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5188900000011

第11章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完善(1)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一篇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和一篇《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来了解一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1.2006年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时间为2006年4月,方式是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学员进行了调研。 调研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发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范围包括教育部直属和地方所属高校共103所;地域涉及东、中、西部;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5份,收回率为92%。

(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研的共有165名来自103所高校的辅导员。其中,来自东部的89人(占53.9%)、中部的37人(占22.4%)、西部的39人(占23.6%);年龄结构为:20~30岁的112人(占67.9%)、31~40岁42人(占25.5%)、41~50岁10人(占6.1%)、51岁以上的1人(占0.6%);学历结构为:专科3人(占1.8%)、本科87人(占52.7%)、硕士73人(占44.2%)、博士2人(占1.2%);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一年以下的共有28人(占17.2%)、一年至两年的25人(占15.1%)、两年至四年的48人(占29.4%)、四年以上的62人(占38.0%)。

103所高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72所共131人。其中,来自东部的75人(占57.3%)、中部的31人(占23.7%)、西部的25人(占19.1%);年龄结构为:

20~30岁的93人(占71.0%)、31~40岁的29人(占22.1%)、41~50岁的8人(占6.1%)、51岁以上的1人(占0.8%);学历结构为:专科3人(占2.3%)、本科63人(占48.1%)、硕士63人(占48.1%)、博士2人(1.5%);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一年以下的共有26人(占20.2%)、一年至两年的21人(占16.3%)、两年至四年的39人(占30.2%)、四年以上的43人(占33.3%)。

本次调研的辅导员中,有34人来自31所地方高校。其中,来自东部的14人(占41.2%)、中部的6人(占17.6%)、西部的14人(占41.2%);年龄结构为:20~30岁的19人 (占55.9%)、31~40岁的13人 (占38.2%)、41~50岁2人(占5.9%);学历结构为:本科24人(占70.6%)、硕士10人(占29.4%);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 一年以下的共2人 (占5.9%)、 一年至两年的4人 (占11.8%)、两年至四年的9人(占26.5%)、四年以上的19人(占55.9%)。

(2)关于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般情况数据统计。

①关于辅导员配备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有部分被调查者不了解本校的专兼职辅导员配备情况,未予回答),绝大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情况超过了教育部文件的规定。有70.7%的人认为自己学校是200名学生以上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其中有9人认为,自己学校是500~1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只有29.3%的人认为自己学校是200名学生以下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达到了文件规定的标准。

②关于辅导员的任职时间 (回答本问题的总人数为164人,1人未答)。 从统计结果来看,任职时间为2~5年的有102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2.2%;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数的16.5%。从调研结果看,辅导员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5年。 调研结果显示出辅导员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工作的连续性、经验积累及其向着专家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

③关于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 有97人认为本校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占到了总人数的58.8%;认为本校不是老中青结合的有64人,占总数的38.8%。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但是,从辅导员年龄结构的组成来看,大部分学校是以中青年人为主,超过50岁的辅导员很少。

④关于辅导员队伍的地位。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在学校中同管理、教学、科研人员地位大致相同的有26人,占总数的16.0%; 认为在学校没有地位和有机会就跳槽的75人, 占总数的46.0%;而认为从所处地位能够接受的,有62人,占总数的38.0%。因此,从总体上看,辅导员队伍的地位还有待提高,队伍稳定的问题也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⑤关于辅导员的岗位津贴与实际收入。 关于岗位津贴,从调研结果看,占总人数75.8%的人给予肯定回答,绝大部分高校给辅导员一定的岗位津贴;但是还有约1/4的人回答,他们没有岗位津贴。 关于经济收入,有75.0%的人认为辅导员的收入低于本校的专任教师, 而认为与本校专任教师收入相当的只占到17.1%。

⑥关于当前辅导员最关心的问题。 关于本问题,调查共设置了四个选项,分别是:提高经济待遇、进修学习、晋升职称与职务、地位上得到肯定。从统计结果看,当前辅导员最关心的问题是进修学习和地位的提升。

占总人数49.1%的人希望得到进修学习的机会;有44.2%的人希望辅导员的地位得到肯定。

(3)关于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调研数据统计。

关于辅导员的组成成分,从调研情况看,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是由留校的本科生、免试推荐的研究生组成,还有少数辅导员是由党政干部和教师来兼任的。

关于是否有辅导员选聘机制,有132人给予肯定的回答,占总人数的80.5%,其中部属高校的比例达到了81.5%。从调研结果看,不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绝大多数都建立起了辅导员选聘机制,关于辅导员选聘方式,大部分高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并用的选聘方式来选聘辅导员,主要有公开招聘、组织推荐、免试推荐硕士生和博士生择优选聘等方式。 其中,采取公开招聘方式的有110人、占总数的83.3%,教育部直属高校有87人、占总数的82.1%,地方高校23人、占到了88.5%。

从统计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采取了以公开招聘方式为主的选聘方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为数不少的高校,采取了组合方式,如在免试推荐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通过公开招聘或组织推荐的方式来进行选聘。

