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胡适:徽州之符
5992900000011

第11章 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

胡适家祖业“胡万和茶号”现在仍在浦东川沙镇市中街,包括胡适居住过的老房子内史第——它现在有另一个名字:黄炎培故居。

在这幢漂亮的老宅子里,曾诞生过几位现当代名人,比如黄炎培,还有宋美龄,当然也包括胡适。胡适一岁不到就随父母居住在这里,他家的老字号“胡万和”就在内史第不远处。当年川沙还是个海边渔村时,“胡万和”已经开始经营,至今在川沙老人们嘴里,仍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正因为川沙有百年老店“胡万和”,胡适才能在上海求学、创业,上海和海上的风云激荡与风云际会,才让一代大家最终脱颖而出。

胡适先祖的经商历程并非从川沙“胡万和”开始,徽州人经商传统源自唐末,明清之际始盛。一代代徽州商人像沙漠中的骆驼一样吃苦耐劳长途跋涉,将徽州的物产如茶叶、丝绸、火腿、笔墨等沿新安江、青弋江顺流而下,运向山外各大码头。当年上庄有人口八百余人,一半的青壮年男子都在外经商,徽州的民谚可以佐证:“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家在 150年前,原来是一家小茶商。 ”最初来到川沙开设经营茶号的是胡适高祖胡德江,时间约在康熙末年,当时整个浦东从东海中“长”出来三百年,上海只是一个很小的商埠,而川沙属江苏省川沙厅,管辖浦东一带区域。这个傍海的渔村,因出产海盐和海鲜,商业比普通渔村略为兴盛一些。

“胡万和茶号”为川沙最早的老商铺,它是随着川沙一同发展起来的,所以才有民谚:“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明经胡氏辈分排列秩序为“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高祖胡德江是胡适家族发脉第二代,胡德江有子胡锡镛。胡锡镛育有两子:胡贞铸(又名星五)、胡贞琦(又名奎熙),胡贞琦即胡适祖父。胡锡镛经商之际,胡家一派兴旺。其时“老万和茶号有店面三大间,里间深广,楼层也宽敞,有制茶工场、仓库和工人宿舍”。由于诚信经营,胡家获利丰厚,在上海各地广开分号,计有茂春茶号(在上海大东门内鱼行桥头茂春四号)、川沙北街嘉茂茶号、茂兴茶号和宝山高桥分号等。还与族人开设杂货店,随后又合股经营徽菜馆与公义油栈。胡适曾在文章中念念不忘地提及家乡茶叶店“一边卖茶叶,一边售火腿”情景——茶叶与火腿是徽州两大著名物产,广受欢迎。徽州那些小商人,一个个从店小利薄起家,省吃俭用、腾挪借贷,慢慢将生意做大做强,然后在老家起屋置地——这是农耕社会所有商人的内史第大门

大致经历,胡家当然也不例外。在上海发家致富后,就在徽州修建大宅,据胡适记载:“以纯夫新造之三间及其东旧平屋三间半为先考派下之业。”这个家业便是现在的胡适故居,除了这片房产,家中也置有田亩租给佃农耕种,胡适小时候就经常随母亲去田里“监割”——所谓“监割”,就是租给佃农耕种的田亩到了收获季节,收多少稻谷不能随意由佃农报告,要由地主到田亩旁实行“监割”,就是当场验收。胡适那时还是个小孩子,拿着一本书随母亲到田头去玩,就坐在大树下,他是个安静的孩子,在树下看书很凉快很舒适。当然,蝉在树上叫,还有花天牛不时从树枝上爬过,蜻蜓飞来飞去,这些都不能动摇他读书的兴趣,书中的趣味,是这些花花草草不能比的,他打小就是个不爱玩、很有先生样的小先生。

浦东川沙内史第,胡适童年在此居住过

胡适祖父早逝后,一生从儒的星五先生(胡贞铸)主持家政,与胡适父亲共同谋划经商。但多方筹措,家境仍逐渐衰落。此时正值太平天国时期,上海店已难以维持,内部人心不古,胡传的堂弟以私积之财在上海小东门另开一茶号。此时胡传赴上海清盘,那个仅以一百银洋起家的“胡万和茶号”仍有资金三千元。此后十余年,经营越发不见起色,“胡万和茶号”资本耗尽,尚欠一笔外债。胡适父亲胡传接手后苦心经营,每年春天,他都要从上海赶回徽州,在歙县、休宁、祁门、婺源等地奔波,采购茶叶。拆借资金开设分号,十余年间经营得法,不但偿还欠债,还支付一家老小衣食婚娶之费用。为官后家业就传到胡适二哥胡绍之手中,起初还颇有起色,在汉口开有分号。胡传客死他乡后,经营再次走下坡路,并且迅速败落,一直发展到最后债主盈门,生活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