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国8大冤案
5970000000020

第20章 无中生有——司各勃洛9少年案(6)

记者们一字不差地记下这些话,第二天就配上大标题,发表在亚拉巴马的报纸上。不难想象,全南方的人民都被这位“败在他们手下的纽约律师”激怒了。《蒙哥马利广告报》主编格罗威·豪尔马上撰文反击,称“沙缪尔·列波维奇跑来亚拉巴马,其趾高气扬,妄自尊大,引起了法庭中每一个人的反感,包括12名陪审员。可怜的海武德·派特森,他请来了一个多么蹩脚的律师!”

而且,沙缪尔·列波维奇还有8位委托人在等待着审判,他就敢说那些话,就敢那么不顾后果?通常在一场庭审中,律师想巴结陪审团还来不及呢。

事实上,不管沙缪尔·列波维奇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德卡特审判”将他彻底地改变了。或者说,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审判后,沙缪尔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沙缪尔。因为在德卡特的法庭上受到审判的,不光是海武德·派特森这个“黑鬼”,也有他,沙缪尔·列波维奇这个“犹太佬”。

沙缪尔一改他以往的风范,一改律师所特有的审时度势,谨言慎行,开始频频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各种相关活动,在集会上和电视电台上发表演说,为9少年的命运四处奔走,大声疾呼:“我在此谨向你们,纽约的市民们保证,我将在上帝的帮助下,为9少年恢复自由、重新与他们的父母亲人团聚,而战斗到我的最后一滴血。”“这9个孩子,就算是我的了。无论本案将在法庭上成功或失败,我都会把他们拯救出来。”如有必要,“我将毫不犹豫地变卖我的房产家业”。

在4月16日,星期日举行的群众集会上,参加者包括当时的纽约市市长约翰·P·奥勃莱恩等政界领袖。

4月18日,詹姆士·霍顿法官宣布,鉴于全国各地群情激愤,亚拉巴马亦一触即发,对其余8名“司各勃洛少年”的审判延期,“等到当地民众的情绪比较稳定之后”再举行。

沙缪尔·列波维奇马上利用这段空隙,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德卡特审判”的上诉材料,请求霍顿法官否定对海武德·派特森的“有罪”裁决和死刑判决,批准新的复审——第三次审判。但是说实话,他和一年多前ILD律师们对“司各勃洛审判”的上诉一样,对地方法院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只权且将此当作最后上达联邦最高法院的一道必经手续。

本来,詹姆士·霍顿法官在宣布审判延期后即离开德卡特,退居他在乡间的种植园,准备安安静静地休一段长假。沙缪尔·列波维奇的上诉状触发了他对本案心存已久的诸般疑点,包括他和马文·林奇博士那次私下会晤中谈到的问题。霍顿法官遂调来“德卡特审判”的全部法庭记录,逐字审阅。

法官此举在他的私人圈子内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关切和不安。一位专程到种植园造访的朋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如果你真的在做我们认为你正在做的事,请立即停止,否则,你将会毁掉自己的政治前程,具体地说,你将在明年的连任竞选中落选……因为南方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允许发出异己的声音。”事实上,由于詹姆士·霍顿法官在“德卡特审判”中所表现出的“公正形象”,蒙哥马利已经有人在考虑提名詹姆士·霍顿为州最高法院法官候选人。

霍顿法官反问:“我的政治前程和连任竞选与这桩案子有什么关系?”

