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西北艺术学院张阶平、徐风教授和我,1952年2月至3月上旬为画连环画《刘巧儿》,曾专程去悦乐张湾村访问您,在您家住了三天,临别之前给您和张莲分别画了肖像。时光已过去四十七年了,我从去年的一个杂志上,看到您来西安与西北大学教授张宣见面的一条消息之后,昨天我去了张宣的家,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现在我把画的速写寄来,加强联系,(其中一幅是从甘肃回来后,向马锡五汇报时给马锡五画的肖像)时间已过去四十七年了,这些画成了文物,希望以此作为纪念。
祝您健康长寿
敬礼
宁恩宝
他的信和人物速写成为珍贵的资料。
国画、书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为了向封芝琴表示崇高敬意,先后向其赠送绘画作品10多幅,书法作品20多幅,其中不乏名家手笔,这些珍贵的绘画、书法艺术品,现均收藏于展馆。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特别为“封芝琴事迹陈列室”创作的国画“老来红”弥足珍贵,这幅画现装框悬挂于展厅。由诚意、余生合笔创作的大型国画“春光”,用“皴、点、染、描”等技巧,画面表现的是封芝琴坐在窑洞前剪纸,院里花团锦簇,春意盎然,为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法作品中,篆、隶、真、行、草诸体俱备,有的龙飞凤舞,有的质朴无华,艺术风格各异。其中有一幅“耕耘岁月农家女,名扬华夏刘巧儿”的书法作品,西北大学教授张宣所创作。作品字体苍劲挺拔,筋骨刚健,淋漓的墨迹,泼洒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展馆陈列的字画,经全国各地艺术家的装扮,深化了封芝琴精神的内涵,成为展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封芝琴受赠的礼品中,有两件最引人注目。一件为封芝琴于1986年3月进京探望新凤霞,两个“巧儿”相聚时,由新凤霞赠送的“刘巧儿”泥塑。另一件为2002年9月28日,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在西峰区后官寨乡沟圈村演出现场,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鞠萍向老人赠送的中央电视台大楼模型。
展馆藏品中,还有有关单位和个人赠送的匾牌20多块,寿幛5幅,均做工精致,装饰华丽,为本地上乘之作。此外,有封芝琴本人剪纸作品百余幅,刺绣作品20多件,向世人展示着“刘巧儿”剪纸和刺绣技艺。多年来,封芝琴参加或列席各级各种代表会议的代表证保存较为完整,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用红绸子或红布制作的燕尾胸佩式代表证、主席团证,还保留20多件,现装框对外展览,记载了封芝琴老人参政议政的人生历程。
展馆中,有3本“留言簿”。“留言簿”时间从1997年3月起至今。上面签名题词留念的,除以团体签名的外共542人,其中有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有普通干部、工人、农民和学生。其中南梁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习仲勋夫人齐心大姐看望封芝琴时题写了“开启一代新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希坡的“刘巧儿告状指明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确道路”,新华社甘肃分社刘建纲、周建国的“巧儿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甘肃省地矿局李继源的“昔日反封建争自由,今朝搞改革奔小康”,中原油田记者景浩写的“争自由求解放誉满神州,德高望重爱情妇女楷模”,西北大学教授张宣的“耕耘当月农家女,名扬华夏刘巧儿”等题词,有的用硬笔题词,有的用毛笔书写,一笔一画,一字一词,都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的“刘巧儿”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深情,体现了追求美好理想,崇尚社会主义新风尚,共创美好生活的民族情结,极为宝贵。
