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刘巧儿”传奇人生
5187200000027

第27章 一张名片(4)

最早发现、整理封芝琴剪纸的,是原华池县文化馆干事,现任县文联、书协常任秘书长的孙柏林。据他说,1978年初,华池县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6周年,县文化馆负责筹办了华池县首届书法、美术、摄影、剪纸作品展,征集各类参展作品106幅。县文化馆慕名向封芝琴征集剪纸作品20多幅参加了展出。她这次参展的作品题材和内容,既有传统的老虎、小猫、金鱼、莲花,又有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学毛选”、“学大寨”等。很可惜,这次参展的作品,也没有保存下来。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当时的庆阳县教师王光普就开始收集整理陇东剪纸、皮影、刺绣等民间艺术作品,于1987年8月,选辑了《陇东民俗剪纸》一书,并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年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马锡五调解婚姻案”木刻的古元,为该书题写书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作序。该书收录庆阳地区各县市民问剪纸作品166幅,其中收录封芝琴剪纸作品“小老虎”、“老虎”、“茶壶”、“鸽子”等13幅。这本书的序言指出,封芝琴不仅是反抗封建旧势力的英勇战士,而且是剪纸绣花的巧手。在选载封芝琴剪纸作品的说明中这样记述:封芝琴1943年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的行为,传遍了陕甘宁边区。文艺界依据她的真实故事,编成评剧和电影以后,“刘巧儿”的名字传遍全国。可是“刘巧儿”心灵手巧,擅长剪纸和刺绣却很少被人知晓。这里选的剪纸“猫”、“鸡儿下蛋”、“鸭”、“鸟云子”,都是她剪的艺术作品。这些剪纸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美术界知名人士的重视。此外,这本书还收录了华池县桥河乡女剪纸能手刘汉珍和剪纸新秀赵兴萍的剪纸作品。

1989年7月,全国民俗文化第5届年会在西峰宾馆举行。会前,筹办单位庆阳地区文化处、地区群众艺术馆指名向封芝琴征集作品。时任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张志钰遂到封芝琴家中,提供纸张,老人亲手创作剪纸30多幅,参加了年会展出。这次作品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民间窗花,包括鸟兽、鱼儿钻莲、菱花、云朵子等;另一类为祛邪的“送鬼娃娃”。这次展出的“刘巧儿”剪纸作品,受到年会高度评价,特别是“送鬼娃娃”,被认为属原生态民俗剪纸艺术的代表作。会后,“刘巧儿”剪纸作品,被与会者争抢一空。通过这次年会,封芝琴的剪纸声名大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之后,华池每年举办的书画、剪纸展均有封芝琴的作品展出,人们竞相索取,其作品备受青睐。

2002年,在第一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刘巧儿”以剪纸、刺绣走红。她的50套“12生肖”剪纸作品,在西峰、华池等地,每套以120元出售。在次年的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华池县文化馆设计妆置了“巧儿剪纸”彩车一辆,在西峰市参加了庆典活动。彩车上的三羊开泰、生命树、抓髻娃娃、双猴献寿等剪纸作品,使游人再次领略了封芝琴、赵兴萍等人剪纸作品的艺术魅力。

根据现存作品和本人介绍,封芝琴剪纸,题材广泛,造型图案不下一百多种。这些作品,大多用剪刀在纸上大体比划一下,大刀阔斧,直抒胸臆,意到手随,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一切。封芝琴剪纸,继承了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现存县民俗文化馆的一幅“两个老汉抽旱烟”剪纸,画面上两老汉头裹羊肚手巾,个个跷腿、单臂背靠着背,口噙手扶“旱烟锅”,构思奇巧,形象逼真,简洁生动,神态可掬,用大写意手法创作,当属珍品。封芝琴剪纸保留了古老的农耕文化质味,具有独特的理念追求和审美观念,表现了黄土高原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堪称陇东民间剪纸艺术大师。

被命名为国家“民间艺术大师”的华池民俗文化馆副馆长赵兴萍的剪纸,在继承传统剪技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刻意雕琢,以反映社会,表现人生。其作品造型繁密、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忠实地记载了华池人民在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天天向上的经济文化生活。在2003年8月集中其代表作,由“庆阳市西峰亨科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发行的《赵兴萍剪纸集》一书中,有一幅作品“巧儿飞”。该作品采用传统剪技,大胆夸张,奇巧构思,反映“刘巧儿”为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竞长上翅膀,坐于花瓶,头顶金鸡,与金鱼、喜鹊、花朵为伴共舞,又寓示着“巧儿”飞向未来,是反映现实题材的一幅佳作。