朋友不愧是朋友,说:“我在来这儿之前就告诉了他们,你一准儿会这么说。”

6月22日,星期四,预定双方律师就上诉状进行法庭辩论的日子。公诉方到庭的照例是州检察长托马斯·纳特带着他的副手们,被告方的首席沙缪尔·列波维奇因为“不愿意浪费时间走过场”,只派来了乔治·契里和另一位ILD律师奥斯蒙·福林克尔。

令双方律师吃惊的是,法官詹姆士·霍顿并没有打算按原计划听证。他往法官席一坐,连句开场白也没有,便照着手中的一厚沓稿子念道:

社会秩序建立于法律之上,而法律的尊严又是建立于它的公正和完整之上……‘执法不公’的受害者终究有死去的一天,那一天,他的痛苦便一劳永逸地结束了……但遗憾和教训却永久地留在了历史上。纵观世界司法史,执法不公者无一不受到惩处,而且这种惩处还将会延续到他们的子孙,甚至千秋万代。

不少关于“司各勃洛9少年案”的书都将霍顿法官的这段话放在了结尾处,以示其画龙点睛之功效。稿子写得很文言,用的都是19世纪初的法学词句。霍顿法官在文中列举了历史上著名的“被愤怒、偏见或激情左右的陪审团裁决”的例子,过了大约十分钟,才终于点到了正题:

我们是否有足够可信的证据支持本案的陪审团裁决?

詹姆士·霍顿法官指出的疑点包括:

——维多莉娅称,殴斗开始时,车厢里坐了7个白人小伙子。这7个小伙子中为何竟无一人出面佐证维多莉娅的指控?唯一出庭的莱斯特·卡德是为被告方作证。

——从案情分析,强奸者不可能脱掉衣裤,规规矩矩地性交,所以他们的衣裤上理应有精液的痕迹。依照维多莉娅的原话,轮奸直到“火车进入平特罗克站方才停止”,但10分钟内,逮捕9少年的警察和民团均未在他们身上发现潮湿之处。

——一般来讲,强奸应是一桩“秘密”罪行。或者说,强奸都是在暗处或私底下进行。但1931年3月25日那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且案发时间正值中午,可以说是“光天化日”。作为案发现场的无顶盖货车厢中,煤块一直堆到了离车厢最高处仅差18英寸(不足半米)的地方。按照维多莉娅的叙述,轮奸在列车离开史蒂汶生站不久发生,所以轮奸的过程中,列车应该依次经过了法克勒、好莱坞、司各勃洛、拉肯维尔、林罗克和乌德维尔等大小六座乡镇,居然就没有人发现?

—— “非常幸运地”,列车驶入平特罗克站,强奸犯们马上停止犯罪活动,穿好衣服。两名被害者也有充分的时间将自己收拾得看不出一点儿破绽,这可能吗?

——列车车速缓慢,可任由小伙子们攀上爬下。为什么众“案犯”犯下此等死罪后,竟无一人跳车逃跑?

——公诉方既然坚持否认莱斯特·卡德证词中维多莉娅和杰克·泰勒在3月23日晚上和3月24日早晨交媾之事,为何不传唤杰克·泰勒出庭?

——为什么公诉方没有传唤所谓的小客栈老板娘“卡莉·布罗契夫人”出庭?

——公诉方的整个案子仅只建立在维多莉娅的证词上,但该“明星证人”在交叉取证时拒绝回答被告方律师的若干关键性问题,为什么?

詹姆士·霍顿法官的结论:

她(指维多莉娅·普瑞斯——笔者注)的证词或与本案的其它证据不符,或根本无法以常识解释……本庭有理由相信,她在法庭上故意就本案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伪证。

霍顿法官那天的最后几句话是:

本庭宣布,批准被告方就“德卡特审判”提交的上诉书。同时宣布,陪审团关于本案的裁决及死刑判决无效,并在此下令给予被告人第三次审判。

这也是詹姆士·霍顿以法官的身份论及“司各勃洛9少年案”的最后几句话。

三审的日期定在1933年11月。这一次,首席公诉人托马斯·纳特的主要精力并没有花在准备案子上,他动用了他的全部权力,全部关系,不遗余力地只想在开庭前做成一件事——弹劾詹姆士·霍顿法官。

10月20日下午,ILD接到的消息说,有关当局已经调换了本案的法庭,“司各勃洛9少年案”的第三次审判将由威廉·卡拉翰法官主持。

然而,在当时的北方,以及后来的史书中,詹姆士·霍顿法官与沙缪尔·列波维奇齐名,被誉为本案的第二位“英雄似”人物。著名法学界人士克里思·杜斯评论说:“他具有惊人的勇气,敢于逆潮流而行,逆自己曾经是其中部分的体制而行,敢于挺身而出,对周围的大多数人说:‘不!’”