“刘巧儿展馆”自1994年建办以来,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人,并且随着收藏品的丰富和知名度的提高,观瞻者逐年上升,凡到华池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认为,不参观“刘巧儿展馆”、没见过“刘巧儿”本人,就算白来华池。
“刘巧儿展馆”,成为华池一张闪亮的“名片”。
耄耋大庆
华池民问有“过生日”的传统习俗,即是在温饱没有解决的艰苦岁月里,也要吃顿“好饭”,以示纪念。按人生历程,生日纪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幼年、少年时期,母亲总不忘记在孩子的生日时煮个鸡蛋,或烙块“烙馍”,或者擀顿“长面”,俗称“过岁岁”。青年、壮年时期的生日比较淡漠,但家人还是要做顿“好饭”,称“过生日”,一般不备席,不待客。步入老年后的生辰纪念比较隆重。每逢老人的生日,子孙们铭记先辈养育的恩情和创业的艰辛,为他们做新衣、备酒席,家人亲朋热热闹闹庆贺一番,俗称“过生儿”。最隆重的称“贺寿”,一般从60岁开始,’每逢整寿70、80、90、100岁等都得大贺一次,分别称为“古稀”、“八秩”、“杖朝”、“耄耋”、“九畴”、“期颐”等。贺寿一般男的“贺虚不贺实”,即59岁贺60岁,69岁贺70岁,以此类推。其理由是,按中国农历“3年1闰,5年2闰”的“闰月”计算,每逢“9”即满整寿。
改革开放以来,华池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间“贺寿”的习俗也越来越隆重,亲朋四邻有送“寿匾”的,有送“寿幛”的,待客的酒菜也更加丰富。有条件的,照相、录音、录像。有的还请乐队、戏班子助兴。每遇子女为老人操办“贺寿”的时候,老人总会以“节俭”为理由,予以拒绝。无论“过生日”,还是“贺寿”,都反映民族“人为本”、“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2003年,喜逢封芝琴老人八十诞辰,年初,儿子张文平、儿媳李永莲,女儿张水萍、张玉萍,还有家门户族,商量为她贺八十大寿。可封芝琴本人一口拒绝,理由很简单:“过寿既要连累亲邻,又要惊动各级组织,我心里不安。”为此,子女们白费了一番口舌。
这年前季,“巧儿新居”竣工,欣闻封芝琴老人八十寿辰,华池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商定在“刘巧儿新居”举行庆典仪式,并委托县政协主席李秋香牵头,县文化中心具体筹办。李秋香对封芝琴老人说:“您的新居竣工,展馆落成,又喜逢您八十华诞,三喜临门,这是我们华池的一件大事。您多年默默奉献,不事张扬,实在难得,县上商定在您家举行一个简朴的庆典仪式。听说您不愿为自己祝寿,我代表县上和您谈这件事,请您不要拒绝。”封芝琴老人盛情难却,只好非常感激地应允了,一再说“要简单些”。
得到这个消息后,封芝琴子女、家门户族都喜形于色,相互传闻。在生辰前夕,按乡俗,确定了两名礼宾,也称总管或执事,具体负责,购买了烟酒,备办了宴席。县文化中心拟定了庆典仪程,并将庆典日期和有关事项通知了县直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2003年农历4月15日,是封芝琴老人八十寿辰。这天,阳光明媚,春风拂面。儿女们早早为封芝琴老人梳洗打扮,她身着红色外套,十分精神,虽已八十高龄,但身体硬朗,步履轻盈。上午10时许,张湾村民小组60户人家,家家关门上锁,聚集“巧儿新居”。当年,参与抢亲的当事人已全都作古,同门同辈健在的族弟张书、张兰、张英、张杰,也都六七十岁了,他们一齐相邀前来祝贺。家嫂健在的有当年参与抢亲的张珠之妻82岁的庞秀英和张修之妻81岁的郭氏,弟媳有赵氏、刘玉兰、张秀英。近年,均因年龄大了,妯娌相互见面较少。今天,她们都在孙辈的搀扶下来到“巧儿新居”。这么多老姐妹平时难得一聚,相见后十分亲热,个个脸上笑成了菊花,他们都有拉不尽的家常话;胞妹封汉琴、妹夫侯富山,也已年近八旬,从庆城县贾桥镇远道前来祝贺:原任上堡大队大队长、原甘肃省副省长李培福胞弟李培堂,已91岁高龄,也不顾自身行动困难,在家人陪伴下,再次看望了“刘巧儿”,参观了“巧儿展馆”,祝贺“刘巧儿”八十寿辰。
封氏家族,也就是封芝琴老人的娘家人,现散居城壕乡转咀子、樊坪、张巴塬等地,户大人多。
