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国8大冤案
5970000000021

第21章 无中生有——司各勃洛9少年案(7)

上诉状于1934年2月和6月分别被地区及州两级法院驳回后,是年年底,沙缪尔·列波维奇将摩根地区陪审团候选人名单附在上诉状的后面,一起递进了联邦最高法院。

1935年4月1日,正像沙缪尔·列波维奇所期盼的,最高法院下达了本案中第二个“美国司法史上划时代的”决定,指出将黑人排斥于陪审团之外严重侵犯了黑人被告之法律权利,有违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款。

最高法院的批文中说:

诚如州法院所引述的,证人们的证词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该地区没有任何黑人进入陪审团。”据那些终生生活于该地区的、年龄在56至70岁之间的证人们回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没有任何黑人应召参加过大陪审团或一般陪审团成员的选拔。这些证人们的证词相互吻合,且与官员们的证词一致。

…………

这些证词明白无误地证明,被告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遭到了践踏。

…………

本庭认定,(陪审团候选人)名单上的黑人名字是伪造的。

首席公诉人托马斯·纳特在联邦最高法院关于上诉状的听证中引用了J·E·穆迪的这样一段话:“据我所知,在摩根地区,没有任何年龄在21岁以上,65岁以下的黑人符合陪审员的如下条件:诚实,智慧,正直,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不酗酒,身体健康,能阅读和理解英文,无犯罪记录。”对此,最高法院在批文中指出:

根据被告方证人们的证词,本庭感到很难接受对摩根地区黑人民众的这种素质概括……大量事实表明,该地区的不少黑人完全具备作为陪审员的种种资格,其中不乏若干持大学文凭者。

顺便说一句,在联邦最高法院1935年2月15日举行听证时,托马斯·纳特已经不再是亚拉巴马州检察长。他在1934年11月的选举中如愿以偿,坐上了亚拉巴马州副州长的宝座。

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令不少亚拉巴马人感到愤怒,感到耻辱,感到他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再次丢人现眼,也使他们突然感到了疲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次次的审判,一次次的上诉,到底在图个什么?而且,亚拉巴马本来就不是个富裕州,这四年来,有几多的税收水似的淌进了“司各勃洛9少年案”,值吗?是不是有点损人不利己?

亚拉巴马亦不乏有识之士。又是《蒙哥马利广告报》的格罗威·豪尔,那位曾经在他的报纸上对沙缪尔·列波维奇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主编,率先道出了他的疑虑,大声地发出了他的疾呼:“《广告报》明白,它的全体读者们也明白,那是一个卑鄙污秽、令人生厌的故事。因为那个故事,亚拉巴马遭到了整个文明社会的谴责和唾弃……我们在此建议州府,反思我们在‘司各勃洛案’中的所作所为,重新调整我们的心态和我们的立场,并敦促双方尽快达成一个公平合理,又不失脸面的调停协议……谁击出最后的一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将‘司各勃洛案’这具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从亚拉巴马的肩头上扔掉。”

然而,“议和”又谈何容易?首先在副州长托马斯·纳特和法官威廉·卡拉翰那儿就通不过。

1935年底,美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支持——道义上的和财政上的——指示ILD与其他同情和帮助“司各勃洛9少年”的社会团体联合成立了“司各勃洛辩护委员会”(Scottsboro Defense Committee,缩写SDC)。SDC亦主张议和。他们作出的第一个姿态就是,接受格罗威·豪尔等亚拉巴马人士的提议,聘请一位“南方籍律师”担任被告方首席,让沙缪尔·列波维奇“退居二线”当助手。

对此,沙缪尔虽不说“求之不得”,也是“毫无异议”。这么些年来,这位“纽约名律师”在亚拉巴马的法庭上品尝够了失败的滋味。如今虽有议和之风徐徐吹动,但沙缪尔仍不敢心存侥幸,幻想会有奇迹发生。在为本案的下一轮庭审作准备时,SDC花了大力气撰写“关于‘异地审判’的动议”,认为首当其冲的要务应是撵走威廉·卡拉翰法官这只拦路之虎。但沙缪尔却不以为然。说到底,就算“异地”了又能怎么样?就算再碰到一个像詹姆士·霍顿法官一样的“清官”又能怎么样?只要这案子还在亚拉巴马的地盘上,就甭想挣脱亚拉巴马的“紧箍咒”。

不过,等到1936年1月20日,星期一,“司各勃洛9少年案”第四轮审判,也是对海武德·派特森的第四次审判开庭的第一天,记者们看到是由据说来自亨茨维尔的柯拉仁·华兹代表被告方向法庭提交“异地审判”的动议时,不免一阵哗然。一位纽约的报人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他心中的诧异:“自从我听说了‘沙缪尔·列波维奇’这个名字,就从没见他做过‘二把手’。”

