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赵匡胤:宽厚和易
5794900000006

第6章 锋芒初露

在拥立郭威的活动中,赵匡胤可谓出力不小。郭威没有遗忘这位无名小卒,将他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一名禁军军官。不久,赵匡胤又获重用,被任命为滑州驻军的副指挥使。正当赵匡胤准备赴任的时候,郭威养子柴荣授任开封尹,柴荣很赏识赵匡胤,遂请命于郭威,将赵匡胤招至自己属下,让他当上了开封府统属的骑兵长官马直军使。至此,赵匡胤时来运转,眼前闪出一片光明。

公元954年,郭威死,柴荣即位。赵匡胤的机会来了。

后周世宗柴荣,史称五代第一名君。他身世卑微,自幼即追随郭威左右,经过艰苦生活与军旅的历练,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即位之时,年34岁。

柴荣即位之始,即遭逢一场大战。

原郭威灭后汉建后周时,后汉宗室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这是五代十国之唯一在北方的一个小国。此时见后周举丧、柴荣新立,瞅准时机,联合契丹,率大军乘虚进攻后周。

这对柴荣是一个重大考验。血气方刚的柴荣毫无惧色,当即决定亲征。

然敌军来势凶猛,大多数朝臣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四朝元老冯道,一辈子唯唯诺诺、未曾坚持进过什么谏,这次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固执,三次率百官上表谏止柴荣亲征,要求柴荣御殿与群臣对话。这也许是由于在沙陀、契丹联合进军的势头下,以柴荣年轻新立、先帝未葬、人心易摇,自觉“长乐老”庶几不能“长乐”的原因。

这反而坚定了柴荣的斗志。

柴荣正要以此立威立权,狠挫内外对自己的藐视。不要说入侵,哪怕冠以“护主”的些须轻慢,也不允许!

在一片反对声中,大军麾出。周世宗柴荣毅然亲征,与北汉契丹联军会于高平。北汉刘崇自将3万骑,并契丹1万铁骑,严阵以待。

后周李重进、白重赞将左;樊爱能、何徽将右;向训史延超居中;张永德率禁军护卫柴荣;柴荣肃然端坐马上,控缰督战。跃马引弓疾射,接连毙敌数十,后周士气愈振。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至柴荣前请道:“愿陛下稍憩,徐观臣等破贼!”

遂引数百骑杀入敌阵。正遇北汉先锋张晖(有载为张令晖、张元徽)。二将拍马鏖战。马仁禹在旁暗助,一箭射中张晖马眼。那马负痛狂跳,将张晖掀翻在地。马全义纵马上前,手起刀落,将其挥作两段。

张晖乃北汉名将,瞬间殒命,北汉军气夺,四散奔逃。柴荣见敌阵已乱,立即指挥三军向前擒拿刘崇。大风越刮越猛,后周军顺风冲杀,其势益盛。

刘崇见不可支,忙鸣金收兵,无奈溃军已不可收。只得退回高平,闭城固守。赵匡胤督军焚烧其门。北汉军弓箭手集射之。赵匡胤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仍奋力挥军猛攻。

契丹军见周军势猛,一则不敢进援,二则刘崇有言在先,乐得不战而退,引还全军。

柴荣见城一时难下,周军连续作战,亟需休整,主动撤围,当夜即在野外营宿。各军彻夜巡逻,捕杀北汉军及本军降敌者数千人。

翌日,周军将再攻高平。刘崇闻讯忙被褐戴笠,乘辽主所赠良马,间道出城,从雕窠岭伏鞍狂奔数昼夜,一路并不敢休息饮食,径直遁归河东晋阳。

北汉大败。僵尸弃甲,填满山谷。

后周大胜。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乘舆器服等不可胜数。柴荣选北汉降卒数千人编成效顺指挥军,派予将领,发往淮上。赐其余两千降卒各绢2匹,乡兵绢1匹,并给其衣装,放还本部。而后凯旋潞州。