《刘巧儿》剧中所说的“封家园子”,实际指的就是今天的转咀子及近邻樊坪。她的父辈仅有族叔封彦光,已高寿96岁,曾是当年封、张两家婚姻诉讼的参与人,现已不能出门。听说“刘巧儿”八十寿诞盛典,特委托封芝琴的胞弟赵封、封林邦、族弟封全邦等13人,侄子20人,以及侄孙、曾孙代表全宗族36户,齐聚“巧儿新居”,并敬献寿幛一幅,上书“功德永著、延增福寿,玉体常泰、安度晚年”,族弟原上堡子小学校长封全邦代表全族,在庆典仪式上致了“贺词”。
上午11时,华池县女县长张雷欣、县人大主任王林虎、政协主席李秋香等县上四大班子的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巧儿新居”,分别向这位尊敬的老人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福。封芝琴老人眼含泪花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她特意拉着张雷欣县长的手说:“你为咱们妇女争了光,妇女当县长,不简单,干的又好,华池谁人不夸。”张县长说:“你把我夸过头了。今天祝您老人家身体健康,晚年幸福,你还有啥困难就提出来,政府帮你解决。”老人家连连摇头说:“我没有困难,我没有困难。”
参加庆典仪式的有甘肃电视台、庆阳市电力局、省振华扶贫公司以及县直有关单位30个,县私营企业经理8人。他们或献寿匾,或赠寿幛,或赠贺仪。华池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政协华池县委员会联合办的寿匾“誉满神州”;华池县人民武装部送的寿匾“名高北斗”,悦乐镇上堡村的寿匾绘制“八骏全图”;长庆石油勘探局采油二厂油气大队运输队的寿匾“福寿延年”;县政府、政协办送的寿幛两边对联是“欣逢盛世福如东海,喜享遐龄寿比南山”,中间是“福寿康宁”四个大字;县妇联寿幛两边对联是“婚姻自主是妇女先锋,懿德昭人乃巾帼模范”,中间是“吉祝慈龄”四个大字。
中午12点钟,在鞭炮、鼓乐声中,由华池县副县长邓术呜主持的庆典仪式隆重开始。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领导,封姓、张姓等有关人士陪同封芝琴老人入座后,首先由其孙子张武虎、张武欢敬献了生日蛋糕,县委副书记吴丽华等人分别致寿辞。他们共同回顾了封芝琴老人当年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历史,颂扬了老人从生活走上文艺舞台,从华池走向全国,名扬华夏的感人事迹。颂扬了封芝琴老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永葆革命青春,为华池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指出了今天宣传、弘扬“刘巧儿”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县文化中心从县秦剧团抽组了十人的精彩清唱、器乐演奏班子为庆典助兴。还聘请民间唢呐手四人,使庆典活动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热闹异常,张湾四邻,不少乡亲慕名前来祝贺,向封芝琴老人衷心致敬。新居的庄前屋后,院内院外,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方来宾500多人。吹奏的唢呐《蓝花花》等地方小调,洋溢着传统的喜庆气氛,演奏班的《迎宾曲》、《圆舞曲》等旋律,又给人以时代气息;上堡子小学教师孙柏青的《秦腔牌子曲》更觉苍劲激奋;华池秦腔新秀徐海霞,演唱了秦腔剧《刘巧儿新传》中的片段,使人们格外亲切,播放的1956年摄制的评剧电影片《刘巧儿》录像带,使青年一代又一次看到了舞台上的“刘巧儿”——新凤霞的风采。
晚霞朝阳红,竞相庆盛事。2003年4月15日,晴朗的天,青翠的山,情意隆隆的华池各界人民在“巧儿新居”和“刘巧儿”原型——封芝琴老人共同度过了难以忘怀而尽兴的一天。
“刘巧儿”剪纸艺术
一阵阵春风窗外刮,
吹暖了万户社员家。
红纸绿纸一沓沓,
咱坐灯下剪窗花。
一朵朵云彩飘得远,
日夜思念哟剪不断。
一装装小米一袋袋面,
剪一对毛驴上前线。
“妇救会”变成“老妇联”,
咱年年都把窗花剪。
一朵朵窗花开心头,
