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记》是施耐庵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一部历史小说。
它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等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宋江起义在历史著作中有零星记载,其结局则说法不一。南宋时水浒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说唱艺术的重要内容。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涉及水浒故事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已初具规模,是现存较完整的水浒故事话本。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其中关于梁山伯情况的描写已接近《水浒传》,对李逵、宋江、燕青等人物的描绘已比较生动。施耐庵、罗贯中就在这些民间故事、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再创作,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水浒传》。
《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罪恶,指出人民起义的原因是“官逼民反”。高俅是统治集团的代表,他因擅长踢球,受到宋徽宗宠爱,做了太尉之后便与蔡京、童贯等狼狈为奸,操纵朝政,利用职权迫害王进、林冲。高俅的义子高衙内、弟弟高廉、蔡京的女婿梁中书等同样无恶不作。书中还写了一批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豪强恶霸如张都监、西门庆、郑屠等,他们也压榨、迫害着百姓。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官逼民反”就成为必然。
《水浒传》的后半部通过义军受招安、征方腊等情节,写出了起义失败的悲剧性结局。这个结局与梁山首领宋江形象的复杂性密切相关。一方面,宋江不满现实,仗义疏财,不顾危险救助朋友,富有领袖魅力,一再卷入起义活动之后终于成为义军首领;而另一方面,他头脑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忠孝节义观念,这种观念始终影响着他的行动,并一步步引导义军走上了失败的道路。在宋江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品中宣扬的“忠义”思想,“忠”即忠君,也就是作品中反映出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思想;“义”指彼此间的义气,但它要服从于“忠”、“孝”。“忠义”观念使起义的失败成为必然。
《水浒传》自问世后即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明清统治者污蔑它是“诲盗”之书,却屡禁而不能止。它对后世英雄传奇类小说、戏剧、民间文艺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