在潞州,原阵前脱逃的左翼大将樊爱能、何徽等陆续返营。兵骄将悍,反复无常,有势力、有重赏厚禄,便为之所用,否则即叛,这虽是五代十国之大弊,却是五代十国司空见惯的小事一桩。

然在柴荣,却绝不能容许。

他不动声色,传集众将,摆酒设宴。酒至半酣,柴荣脸一沉,指樊、何等厉声道:

“卿等皆累朝宿将,非不能用兵者也。然却临阵脱逃,无非是想将朕当作货物卖给刘崇!若说敌不过刘崇,为何朕亲战,刘崇即败耶?如此,卿等虽万死不足以谢天下!宜曲膝引颈以待斧诛。来人!”

行刑刀斧手闻声一拥而出,即从席中擒樊、何二人推出斩首。柴荣又下令将临阵脱逃或投降的70余名将校全部斩首。将士股栗,全军整肃。

接着论功行赏。张永德以战中智勇双全保荐赵匡胤,柴荣特授赵匡胤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柴荣声威大振,皇位得到了巩固。他立即转向下一个目标——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为达此目标,首先需要强化军队。

战后,赵匡胤奉柴荣之命,对禁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

禁军,是皇帝的警卫亲军,也是当时唯一直属皇帝的部队。但在武人争雄,王旗迭换的五代,军队在新主旧主手中屡屡传递,只要饷足禄厚,便为新主效命。新一朝代的君主,也习以为常,像承接其他财产那样,将军队、特别是禁军,从前一朝代原封不动承接过来。军士长期受到骄纵,不加淘汰,老弱骄惰,无国无君,不遵军纪,不从将令。一旦与敌交战,往往非逃即降。高平一役便是明证。

柴荣对赵匡胤切齿恨道:

“百户农夫未能赡养一名军士啊!朕把这些骄兵惰将、没用的废物、叛主的匹夫……”他顿了顿,接言道,“兵在精不在众,汝可一一点选精锐升在上军。庶期可用,又不虚废。那些怯懦者……”

柴荣作了个坚决砍掉的手势。

赵匡胤心领神会,对禁军大事裁汰整编。在令各地选募壮士送京师的同时,张榜发文,搜寻访求,广招天下勇武之士。一时间,通衢古道,俊杰星驰;京师校场,英雄毕集。彩旗飞舞,鼓乐齐鸣,各门各派大显身手。刀枪骑射、格斗拳脚,内力轻功……令东京日日万巷皆空,观者如潮,彩声如雷,自是一番热闹景象。

赵匡胤就在其中挑选最优秀者,编为一军,称为“殿前诸班”。

从此,最为精锐的殿前诸班,加上原有的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后合称“三衙”),成为一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所向无敌”的强大军队。

这支军队直属皇帝。它不听命于任何人,只听命于皇帝。

另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天下精兵强将集中到皇帝手中,唐以来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藩镇,其军事实力因之相对削弱。

这三军禁军、驾重驭轻的军事制度,后来完全为宋朝承袭,成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坚强基础。

那时候,27岁的赵匡胤,正是从受命整顿禁军、组建殿前诸班,才真正开始了叱咤风云、以平天下为己任的逐鹿生涯。如后世《石林燕语》所云:“太祖实由此受禅。”

不,当时赵匡胤并未能也并未想到过要自行问鼎。漂泊数年、历尽艰辛,方得遇明主。这明主恰巧又是血气方刚、行侠仗义、年龄相差不远、志趣性情相投,却宏图大志、智谋勇毅均高一筹的“我辈中人”。赵匡胤甘心情愿地拜服效命。他全心全意投入到周世宗柴荣领导的统一大业中去,如醉如痴地沉浸在尽情发挥自己有如泉涌、神助的勇武、谋略、军事指挥才能之中,感觉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满足。