咱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庆阳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它主要分为传统剪纸和现代剪纸,尤其是传统剪纸,由家族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约定成俗,保存了原生态的神秘和造型,是一种活态的民俗文化。它的突出特点是遗存了极其丰富的多民族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的民俗,保存了我国民间传统哲学和美学体系、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其艺术风格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有着强烈的艺术生命力。我国民俗研究专家靳之林教授说:“一幅传统的陇东剪纸,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涌现出以祁秀梅为代表的一批剪纸艺术大师,并走上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坛,引起国内外剪纸界的高度关注。经过三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推动,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等命名的庆阳剪纸艺术大师有9位,省市命名的剪纸艺术家30多位。2000年庆阳被中国民俗学会确定为“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已成为展示庆阳文化特色的一个窗口。
华池县和庆阳一样,作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间剪纸艺术代代传承,广泛流行。每逢端午节、春节和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农村的婶婶大娘、姑娘媳妇便艺兴勃发,铺纸操剪,多种精美的纸花图案随心而出,窗棂、炕窑、炕栏、囤架、纸缸、灯笼可以展示的地方都要贴上各种剪纸图案,用以驱除邪瘟,寄托吉祥,祈求幸福,烘托节日气氛。并且通过剪纸艺术,把自然美、人性美引入家庭,引入人生。其作品内容,“仰观天象,俯瞰地物,近睹鸟兽之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人物禽兽、花草树木,凡古老传说,眼前景观,传统民俗,皆入画图。图案造型不论简洁、繁富,或者精致、粗犷,或者求真、写意,一剪一纸,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凝结着对未来的美好企盼,蕴藏着艺术的神韵。正如郭沫若诗中所说的那样:“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封芝琴不仅以她的传奇人生感人,而且还以她优美的剪纸艺术动人,心灵手巧,名不虚传。2004年,她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刘巧儿”剪纸艺术,师承母亲封钟氏和两个姑母张封氏、姚封氏。旧社会,“男尊女卑”也表现在冠名权上。农村妇女对外大多没有自己的名字,按习俗,冠以丈夫姓,缀以生父姓,统称氏。从懂事起,幼年的“捧儿”即按照当地习俗,开始学茶饭,做针线,纺线线。她虽然没上过学,但自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学啥会啥。跟着大人,摆弄剪刀,孩童时就学会了剪纸。当时,因为农村纸张十分缺乏,小时候的“刘巧儿”用平时收集的旧春联、旧门神等废纸学习剪纸花。夏秋季节,无废纸可用,就用树叶替代,不停地练习。凭着个人对传统剪技的理解,凭着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体验,10多岁时,就成了一名剪纸能手,周围四邻八乡人人都说封家出了个“巧女子”。每逢过节喜庆,邻近的姑娘们都要向“封捧儿”索取纸花,学习剪技。结婚以后,封芝琴仍挥剪不辍,每逢春节,凡到她家拜年串门的亲邻,总要先看窗口的窗花,炕壁上的炕窑花。差不多张湾村家家都贴有封芝琴的纸花。在母亲的影响和引导下,封芝琴的两个女儿也从小练习剪纸,都出息成了剪纸能手。
改革开放前,封芝琴的剪纸作品,作为民间传承艺术,自我创作,自我存在,自我表现,虽然为人们所喜爱,但并没引起社会,一泛关注,在此之前的剪纸作品全都散失毁损,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