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儿”是庆阳人?“刘巧儿”还健在?“刘巧儿”真有其人?
是的,“刘巧儿”就出生在庆阳市的华池县,生长在这块古老神奇的黄土地。年事已高的封芝琴老人,听说要在西峰举办“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让两个女儿和儿媳选购布料和丝线,把平时收集积攒的小布块也利用上,制作了她的拿手活——布老虎、荷包、花枕顶,送到华池县的展馆,并应邀参加了节会开幕式,浏览观赏了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的香包、剪纸等艺术展品,热情地接受了众多新闻媒体的采访,接待了参观的远方客人。
“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华池县展馆入口处,布置有一张大型红色剪纸作品“刘巧儿”,馆内专门布置了“刘巧儿工艺品展销”专柜和“巧儿新居”模型,陈列着封芝琴的各类剪纸、刺绣作品及她与丈夫张柏的生活照,与新凤霞在北京见面时的合影照及不同时期的10多幅生活照片。与之相映衬的“刘巧儿”刺绣作品有3件不同态势的布老虎摆在明显位置,使来客一步入展馆就能看见。以12生肖为图案的香包,苹果针扎、扇子针扎、虎头针扎,大红布作底面,有和平鸽和五彩缤纷大莲花刺绣的肚兜(北方农村小孩穿的胸肚),长12公分,底部前端绣有老虎头、后部绣有蛐蛐、鞋帮绣有梅花的虎头鞋,花样繁多、绣制精美的鞋垫共78双,这些展品显示了封芝琴老人的精湛手艺和精神风貌。
这次节会,不仅展示了庆阳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还使省内外、国内外的客人见到了屏幕上、舞台上“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老人。
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为打造庆阳品牌,提高庆阳知名度,拉动庆阳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当年的“刘巧儿”,也为香包节增添了光彩,丰富了话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央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潘先生参观了华池展区的“刘巧儿工艺展销”专柜后,挥毫留下了“巧儿故居、巧手如云”的赠言,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红了,人们敬重的封芝琴老人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来红”。
“刘巧儿”公司
华池山川相连,沟壑纵横,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内陆山区。独特偏僻的地理位置以及传统的雨养农业,使这里的经济长期处于闭塞、贫困、落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党和国家大力扶持,终因基础条件太差,生产力十分低下,教育事业滞后。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使古老原始、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贮存了厚重广博的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显示出特有的魅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华池,以封芝琴、赵兴萍为代表的剪纸艺术作品,市场前景广阔,极具开发价值。
华池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展现华池文化风采,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2002年5月,华池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华池县民间工艺美术馆”。同年5月,华池县政协、县妇联、县工艺美术馆联合组织筹建了“华池县刘巧儿民间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聘请封芝琴老人担任董事长,赵兴萍担任经理,聘用3名雇员,股东100人,2002年8月,由华池县工商局注册登记,注册资金40万元。随后,经省有关部门审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随文上报了以“刘巧儿”头挽长辫、扎红头绳,身着民间村女时兴的古朴大襟衫的半身照为商标图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公告》编辑部以公告892,类别号26,“刘巧儿”商标注册号3229296准予注册。
公司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设上里塬乡文化站香包刺绣点、县二轻公司香包部、税务局千岁香包刺绣点、文化中心退休职工贾春花香包部4个商品制作点。全县19个乡镇,参加的农户570户,1000多人。
公司产品主要有香包、刺绣、剪纸、结艺、泥塑、根雕、中国结艺、手工编织八大类、230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万多件,产值30多万元,可实现利税1.8万元。公司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宗旨,以“华池香包、巧儿品牌”,从祝寿、婚姻、满月、贺喜、过节五方面入手,力求以“做工精细,价格合理”赢得市场。公司聘请专业人员设计了盒、袋、框、册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香包、剪纸包装5类10多种,力争作品与包装的完美统一。