柴荣在位时期,赵匡胤参与了南北5次大的征战,功勋卓著,其中以3次征战南唐立功最为显赫。

周世宗柴荣第一次发兵征战,是在显德二年(公元957年)四月,西征后蜀。

后蜀秦、凤、成、阶四州(在今陕、甘地区),原属后晋。晋末大乱之时,后蜀乘机夺占。柴荣派偏师西征有两个意图:一是夺回四州,小试锋芒;一是声东击西,掩护主力进攻南唐淮北之地的真正企图。

不料,由于军粮补给跟不上,对方固守等原因,周军出师不利,一时与蜀军胶着。

后周廷议汹汹,罢兵撤军的呼声甚嚣尘上。

柴荣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明了如若就此罢兵,势必影响以后的士气,但却要拿出有力论据,平息廷议。

他沉思了一下,派赵匡胤赴前线视察军情。

赵匡胤完全了解柴荣的战略决心,完全赞成柴荣对后蜀的分析与估计,也完全清楚柴荣派自己去前线视察的意图。他如旋风般去而复回。

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从来就是因人而异,因角度而异,甚至是因心情而异的。那君臣荒淫,兵将虚骄的区区后蜀,即便能勉强支撑于一时,在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赵匡胤眼中,又值什么呢!

朝廷之上,赵匡胤激昂慷慨,列举大量事实,陈述了足以令满朝信而服之、同仇敌忾的精到见解……不但可战,而且必胜!

十一月,周军全胜。秦、凤、成、阶四州,俱为周有。

蜀主孟昶致书柴荣乞降,还在骈四骊六大掉书袋。且不知深浅,首称“大蜀皇帝谨致书于大周皇帝阁下”。柴荣览毕撂至一旁,笑道:

“今有事南方,令他苟延一二年吧!”

蜀主俟回书不到,向东戟指道:

“朕称帝时,尔方鼠窃作贼,今藐视我至此!罢罢,复为敌国便了。”

竟如此托大,以至成了千古笑料。

同月,柴荣调兵遣将,开始了第二次征战——发大军进讨南唐。

周军的进攻目标在淮南一线。大军未出之前,一代英主柴荣已向南唐江淮诸州县军民颁发谕旨,明白晓示了将要发动的大战。光明磊落、豪迈洒脱,是以胸有成竹、是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前提的。

江淮震荡。周军至淮,见无兵把守,在正阳赶造浮桥,越淮而东,直抵寿州城下。然在寿州(今安徽寿县)遇到了刘仁瞻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柴荣亲征,赵匡胤随驾。

此时南唐刘彦贞率2万援军将至寿州,又有南唐都监何延锡,率战舰百余,驻营涂山,以为寿州声援。后周主将李谷以周军不能水战,南唐军一旦毁去浮桥,将被隔在淮南,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而主动撤围,拔营退往正阳。

柴荣正在途中,闻报,料敌必追,即刻命大将李重进飞驰淮上与李谷会师,道:“唐兵且至。须急击勿失!”

同时,命赵匡胤引军破涂州唐军,断寿州声援。

南唐刘彦贞本无才无能,且耽于富贵,不练兵事。李谷一退,便以为是怯退,不听刘仁瞻等劝阻,挥师追至正阳。

李重进大军恰巧赶到,未及食便与李谷合兵而战。刘彦贞刻木为兽,号“捷马牌”,置于阵前,又以皮囊贮铁蒺苈布于地。周师纷笑其怯,士气大增,一鼓作气,大败之。斩首两万余级,伏尸30里,获戎甲30万付,马500匹。刘彦贞被斩于阵前。

涂州方面亦传捷报。

赵匡胤率一支轻骑到得涂山。遥见南唐水军系舟山下,蔽江耀日,煞是齐整。赵匡胤自忖以陆军破水军,唯有计取。他伏兵涡口(今怀远东北),派百余骑兵直薄敌营,将敌军引入伏地。

