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赵匡胤:宽厚和易
5794900000007

第7章 柴荣病逝

赵匡胤的政治生涯是随着北周王朝的建立开始的。周太祖郭威澶州兵变,黄袍加身,称君建国,颇得赵匡胤之力。其后,赵匡胤又忠心效命于世宗柴荣,伴驾出征,屡建战功。可以这样说,周世宗在其雄心勃勃的统一战争中,每一程都记载着赵匡胤的许多功劳。正因如此,周世宗才视赵匡胤为亲信,屡授重任,频频擢升。周世宗因为有了赵匡胤一班能臣力将的辅佐才在内政军事上大展宏图,赵匡胤也因遇到了周世宗这样的明主才得以腾达显赫。对于这种君臣相依的关系,赵匡胤当然是清楚的,他竭尽股肱之力是为了周世宗,也是为了他自己,为了自己的前程。

在周世宗身边,还有一位得力的臣子,就是以献《平边策》而声誉鹊起的王朴。这位博学善文的北汉进士是周世宗的智囊,“凡所谋划,动惬世宗之意”。周世宗南征时,他在京师留守,赵匡胤在前方冲杀,这一文一武犹如周世宗的臂膀羽翼,使他攻有力将、守有能臣,前方攻无不克、后方固若金汤。周世宗得此二人可谓如鱼得水,顺风扬帆。

周世宗矢志于统一大业,在取得了南征的胜利之后,又积极筹划北伐,准备收复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大部分是后晋“儿皇帝”石敬塘拱手割让给契丹的。契丹雄踞北方使中原王朝无险可守,长期处于契丹铁骑的威胁之下。北周建立后,与契丹关系有所缓和,双方互通来使,但契丹的侵扰活动并未停止。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入侵,契丹也曾派兵相助。高平大战后,后周朝廷有人建议,修筑屯戍点驻兵防守,但周世宗觉得此法并非良策,于是在南征胜利后决定集中全力进行北伐,彻底解除这一积久以来的边患。

此时的契丹主是耶律述律,他是耶律德光之子,广顺元年(951年),因契丹贵族集团内讧而被拥立为帝。此人嗜酒如命,狩猎无休,不治政事,加之连年用兵,使契丹国国力大衰。周世宗柴荣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果断地把统一战争的兵锋转向北方。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北伐计划开始实施。周世宗信心十足,志在必胜。大军将行,一个突发事件使周世宗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枢密使王朴病逝了。这位智略过人的谋臣是在与前司空李谷交谈时突然发病扑倒于座的,时年仅45岁。

尽管周世宗痛失谋臣,但他并未迟滞北伐的步伐。这年三月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周世宗率大军踏上了北伐的征途。

北伐的前锋是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他率领先行的水陆两军循水道达瀛、莫二州。韩通为使水道畅通,开了三十六个游口,修补了破坏的堤防,使水道得以畅通。四月,周世宗车驾至沧州,率步骑数万直趋契丹之境。周军水陆俱下,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周世宗乘龙舟由水道北上,“舳舻相连数十里”,直抵益津关,契丹守将经延辉举城投降。

接着,赵匡胤率兵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投降。周世宗遂驻跸于瓦桥关,契丹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也举城投降。这样,在短短的42天内,周军便兵不血刃地收复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三关,得三州、十七县、一万八千余户。这一意想不到的胜利使周世宗喜不能禁,五月二日,他在行宫大聚诸将,盛宴庆贺,诸将高呼万岁,盛赞这“不世之功”。庆宴之上,赵匡胤喜形于色,频频举杯,沉浸在胜利的欢悦之中。

辉煌的胜利曾刺激着周世宗新的进取。收复三关后他即打算乘胜前进,攻取幽州。但是,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诸将时,诸将以为,契丹骑兵聚集在幽州之北,急于深入,恐有闪失。周世宗很不高兴,他没有听从诸将的劝阻,继续北上。不幸的是,出征途中,他突然得了重病,不得不抱憾罢兵,周军北伐就此停止。

