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之路:当代女性求职择业
5987900000005

第5章 女性就业的一般特点

同女性独特的生理特征及其传统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女性就业具有与男性明显不同的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女性就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时间的阶段性

女性在其就业年龄中,要经历怀孕、生育、哺乳等特殊的生理变化,这种生理机能的改变严重影响了女性从事职业活动的精力与能力,使其呈现出波动性。同时,由于女性得天独厚的生理条件和家庭主妇的角色要求,使得职业女性还必须承担起抚育子女,料理家务的大部分职责,也必然影响女性参加社会职业活动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导致了女性就业生涯的阶段性特点。

20—25岁年龄段,是女性精力充沛,没有家庭拖累的阶段,大多数女性都积极寻求职业活动,参加社会工作和社会劳动。这是女性就业的第一高峰。

25—35岁阶段,大多数女性要在此阶段完成恋爱,结婚,生育过程,承担繁衍后代的社会职责。从生理上看,在怀孕、分娩、哺乳等时期其体质不如普通期的女性,体力和精力都大大下降,加之抚育幼儿,料理家务的繁重劳动使这一时期的职业女性十分疲倦,许多人因不堪忍受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压力而离开职业岗位,加入家庭妇女的行列。这一阶段女性就业落入低谷。

在35岁以后,随着子女长大成人,大多数女性的家务负担日渐减轻,身体状况劳动能力也逐渐恢复,生活的阅历使她们变得更加成熟。重新参加工作的强烈欲望,驱使她们走出家门,再次就业。此阶段,女性就业达到第二个高峰。

可见,随女性年龄的延续而表现出M型的阶段性就业特点,这一现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典型和普遍。在我国由于以全民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就业制度的作用,使这种阶段性以出勤率和职业活动效率的阶段性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

2.在职业选择上具有特定的倾向性

女性的生理、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在职业选择上具有特定的倾向性。

从生理上看,女性的肌肉、骨骼均不如男性发达,体力较弱,但是心细敏感,手脚灵巧。

从心理上看,女性感情细腻、丰富、注意形式与和谐,对审美和社会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能力倾向上看,女性在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基于上述特点,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把文学艺术、教育、卫生、商业、服务、轻工、文秘、公关、社会工作等作为主要目标。而在某些行业如冶金、机械、矿山、建筑等职业领域受其劳动特点的限制,使女性很少涉足其间。据广州市对12个行业、3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在职女性的抽样问卷调查,愿意选择金融、保险、国家机关、商业、卫生、社会福利事业、文化及其他服务业作为职业的人达70%,而自愿选择农、林、牧、矿和建筑业的仅为0.75%。据美国1978年的统计数字,在医药卫生工作人员中,女性占64%;在中小学教员中女性占70%;在办公室文秘人员中,女性占98%。这些行业和职业的特点符合女性生理、心理特征,有利于发挥女性的潜力,因而职业满意度也较高。

3.在就业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理想的事业,完美的家庭是大多数职业女性追求的双重目标,为了兼顾双重目标,女性在就业方式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在劳动时间上要求有不同的挡次,如小时工、半日工、季节工、计件工等。根据各自承担的家务和能够参加社会劳动的时间自由选择。在工作地点上,也要求灵活多样,如将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和某些脑力劳动安排在家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