南唐将领何廷锡留了后手,他嘱令战舰50艘,随之驶至涡口,准备即遇不测,也可登舟速退。不想,战舰未到,已自中伏。一声唿哨,周军大出,何廷锡还未醒过神来,即被斩于马下,唐军被尽数全歼,周军大获全胜。后至的50艘战船,亦被赵匡胤全部夺得,乘往御营缴令报功。

柴荣深知,对赵匡胤最好的嘉奖是再予他立功之机,于是随即把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的重任交给了他。

滁州四面环山,是淮南军事要冲、屏蔽南唐国都金陵的门户。滁州一下,不但寿州势为孤城,而且将从根本上震动南唐,使战局发生更有利于后周的变化。

赵匡胤正有余勇可贾,兴兴火火接令挥师而去。

南唐大将皇甫晖、姚凤以1.5万军(不少史书记载滁州守军为15万,论者以为有所夸大,故多采《旧五代史》之载)据守滁州城外清流关。这应当算是南唐精锐部队之一。单止皇甫晖,便是五代有名的兵痞骁将。唐庄宗李存冒力失政时,皇甫晖曾为首发动贝州兵变,推赵在礼为主,率军大掠城中。至一家问姓,答姓“国”,皇甫晖即曰:“吾当破国!”遂尽杀之。又至一家问姓,答姓“万”,皇甫晖即曰:“吾杀万家足矣!”又尽杀之。后晋时,皇甫晖在京为卫将军,赵在礼做到了节度使。赵在礼来京时,皇甫晖便去见他,厉言道:“公有今日,从某而发,难道不给点报酬么?若不给,祸起坐中!”吓得赵在礼忙奉上钱财美酒消灾弥祸。皇甫晖饮酒拿钱,不揖不谢,扬长而去。

赵匡胤知如正面强攻,会遇困难。遂率数千军马偃旗息鼓,衔枚疾走,连夜兼程,往袭清流关。

到关之时,天色微明。唐守军尚在梦中,全不知晓。鸡啼数次,方有一小队侦骑,伸着懒腰,启门出关,探望敌情。不料,城门一开,尽见周军铠仗。吓得连忙奔入,无奈关门不及,被周军一拥杀入。唐守军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顿时大乱,被周军杀死无数。侥幸余存者丢盔弃甲,跟着皇甫晖、姚凤,都向滁州奔去。皇甫晖、姚风率残兵刚刚奔入滁州,回首一望,尘土飞扬旌旗猎猎,赵匡胤率周兵也已追杀过来。当即下令,拆除城外吊桥。不料,周军逼近护城濠,一齐下马凫水而过。赵匡胤更马不停蹄,勒缰一跃,竟飞过七八丈宽的大濠,随即指挥周军驾起云梯,督众猛攻。

皇甫晖城上抱拳,高声道:

“赵将军请了!你我无怨无仇,不过各为其主。你既取我清流关,又穷追至此,且容我成列出战,与你一决胜负。大丈夫明战明胜,幸勿逼人太甚!”

赵匡胤大笑,道:

“你无非使个缓兵之计,却又怎的?你尽管出城!我便让你一箭之地,容你列阵,赌个你死我活,叫你死而无怨!”

说着,鞭稍一挥,率众退后,让出一块空地。

唐军列阵出城。

两阵对圆,赵匡胤手抱马颈,飞驰闯入敌阵,大叫道:

“唯擒皇甫晖!他人闪开,非某敌手也!”