周世家自知病重,遂安排后事。他将收复的三关之地新置雄、霸二州,留韩令坤、陈思让戍守,回京师后又对朝廷人事作了许多更动。

在这一变动中便涉及到赵匡胤,涉及到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

柴荣之子名宗训,时年仅七岁,柴荣担心他的儿子难以执掌国政,巩固江山,便想选定几位顾命大臣,辅佐他的儿子共创大周未来。

他首先想到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此人曾辅佐太祖,是太祖的女婿,而今又是殿前军最高统帅,誉满朝野,威望甚高,顾命大臣当是非他莫属。但是,当他正准备决定这一重要人选时,却又迟疑起来。

他想起了一件事。这是在北伐契丹途中,有一天,周世宗翻阅四方文书,忽然看到有一皮囊,包裹甚严,打开一看,只见皮囊中有一块木牌,长约三尺余,上面赫然写着五个大字:点检作天子。

周世宗顿时愣住了:这不是谶符吗?它来自何处?其意若何?它不禁暗自思忖:点检乃禁军统帅张永德,难道他要图谋篡位不成?

发现这木牌的时候正值北伐途中,军情重大,战事繁忙,周世宗未及多想。但现在,当他对北周未来进行最后设计的时候,这件事却顽固地占据了他的脑际,久久难以挥去。

病入膏肓的周世宗把皇位的继承、辅臣的选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要让他的未竟事业继续下去,他要让亲手缔造的强大步骑踏入幽州,把为害中原的契丹夷敌彻底摧垮,让他们朝拜纳贡,俯首称臣!

周世宗再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已经没时间去查证那小木牌的真伪及其与之相关的是是非非,没时间对现任都检点张永德的功过得失进行全面权衡,他现在只相信那令人忧忌的谶符,认定这木牌包容着张永德欲谋皇位的祸心,他不能容许这种危及大周江山的事情发生,他要把这件令人放心不下的潜在危机清除在他离开人世之前。于是,他吃力地却是果断地向侍臣口授诏令:解除张永德的都点检军职,让他交出军权,改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之职。

接着,他把赵匡胤召到万岁殿,满怀期待地对赵匡胤说,他病已不治,年寿将尽,平生戎马倥偬,志在混一环宇,然天不假年,中道撒手,死难瞑目,为使统一大业成功有望,请赵匡胤接任都点检之职,善掌军权,辅佐皇子,完成未竟事业。

周世宗说这番话的时候十分诚恳,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和渴盼,眼角上挂着伤感的泪水。他还深情地追溯起赵匡胤效命周室以来的功绩,滁州歼敌、高平大捷、勇闯十八滩险阻、扫平紫金山营寨,历历往事,如数家珍。他毫不掩饰地表白,他始终看重赵匡胤的才智,满朝文武中只有他能受此重托。他希望赵匡胤不负厚望,尽忠所事,力保帝业永固。

赵匡胤跪在周世宗的病榻前,静静地倾听着周世宗这最后的陈述和嘱托。凭心而论,他自从跟随周世宗以来,披肝沥胆,克尽职守,对得起皇帝对他的信任,也对得起他所担任的职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定皇帝是位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圣明天子,值得他去效命、去奉献。如今,皇帝身染沉疴,托此重任,他怎不感激涕零!他向皇帝表示,他一定忠心辅佐皇子,把皇帝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

周世宗满意地点了点头,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六月十八日,一代英主周世宗驾崩于万岁殿,时年三十九岁。七岁皇子梁王柴宗训柩前即位,是为恭帝。

周世宗柴荣在位共五年零六个月。当初他常恐运祚速而功业不就,曾请王朴占卦算命,王朴说他只能预测三十年,后人敷衍说五六乃三十之数,正合王朴的预测。此说实不足为信,但综观柴荣一生,文治武功,堪称卓著。因此,《旧五代史》撰著者薛居正在其传后评曰:“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世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薛居正的评论是中肯切当的。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周世宗的最后决断也属英明,他让赵匡胤独掌军权可谓慧眼识人,因为只有赵匡胤才能够继承他的遗志,完成统一大业。但是,赵匡胤统一的天下却不是他后周的天下,而是一个崭新的赵姓王朝,这个王朝的诞生标志着后周王朝的寿终正寝。柴荣的统一遗愿是实现了,但他的帝业却结束了。这,或许是聪明一世的柴荣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