对于州检察长托马斯·纳特,能有卡拉翰法官坐镇法庭真乃天遂人意。

70多岁的威廉·卡拉翰年轻时不曾上过正经大学,基本是靠“自学成才”考取了律师资格。在此之前,卡拉翰法官曾告诉过他的朋友们,这宗“司各勃洛案”审得太拖沓,不应该让那么多的记者旁听,更没有必要派国民卫队“保护那帮黑鬼和他们的律师”。

果然,1933年11月20日,“司各勃洛9少年案”三审开庭时,人们发现,摄影记者被一概排斥在法庭的大门之外,而且维持秩序担任警戒者已统统换成了当地的民团。

第一周是关于被告方的两项动议,异地审判和让黑人加入陪审团,均被法官驳回。为了叙述上的方便,笔者将在本文稍后交代其中的第二项动议。

11月27日,星期一,审判照例从海武德·派特森开始。

开庭仅仅几个小时,就有不少记者注意到,威廉·卡拉翰法官“实际上扮演着另一名公诉人的角色”。他曾夸下海口,说他可以在三天内审完全部9名被告,具体的方法,就是“截短律师们的发言和取证”。不过,据海武德·派特森的观察,法官“允许公诉方的人爱讲多久就讲多久,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轮到沙缪尔·列波维奇和ILD的律师们发言时,他几乎每一分钟都在打断他们。有时候,他甚至会代替公诉方提出抗议。”

比如,在对维多莉娅·普瑞斯交叉取证时:

沙缪尔·列波维奇:离开亨茨维尔的前一天晚上,你是否与任何人发生过性关系?

公诉人托马斯·纳特:我们抗议……

威廉·卡拉翰法官:你坐下,我会处理的。(转向证人)你不必回答这个问题。

沙缪尔·列波维奇:法官大人,请允许我解释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威廉·卡拉翰法官:不必,先生,我想我知道为什么。

沙缪尔·列波维奇:普瑞斯太太,谁跟你一起从查丹努加返回亨茨维尔?

威廉·卡拉翰法官:对不起,我不能将法庭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枝节问题上。请问下一个。

…………

沙缪尔·列波维奇:普瑞斯太太,是他们撕去了你的衣服,还是你自己脱掉的?

威廉·卡拉翰法官:请对这位女士放尊重点!

…………

威廉·卡拉翰法官:她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

威廉·卡拉翰法官:不必再问这方面的问题,我已经听得够多了。

茹碧·贝茨没有出庭。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自从夏天的审判结束后回到纽约,我每天都会收到南方来信……他们骂我是‘黑鬼的情人’,说我也应该被一起吊死。”

卡拉翰法官虽然没能用三天审完整个案子,却是在三天之内就给了海武德·派特森第三个死刑判决。

消息传回北方,激起了新一轮的示威浪潮,而且这一次,有更多的白人加入到游行队伍中。

“‘司各勃洛案’在美国民众中引发了一场新的运动。”《司各勃洛故事》的作者简蒙斯·顾德曼如是说,“自废除黑奴制度以来第一次,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黑人和白人为着同一个目标,肩并肩地走在一起……从南北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美利坚大地上有过不止一次争取平等的运动,但那基本上都只是黑人的运动……‘司各勃洛案’将黑人和白人结为了一个整体。”

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口号:“黑人白人,团结战斗!”不到24小时,这两句在英文中很押韵的顺口溜(Black and white,united and fight!)就从东海岸传到了西海岸,出现在所有集会游行的标示牌上。海武德的母亲简妮·派特森,一位几乎足不出户的黑人妇女,被请到华盛顿特区,走在“白宫示威”的最前列。示威的浪潮冲出美国国门,冲过大西洋,一直蔓延到欧洲的苏联、德国和西班牙。

而美国的南方,却是应了中国一句古话,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来自全国的声讨,南方人在他们的报纸上“庄重地”宣告:“亚拉巴马是吓不倒的!”“我们从来没有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退却……压力愈大,我们斗志愈旺。”

不少文字直接指向沙缪尔·列波维奇:“谁需要一个外人来干涉我们的内务?!”