声未落,马已至皇甫晖前,抽刀猛挥,击中皇甫晖之首。宋军一拥而上,生擒皇甫晖,占领滁州城。

滁州大捷,振奋了周军上下,乘胜向南推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很短的时间内,就下扬州,取泰州(今江苏省属)。淮南之地,“半为周有”。

南唐国主李璟致书乞和,愿兄事周主,岁输货财。柴荣不答。李璟派人携蜡书北上辽邦乞援,被柴荣截获。李璟复派人赴周献上大量金银贡物,奉表称臣。柴荣不许。李璟咬牙派人面奏云:“本国主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归于大朝”,柴荣不允。

柴荣明确表示:“朕今躬统戎师,袭行讨伐,告于郊庙社稷,询于将相公卿,天诱其衷,国无异论。苟不能恢复内地,申划边疆,便议班旋,真同戏剧……必若尽淮甸之土地,为大国之堤封,犹是远图,岂同迷复!”“必若自淮以南,划江为界,尽归中国,犹是远图!”

并森然道:

“切以阳春在候,庶务萦思,愿无废于节宣,更自期于爱重。音尘非远,风壤犹殊,翘想所深,劳于梦寐!”

李璟只得收拾军马与柴荣再战。

困兽犹斗,不仅是说被困的野兽作无谓的反抗,而且是说,野兽被困时的反抗,会带着一种拼命般的疯狂。哪怕是一只兔子,也要咬上几口。

李璟这只兔子果然咬人了。

唐将陆孟俊反攻泰州,后周守将溃逃。接着又进逼扬州。后周大将韩令坤见孟俊来势凶猛,亦想弃扬州而走。

柴荣一面命张永德将兵往救,一面派赵匡胤进驻六合(今江苏省属),兼援扬州。

赵匡胤率步骑两千,星夜驰至六合。闻报韩令坤已弃城西走。扬州乃江北重镇,一旦被唐军复夺,大势去了!赵匡胤当即命全部两千步骑军扼守要冲,阻住扬州溃军,传令道:

“扬州军左足踏上六合地界者,砍去左足!右足踏上六合地界者,砍去右足!双足踏上六合地界者,双足俱砍!”

又遗书韩令坤,略云:

“总角故交,素知兄勇,奈何怯退!如扬州有失,兄上何以报主,下何以对友?昔日英威扫地矣!望速返固守!”

韩令坤闻赵匡胤之令,得赵匡胤之书,心中震撼,直出了一身冷汗。恰巧张永德援军开到,于是复入扬州,坚意固守。

次日,陆孟俊从泰州杀到。韩令坤受了刺激,倍常勇猛,誓师道:

“今则死战!生与尔等同生,死与尔等同死!临阵退缩,必杀无赦!莫谓言之不预也!”

一马当先,直捣唐军。周军如翻江倒海一般紧跟其后,杀得唐军人仰马翻,大败奔逃。陆孟俊反被韩令坤擒获。

南唐军见扬州难下,转窥六合。由齐王李景达率军两万自瓜步渡江,向六合而来。然于距六合20里处,掘壑设栅,下寨止行。

赵匡胤手下即请出击。赵匡胤道:

“彼设栅自固,是惧我也。我军不满两千,彼众我寡。若往击之,不免为彼探知虚实。若彼以数万之众奋力合击我数千之人,倒要费些周折了。不如以逸待劳,候彼前来,迎头痛击,杀他一个晕头转向、措手不及,必胜无疑。”

不数日唐军来战。

周军一鼓作气,大破唐军,斩5000人,余众争渡长江,溺死者大半。

据说此次役中,赵匡胤阵前督战,见军士不尽力者,剑斫其笠。战后,验士卒笠上有剑痕者数十人皆斩之。自后,赵匡胤属下士卒无不拼死力战。

周军深入南唐腹地,由于川壅水钟、湖沼密布,劲骑不得驰骋;又由于不禁劫掠,使南唐百姓由迎转拒,游击骚扰,周军不得速胜。五月,柴荣返京回銮。

两个月后,赵匡胤奉旨班师还朝。途经寿州时,因见寿州围城周军思归而军心稍散,特留十日,鼓舞士气,待局面扭转,方整队拔师以还。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柴荣以赵匡胤殊勋,升其为殿前都指挥使,授定国军节度使。