封芝琴剪纸作品除了参加展出外,向她索要剪纸作品的人络绎不绝。有时,老人为了表达心意,把自己的剪纸作品作为礼品,向他人赠送。所以,封芝琴剪纸作品已散落全国各地馆藏单位和个人手中,到底有多少幅,已难以统计。目前,“刘巧儿展馆”收藏一百多幅,县民俗文化馆收藏60多幅。这些收藏品,大体代表了封芝琴剪纸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眼下,老人虽已年逾八旬,仍不停地摆弄剪刀,继续创作。从近年作品看,她在借鉴吸收他人造型技艺的基础上,内容有所翻新,例如“春来早”、“五业兴旺”、“二龙戏珠”、“喜鹊登梅”等,更形象地反映了封芝琴老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封芝琴为代表的陇东民间的剪纸艺术,有着广泛的深厚的社会基础。目前,华池县有一定水准的剪纸能手200多人,她们都从不同视角反映着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堪称华池民间艺术一绝,受到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的高度重视。2003年8月、11月,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室教授乔晓光等4名专家,带领中央美术学院7名研究生,先后两次来到华池,对全县19个乡镇民间剪纸进行了普查,对华池剪纸的传承普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池县充分利用名人效应,200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刘巧儿’杯中国书画作品邀请展”。这次邀请展由华池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长庆石油勘探局、长庆油田公司、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采油二厂华池作业区、华池县振华公司、华池县委宣传部、县经协办、陇东报社、庆阳电视台、地区群艺馆、华池县文化局协办,华池县文化馆承办。

2001年4月1日,“刘巧儿”杯中国书画作品邀请展组委会向全国著(知)名书画家发出邀请及作品征集函500份,到6月7日收到参展作品200幅,其中我国著名书画家陈传席、王盛烈、陈雅丹、傅以新、刘金贵、宣兵、颜泉、翟万益、郑小珊等30多位名家送来参展作品38幅。2001年7月5日,在庆阳市西峰区群艺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展仪式。封芝琴特邀出席。

在展馆中,陈列着来自全国18个省、市150余位书画家的书法、绘画作品130幅,从中精选83件。这些作品从不同层面回顾了党的光荣历史,以弘扬老区精神,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为主题,热情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业绩,为党的80周年生日献上了一份独具特色的厚礼。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金贵、清华大学教授陈雅丹等全国著名画家和甘肃省著名画家宣兵、王宏恩等送来的作品,寓意情深,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颂扬了“刘巧儿”的风采。历时12天的“巧儿杯”中国书画作品邀请展,共拍摄扩印“巧儿”照片500张、剪纸800幅,敬赠给省内外的宾客和名人:接待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来宾800多人;接待区内及周边地区前来参观的群众一万多人次。

在展出期间,庆阳电视台、《陇东报》等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甘肃日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进行了报道。展出结束后,将原西北大学教授张宣的书法作品以及陕西长安知名书法家赫登文的名作“四十年代带了头,恋爱婚姻得自由;巧儿美名传天下,解放思想激后人”等作品陈列于“封芝琴事迹陈列室”。

走红“香包节”

正月里来闹元宵,

金匾绣开了。

金匾绣咱毛主席,

领导的主意高。

一绣毛主席,

人民的好福气。

你一心爱我们,

我们拥护你。

这首陇东民歌《绣金匾》,堪称我国琳琅满目的民间文学宝库中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

《绣金匾》是上世纪40年代初陇东一位叫汪庭有的民间艺人编唱的。他的原作是《十绣金匾》,采用的是陇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绣荷包》曲调创新而作。在创作过程中,汪庭有嫌“绣荷包”表现的是男女爱情,给有威有望的人民领袖、民主政府和人民子弟兵绣一个荷包送去不合适,应当绣一个大金匾。从《绣荷包》到《十绣金匾》,从《十绣金匾》到现在的《绣金匾》,数十年来,经过人民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的再创作,成为一首歌颂毛主席和周总理、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颂歌。每当人们唱起或听到《绣金匾》,真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提起荷包,就是现在的香包,在华池民间俗称“绌绌”,而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到了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

《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就是由送荷包引起的。

陇东黄土高原的庆阳,香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中国医学鼻祖之一的岐伯出生在庆阳,相传他与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一起论医,成就了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其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2001年,在华池县双塔寺2号石造像塔塔体内发现的金色香包,距今将近1000年,所以称为“千岁香包”。千百年来,庆阳香包融入了黄土高原大量的民俗传统、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刺绣艺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为了弘扬民间文化,开发香包产业,2002年原中共庆阳地委、庆阳行政公署决定举办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随后举办的专家咨询、论证会上,受到了他们的赞同和高度评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学家、中国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说:“我考察过全国的香包,好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庆阳,一个是云南。相比之下,庆阳的香包是最好的。庆阳早就该举办香包节了,只有庆阳有资格举办冠名‘中国’的香包节。”至此,举办“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就成为庆阳人民企盼的一件大事。

2002年6月26日,夏日的陇东高原,碧空如洗,艳阳高照,“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陇东新兴城市西峰隆重举行。当时,有来自美、法、德、日等14个国家的客人和国内28个省市的嘉宾应邀出席,全国各地有90多名经济、文化、文学、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莅临节会,分别参加了经济文化论坛、民俗文化研讨等活动,从中央到地方200多位新闻记者赴会进行采访报道。

在开幕式主会场,当主持人介绍“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主席台前就座的嘉宾中有“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时,立即引起了全场观众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