(4)关于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机制。

关于辅导员培训规划。 从调研情况看,认为所在学校有常规培训规划的68人、 占总人数的41.7%, 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57人、 占总数的44.2%;认为无计划但偶尔有一些培训的93人、占总数的57.1%,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71人、占55.0%;没有培训计划的2人,占总数的1.2%。 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高校都对辅导员有培训计划并进行了一定的培训,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对辅导员进行常规培训的规划。

关于对辅导员上岗前的培训(2人未选)。从统计看,绝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重视岗前培训。调查结果显示,有123人表示所在学校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占到了总人数的75.5%,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有100人,所占比例达到了77.5%;只有16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所占比例为9.8%。

关于辅导员的专业培训问题(3人未选)。 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是指与从事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培训与学习。 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组织过相关专业的培训,但是,这种培训没有做到常态化,只是偶尔进行一些培训。 认为培训经常化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24.1%;偶尔进行培训的109人,占总人数的67.3%;回答没有培训的14人,占总人数的8.6%。 在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辅导员中,认为培训经常化的有33人、占总人数的25.8%,偶尔进行培训的86人、占总人数的67.2%。

关于辅导员的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培训计划问题(5人未选)。从统计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给予否定回答的人数93人,占所回答人数的58.1%;给予肯定回答的为67人,占41.9%。 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给予肯定回答的58人,占所回答人数的46.0%;给予否定回答的68人,占所回答人数54.0%。

关于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与本职业相关学位的问题 (有4人未选)。

有42人给予肯定回答,占所回答人数的26.1%;而认为没有此项计划的是119人,占所回答人数的73.9%。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38人给予肯定的回答,所占比例为29.9%;有89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所占比例为73.1%。

从统计结果看, 只有四分之一强的学校有攻读辅导员职业学位的计划,近四分之三的学校无此项计划。

从以上关于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建立的整体情况看,除了对“岗前培训机制的建立”回答人数超过半数,对其他的培养、培训机制的建立给予肯定回答的人数都没有超过半数。 因此,各个高校还应加强对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切实有效地为整体提升辅导员政治与业务素质提供体制与机制保障。

(5)关于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机制。

关于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6人未选)。统计显示,有77人回答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关于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机制、占所回答人数的48.4%,有82人给予否定回答、所占比例为51.6%;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给予肯定回答的有67人、占所回答人数的53.6%,回答没有建立该机制的有58人、占所回答人数的46.4%。

关于辅导员转入教师队伍的机制(6人未选)。统计表明,认为本校有该机制的55人、占所回答人数的34.6%,回答没有的为104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5.4%。 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有46人给予肯定的回答、占所回答人数的36.8%,给予否定回答的79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3.2%。

关于学校是否有辅导员长期发展规划问题(9人未选)。 在本项调研中,有53人给予肯定的回答,占所回答人数的34.0%,回答没有的103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6.0%。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有47人回答本校有关于辅导员发展的长期规划、占所回答人数的38.5%,给予否定回答的有75人、占所回答人数的61.5%。在回答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的53人当中,我们还就校方规定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 调研表明,从校方的选择来看,选择频率最高的是辅导员将来从事校内的管理工作,有47人次,占到了88.7%;做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选择的人次为30人,占到了56.6%;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为26人次,占49.1%;学校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的有23人次,占43.4%。

被调研的161名辅导员选择的发展方向,同校方的选择在排序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比例上还存在一些差异。 选择从事校内管理工作的有67人次, 占41.4%; 从事做职业化、 专家化的辅导员47人次, 占到29.0%;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2人次,占25.9%;继续攻读学位的39人次,占24.1%。

总之,从发展方向上来看,在留学校与走上社会的选择中,绝大多数人选择学校,占到90%以上;在学校内部岗位的选择上,绝大多数人选择管理岗位。从调研结果看,不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辅导员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大致相同。

(6)关于辅导员队伍的考核机制。

对于是否制定了高校辅导员考核条例问题(3人未选),统计显示,有145人回答本校制定了辅导员考核条例,所占比例为89.5%。 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比例达到了89.8%,地方高校的比例为88.2%。从统计结果看,绝大多数高校制定了辅导员考核条例,但是,还有一成多的高校未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

从对辅导员考核结果来看,居于首位的是认为考核结果同奖惩直接挂钩,人次达到111人,所占比例为78.2%;有67人次回答与职务聘任相关,比例为47.2%。关于对考核不称职辅导员的处理方式,统计显示,采用批评教育和调离工作岗位为主要方式,比例达到84.0%。从统计结果中回答对处理方式“不清楚”的人达到57人,比例达到39.9%,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比例达到42.5%。 这可能说明, 一是参与调研者不熟悉条例内容;另一种情况是在对辅导员的考核中,不称职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

(7)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问卷、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等形式,我们对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从统计结果来看,亟待关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问题、增加培训机会与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问题、明确岗位职责问题、提高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问题等。

①健全机制,为辅导员发展搭建平台。在调研和访谈中,这是最受辅导员们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共有专兼职辅导员21.2万人,其中专职辅导员为4.8052万人。 在专职辅导员中, 任职10年以上的占到10%左右,90%在10年以下,65%在4年以下。因此,辅导员队伍具有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特点。 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辅导员发展空间不足、发展机制不畅所致。中央16号文件、《意见》和最近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空间,要对辅导员实行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管理。 这些规定为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更需要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配套来保障。当前,在辅导员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或政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