节度使权高位重,是唐五代以来野心家们飞黄腾达的进身之阶。得授节度使,不啻是赵匡胤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关键性转折。这一年赵匡胤30岁,正是“而立”之年。他终于以他的“尚武”,稳稳立住了足,立足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之上。

后来,赵匡胤之侄宋真宗赵恒,特在滁州立一座庙宇,改大殿名为“端命”,以此纪念乃伯父、也是乃大宋发迹之处。

柴荣回师后接受教训,以南唐俘虏训练水军。经过半年时间的准备,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春二月,亲率大军南下,进行第三次征战。赵匡胤随征。

时寿州南唐军仍在固守。南唐李璟达自濠州(今安徽凤阳东)派来救兵,在城外紫金山上结集10余营寨,与城中烽火相应,又修甬道,南通寿州,欲往城内运粮。寿州城内刘仁瞻病已垂危,仍死守孤城,其幼子崇谏度城必不守,欲潜出降周,保全家族。被执。刘仁瞻立斩不赦。

周将李重进见围城已一年有余,周军多有归志;南唐守将刘仁瞻外有援军,内军令如山,不私其子。斗志稍衰,奏请暂时班师。

周世宗柴荣见奏,沉吟片刻,随即下诏。

不是班师,却是亲征!

即日,柴荣乘大船,督战舰百余艘,从闵河沿颍入淮。

紫金山上唐军得报,向西眺望,只见旌甲耀日,舟舰蔽江,纵横如意,飞驶而来,无不惊骇道:

“人云南人乘船,北人乘马。今周军驶船如此锐敏,竟远胜我水军,可真真令人始料不及了!”

柴荣躬擐甲胄,率赵匡胤等在紫金山水次登陆。立刻投入战斗。

赵匡胤率亲军登山踹营,连破数寨,斩首3000级,切断其所筑甬道,使敌军首尾不相救。当夜,唐军大将朱元等各万余人举寨来降。翌日,所余数寨也尽被击破。唐大将许文缜、边镐俱被擒。

南唐败军淮河向东奔溃。柴荣命赵匡胤率军沿南岸追杀,自率亲骑沿北岸追杀,水军统领王环战船自中流而下。黄昏时,三路大军疾驰200余里,一直追杀到了镇淮军(涡口),杀数千人,夺战舰粮船数百艘,钱帛器仗不可胜数。遂即就在镇淮军架设浮桥,跨越淮河,阻遏濠州通往寿州的援路。

实际上,紫金山失守,南唐援军无处立足,早已远遁金陵。寿州外援俱绝、械尽食空,城中诸将乘刘仁瞻病得不省人事,将其抬出,献城降周。

这一仗打得酣畅淋漓,柴荣与赵匡胤君臣默契,配合得天衣无缝。整个战役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的一首短歌,令赵匡胤陶醉和兴奋。

大军凯旋。赵匡胤因功改领义成军节度使,晋封检校太保。

同年十月,柴荣第四次征战。亲征濠泗,以赵匡胤为先锋。

柴荣率大军自镇淮军浮桥渡过淮河,直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

南唐军在城东淮水之中十八里滩上安营扎寨,以为四面阻水,可保无虞。不料,柴荣命数百甲士骑驼涉水而战。赵匡胤更急不可待,独跃马入水,截流先渡。一见先锋下水,众骑兵毫不迟疑,争先恐后夹马向前,截流而进,刹时间全部登岸,闯入敌营。唐军全无防备,纷纷溃逃。赵匡胤等掳其舰而还。

与此同时,柴荣亲率诸军攻濠州,夺关城,破水寨,焚70多艘战舰,斩首2000余级。濠州南唐守将郭廷谓派人至周营。诉说家在江南,降必夷族,愿先禀唐主而后降。柴荣明知他是缓兵告援,却道:

“待其援兵一鼓歼灭,看其降是不降。”

