升为三青团江西省支团部干事长,从基层干起的升降机升得太快了,在不知不觉毫不惹人眼中,小蒋已是省一级支团部干事长了。因此在三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蒋经国以代表团长带队江西省代表团到重庆,返回江西后,又升为省政府委员,如火箭似的上升,为他以后进入陪都奠定了基础。

蒋经国的表现令江西人民满意。人说:“在苏联留学,他是带着国民党本质的共产党员;现在是有共产党人气质的国民党官员。”实际他把苏联学习的一套来为国民党统治办事,所以受老百姓欢迎。还是他的学生江南说得对:“蒋在赣南的新政,热闹有余,成事不足。”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蒋经国以三青团江西省支团干事长和江西省省府委员这两个身份,于 1944年调至陪都。

早在抗战前,蒋介石搞的秘密团体复兴社,其中著名十三太保中,抗战中真正成为左右要员只有康泽和戴笠。康泽是复兴社书记长,以后担任三青团组织处长。他先后在武汉和重庆办了几次“青干班”,加上他原来在庐山星子和重庆合川办的特训班,所培训的学员大多在重庆工作,少部分去了成都。蒋到成都办峨眉山训练团,康在蒋鞍前马后担任保卫工作,出生入死,曾在成都遭到川军暗杀,几遭身亡。重庆成为陪都后,康着手组织保甲,发展团员,为巩固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他死心踏地为蒋效力,万万没有想到,一张纸条撤销了他一切职务,派他到美国考察。蒋经国的副手胡轨代理了康的组织处长,立即成立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老蒋兼校长,蒋经国为教育长,胡轨为副教育长实际负责。中央干校设研究班,把康泽原办的几期学员,当时多为三青团主要骨干,如组织处工作人员,重庆、四川及各省市等支团部书记、分团干事长,经过一训,都成为小蒋的骨干了。

胡轨,湖南人,黄埔二期学员, 30年代初,蒋保送他到德国学习,回国后,派到小蒋身边作为陪读。小蒋虽尊他为老师,实际一直作小蒋副手,江西如此,到了重庆也是如此。胡随小蒋至重庆,就由团长下条子派胡任三青团组织处副处长,后代处长。康泽离渝出国后,他的人马全转到小蒋名下了。到了美国有人转告他:老将希望你在美国、英国考察三年。明眼人很清楚,老蒋要用三年时间,让小蒋完全掌握三青团。

小蒋除了在中央干校任教育长外,又把中央团部组织处与训练处合并为组训处,由他本人任处长,胡轨为副处长。三青团从中央到地方班子不换人,只是用干校训练班重行教育一次,就变成拥护小蒋的力量。不用很多时间,一个新的派系在老蒋卵翼下形成,人们称其为“新太子系”。因为当时国民党中有个“太子系”,是指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因他搞了个“中山学社”,组织了一批力量形成了政治团体。所以对小蒋这股政治力量称为“新太子系”。小蒋也的确效仿孙科,也办了一个“中正学社”,以研究蒋介石政治思想的学社,这也是小蒋半公开的核心组织。这个核心组织决定对外(指三青团之外)扩张,首先派出“中正学社”大将杨绰庵出任陪都重庆市政府的秘书长,这颇使舆论惊讶。有为杨大作宣传的,说杨原为一个邮政局检信员,由于自学成才,通过高考当上江西省民政厅长;也有影射“新太子系”手伸得太长的。对这件事蒋介石也认为“不能锋芒太露,打乱布置”,所以干了十个月就把杨调离,抗日胜利后杨为福州市长(杨为福建人)。

“新太子系”的发展是在蒋介石发动“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后。为了号召国民党、政、军要人都送子从军,蒋介石也送蒋经国、蒋纬国从军。老百姓送子从军只是当兵,蒋送子从军是为了掌权。运动宣传得十分火热。为了造声势,蒋介石选了几个干练的现役军长,压一级来当青年军的师长,目的是提高青年军的地位,由蒋军队中亲信陈诚(后在台北当过副总统)推荐广东人罗卓英为“训练总监”,总监的政治部主任竟然是蒋经国。“新太子系”进一步扩张起来,不仅掌握了三青团,插手行政,进而发展到掌握青年军。一些被蒋介石豢养起的元老们已经清楚了,蒋介石培养小蒋接他的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