《司各勃洛——美国南方的悲剧》的作者丹·卡特说:“我简直不能想象,沙缪尔·列波维奇坐在一座法庭上,但却不是首席辩护律师的位子。我不能想象,对于如此赫赫大名的律师,还有什么会比这种事更困难。”

但毕竟,沙缪尔做到了,为了“顾全大局”。

不出沙缪尔所料,威廉·卡拉翰法官驳回了被告方的动议。

那天的100余名陪审团候选人中出现了12个黑人,这在亚拉巴马州的历史上实属首次。不过,法官不允许他们和其他候选人坐在一起,这12个黑人只能呆在法庭中拦出的“黑人区”里。12人中的7人以各自的种种理由请求免去此任,获卡拉翰法官批准。剩下的5人因公诉方的竭力反对而在筛选时被陆续淘汰,竟至最后仍无一黑人进入陪审团。詹姆斯·哈金在他的《司各勃洛少年》一书中说:“假如真有黑人坐在了陪审席上,恐怕其身家性命皆难保全。”

1月23日,陪审团向法庭送回了对海武德·派特森的第四个“有罪”裁决,但例外地没有判他死刑,而是“降级”为有期徒刑75年。

黑人强奸了白人而不被处死,这在亚拉巴马州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一次,轮到首次公诉人托马斯·纳特和法官威廉·卡拉翰惊讶了。

1月24日,法官再次宣布其余审判延期,因为公诉方主要证人R·R·布莱吉斯博士生病。

其后的一年多里,在中间人格罗威·豪尔等的撮合下,双方就议和调停进行过多次接触和协商。格罗威甚至劝动了副州长托马斯·纳特。

1936年底,托马斯与接替他的州检察长A·A·卡密克赴纽约与沙缪尔·列波维奇洽谈,提出的条件是,以海武德、克拉伦茨、安迪、查理和奥兹五人承认“有罪”,换取对其余四人的撤诉,被沙缪尔拒绝。沙缪尔告诉两位公诉人:“我无法说服我的委托人们。他们对我讲过不止一次,宁可死在电椅上也决不承认自己未犯之罪。”

1937年6月初,托马斯·纳特和A·A·卡密克与沙缪尔再次密谈,双方终于达成了如下协议:由克拉伦茨、安迪和查理承认“流浪罪”及“聚众滋事罪”,各判有期徒刑5年;奥兹只承认对狱警埃德加·布拉洛克“杀人未遂罪”;犹金、洛伊、欧仁和韦立四人无罪释放;已经判刑的海武德尽快假释。

孰料,这一方案在威廉·卡拉翰法官那里碰了一个扎扎实实的钉子,被痛斥为“无异于以50美元罚金了结一桩谋杀案”。

几天后,6月12日,托马斯·纳特副州长突然去世,议和之门骤然关闭。卡拉翰法官马上宣布,对本案其余各“案犯”的审判将于7月中旬举行。

7月15日,星期二,克拉伦茨·诺里斯被陪审团裁决“有罪”并判处死刑。当奥兹·鲍维尔行刺布拉洛克狱警时,克拉伦茨也在场。这一点虽未在庭审中论及,但显然被陪审员们提出来讨论过。

紧接着,安迪·莱特和查理·魏摩思也相继被裁决“有罪”,分别处以95年和75年监禁。

“司各勃洛9少年案”中被带上法庭的最后一名被告是奥兹·鲍维尔。这时候,奇迹真的出现了。公诉人托马斯·劳森站起来宣布,鉴于奥兹头部枪伤后健康每况愈下,公诉方恩准撤销对他的“强奸”起诉,只追究“杀人未遂”一项。

经与沙缪尔·列波维奇耳语商量,奥兹·鲍维尔当庭承认“有罪”,威廉·卡拉翰法官依法判处他有期徒刑20年。

更令人称奇的还在后面。

待奥兹·鲍维尔递解出庭,托马斯·劳森招呼沙缪尔一起趋近法官席。三个人一番窃窃私语之后,但见沙缪尔转身快步离开法庭,走出大楼,穿过街道,到得对过的地区监狱。狱卒依言带出犹金、洛伊、欧仁和韦立。沙缪尔只说了一声“跟我走”,五个人便钻进候在路旁的两辆轿车。

沙缪尔·列波维奇亲自驾驶领头的那辆,一路奔北,直驰纽约。“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4位‘司各勃洛少年’就已经重获自由”。

那天是1937年7月24日,星期四。

一时间,南方和北方,所有的报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和猜测着本案中的控辩双方以及威廉·卡拉翰法官到底做成了一笔什么样的交易。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人了解个中详情。沙缪尔对记者们是一迭连声儿的“无可奉告”。亚拉巴马州检察长办公室,据克拉伦茨·诺里斯在《最后一个司各勃洛少年》中的回忆,“下达了一份文件,说被判刑的5个人才是本案的真凶,放出去的四个则是被证人们认错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