笑纵其去,暂停攻濠。自移师攻打泗州。

柴荣率后周大军水陆并进,循淮而下,命赵匡胤率精骑为前锋。途中遭遇唐军,当即水陆夹击,斩首5000级,收降卒2000人,夺战船300艘。再鼓行向东,追杀逃敌,昼夜不息。沿淮城栅,周军所至无不披靡。

军到泗州,赵匡胤率前锋精骑焚南关郭门,破水寨夺月城。柴荣亲冒矢石以攻其垒。南唐守将范再遇出降。

柴荣复兵分三路,命诸将率水将在中流,赵匡胤率军在南岸,自在北岸,夹淮进击,军行鼓噪之声传至数十里。

将到清口,已是黄昏。诸将请停宿。赵匡胤道:

“闻清口驻有唐营,他不意我军骤至,正好乘夜掩袭,岂可停留?”

接着命各将偃旗疾驰,夜半时分到达清口。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赵匡胤率先闯入敌营,周军齐声呐喊,放火烧营,肆意砍杀刚从睡梦中惊醒的唐军,尸首积山,血流成河。

有敌数船顺流而逃,柴荣与赵匡胤夹河追击数十里。除焚毁外,共收缴舟船300余艘,除杀溺外共俘7000余人。唐江北都应援使陈承诏被擒。

尚待陈承诏来援的濠州守将郭廷谓,果如柴荣所料,一闻此讯,即献城出降。接着,周军攻克楚州(今江苏淮安)。

南唐驻守楚州的是大将张彦卿。时南唐海、泰、静海军皆破。楚州城以外都被周军占领。周主柴荣发州民浚通老鹳河,遣数百战舰自淮入江,夹击楚州,亲御旗鼓攻城。赵匡胤昼夜不解甲胄,麾兵登城,势如震霆烈焰。南唐诸将包括张彦卿子在内,以周强唐弱、无一外援、徒死无益,泣谏张彦卿出降。张彦卿手刃其子,誓死不降。诸将感泣。周军轰塌城墙,张彦卿巷战至死,兵马都监郑昭业等千余人皆战死,无一生降。柴荣怒而屠城。

柴荣、赵匡胤等率周军继续南下,如风卷残云一般,轻取曾已放弃的扬州、泰州以及銮口(今江苏仪征)一直打到长江岸边,控制了淮南江北的全部土地。赵匡胤水军又在瓜步破南唐舰船百余艘。

南唐被逼得喘不过气来。为苟延残喘,只得遣人渡江,以自去帝号、奉周正朔、割让全部江北14州,划江为界,贡献方物等条件乞求息兵。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两国达成停战协议。历时两年零四个月的战争告一段落。

赵匡胤以功改任忠武军节度使。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第五次征战,向北出兵攻打契丹。

经过战争的考验和磨合,赵匡胤真正成为了柴荣的左右手。柴荣亲征,大军分水路两军,以赵匡胤任水路都部署,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两路大军并进,仅42日,便兵不血刃,占领了燕南各州。

柴荣接着乘势北上,欲取幽州。不料染上重病,被迫还师。

这真应了那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老话。

而赵匡胤沉缅、陶醉其中的征战交响诗,却戛然而止。

在柴荣手下,他什么也不用想,只管去打、去拼,去为自己超群卓绝的能力和功勋,为成千上万草芥般匐伏在自己脚下的敌人血尸而欣喜若狂。

这一阶段,他的家庭却屡遭变故,先是父死。父亲一生不得志,家计窘迫,到老还在餐风饮露、领兵食。淮南一役,于前线病故。后是妻亡。贺氏妻室因病去世,他续娶将军王饶之女,因为官清廉,日常用度尚难维持,得张永德赠助金帛,方得完婚。但这些,全被他的勋业,他那令人扼腕浩叹的征战交响诗所掩盖,使他浑然不觉。

如今,交响诗戛然而止。他有些惊诧,有些怅惘,有些意犹未尽。却仿佛因之突然警醒,突然回到了这个纷争的世界,不能不认真思索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