又过了三天,第二个陪审团作出了对克拉伦茨·诺里斯的死刑判决。

12月5日,星期二,查理·魏摩思审判开庭之前,沙缪尔·列波维奇请求将其余庭审延期,获法官批准。但是说实话,他已经对这个案子失去了信心。

9少年也对他们的案子失去了信心。在凯尔拜州立监狱的死囚牢里,尽管有世界各地通过美国共产党源源不断送进来的食品、衣物、药品、甚至娱乐品如吉他、游戏等等,这些在本案中遭受到了最多的痛苦和凌辱,又毫无“英雄行为”可言的主人公们开始自暴自弃。他们情绪低落,脾气火爆,或相互打骂,或与牢吏或其他犯人发生冲突。

海武德·派特森和克拉伦茨·诺里斯整日以赌博消遣,积怨甚重。某日,克拉伦茨拔下牢门上的铁杆戳伤了海武德。

奥兹·鲍维尔怀揣自制利器,伺机划破一欺负过他的狱警的脖子,被另一狱警一枪打中头部,造成严重脑震荡,从此半残。

当然,更多的折磨是来自监狱方面。查理·魏摩思因被发现阅读一份共产党刊物,被看守拖出去打了个半死。

最让少年们无法忍受的是,他们的死囚牢和电椅行刑室只隔着一道薄薄的门板。克拉伦茨·诺里斯后来在他的自传中说:“死刑都是在半夜12点执行……我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能清清楚楚地听见犯人们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电闸被沉重地拉上,然后,牢房里灯光一暗……每一次,都仿佛是我自己坐在电椅上。我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手脚被捆缚,天灵盖上的头发被剃光……随着合闸时的一声闷响,电流通过我的全身……就这样,我死过了几百回……

“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甚至没有欲念……一句话,我们只剩下了一副活人的皮囊,里面早已经死亡,空洞。我们是9具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

纽约,沙缪尔·列波维奇和ILD的律师们继续着“海武德·派特森案”和“克拉伦茨·诺里斯案”的上诉。这一次,沙缪尔撇开了所有的枝节问题,包括威廉·卡拉翰法官在法庭上对他本人那些带污辱性的言辞,只在上诉状中着墨于本案迄今为止的所有陪审团皆无黑人这一事实,即第三轮审判开始时,被告方向德卡特法庭提交的第二项动议。

三审之前,沙缪尔·列波维奇作过十分细致的研究,包括宪法的相应条文,以及1932年初,ILD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书的有关章节。事实上,仅仅证明在某个案子、或几次庭审中,没有黑人进入陪审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陪审团人选是从当地注册居民里随机抽调,并且候选人中的绝大部分将被淘汰。倘若被告方真想赢得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就必须证明该地区若干年来“系统地”将黑人公民排斥于陪审团之外。

沙缪尔·列波维奇向德卡特所在的摩根地区“陪审团委员会”调来了该地区自1921年以来的全部陪审团候选人名单,共长达数百页,又在三审开庭的第一周传唤地区“陪审团委员会”主席J·E·穆迪到庭,请他当庭宣读十余年的候选人名单以及各人的种族。穆迪主席念了四个多小时,直念得法庭中人昏昏欲睡。突然,名单上“跳出一个黑人,众人皆为之一振,肃静的法庭中马上就听得记者们的笔尖在纸上划出的刷刷声”。

出乎双方律师们的意料,穆迪竟念出了不下十名黑人。那天休庭后,沙缪尔·列波维奇马上请来笔迹鉴定专家约翰·哈丁,才发现,黑人的名字都只出现在那几页名单的最后,有的连墨水都不一样,显然是后来加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