公司成立后,在县政协、县妇联协助下,2002年对全县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妇女进行了普查,选出刺绣、剪纸等能手1000多名;从苏州购回绣花床、彩色布料和彩色丝线,发放到各制作点和重点农户加工制作。他们还先后组织技术人员赴北京、西安、江苏、延安,以及市内西峰、正宁参观考察,引进和学习了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到2004年,先后举办民间工艺培训班三期,技艺能手赵兴萍、贾春花等,从配色、做工、图案、填充等项工艺着手,进行现场示范操作,系统指导,培训制作人员300多人。县政协主席李秋香在培训班上亲自示范传授结艺技术,通过培训,在全县基本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
为迎接庆阳市首届香包节,2002年春季,公司在县政府、县文化中心大力支持下,组织全县民间工艺“能工巧手”,制作民间工艺品近万件,在华池县城柔远小学首次举办展览。展览分县城、19个乡镇共20个展馆。接待参展者4500人次,售出展品6000多件,价值1.8万多元。这次展览在全县引起轰动,不但进一步宣传了华池,宣传了庆阳,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3年4月至6月,经公司精心挑选,华池参展“兰洽会”和在庆阳市举办的“第15届西交会暨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民间工艺品6大类90多个品种,1.9万多件。在“兰洽会”上,赵兴萍剪纸“蛇盘兔”获百合花铜奖,曹永琴剪纸“连年有余”、杨秀玲“十二生肖”、张晓琴“四如意”获百合花优秀奖;中国结艺、泥塑、根雕、手工编织分别取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参展期间产品销售金额1.4万元。在庆阳市“一会一节”上华池展馆共展出10天,贾春花、马永霞、安春霞等15人获个人一等奖;柴小燕、王玉玲等10人荣获个人二等奖;沈小兰、王亚丽等14人荣获个人三等奖;张兴芳、孙菊香等21人荣获个人优秀奖;上里塬乡、元城乡分获“百名乡镇香包大展销”二等奖、三等奖。展期产品销售金额3.8万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为刘巧儿工艺品公司题词“刘巧儿工艺品誉满天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潘题词“香包情深”。节会期间,“巧儿公司”的赵兴萍、贾春花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马永霞、安春霞、李永红等7人被庆阳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为打响品牌,刘巧儿民间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借鉴2003年庆阳市“一节一会”的经验,立足于香包、剪纸两大强项,增添大型刺绣、中国结艺、石塑、根雕、手工纺织、泥塑6个项目,从做工精细、价格低廉上找突破,以赢得市场;在产品特色上把握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文化需求随之水涨船高的规律,根据一些富裕人家企盼吉祥祝福的心理特点,产品开发上从祝寿、婚姻、贺喜入手,把吉祥喜庆圆满寓意融入其中,以增强华池香包、“巧儿”品牌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为了填补“一会一节”参展时香包包装单一的空白,他们根据产品的规格,重新设计了5类10种不同规格的香包包装,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富有特色。
2003年9月28日至10月8日,公司组织全县生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8大类243种2.5万件,在庆阳市主办的“一节一会”西峰展室参展时,在“福寿千秋”的主题区,以华池县双塔寺2号石造像塔塔体内发现的“千岁香包”为标志,由88个仿制“千岁香包”组成历代盘长图案,在“千岁香包”两侧布置4幅大型刺绣牡丹福、牡丹寿,整个展区寓意华池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欣欣向荣、千秋万代。在刺绣收藏品及挂件区,突出民间刺绣古朴典雅风格。特色香包区的香包,小巧精致,引人注目。在结艺剪纸区,色调热烈、喜庆祥和的氛围使来宾赞叹不绝。在传统民俗刺绣区,布展了继承下来的民间古老传统作品,不少专家学者称之为考证华池人文历史、世俗风情的绝好资料。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部用剪纸挂笺装饰的展厅顶部,是整个展室中的一个亮点,这些剪纸作品反映了华池民间风俗、石油资源、草畜产业、小康家园建设等,将整个展厅衬托的喜庆热烈。一位南方客人参观时举着大拇指说:“巧儿公司真巧!”
万枚邮封贺岁卡
2003年底,由华池县邮政局首次设计的贺年卡“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独具特色,在邮坛引起巨大反响。这张以“来自刘巧儿家乡的祝福——吉祥如意”为标题,由国家邮政总局批准,国家邮政总局印制厂印制发行,使“刘巧儿”真正成为名片,使华池这个地图上的小圆点在国内外有了名气。
这张“贺卡”以“刘巧儿”原型——封芝琴的老年剪纸图像为首发图案,后边的四方图案分别为千岁香包、金代双石塔、南梁革命纪念馆、长庆石油生产井场为内容,精巧美观、寓意深刻。
国家邮政总局印发普通型“贺卡”5000枚,邮封贺卡2000枚,另有以“南梁革命纪念馆”为背景,以毛泽东主席为原华池县县长李培福“面向群众”的题词为内容的“贺卡”5000枚。于2003年11月份发行后,引起轰动,万枚“贺卡”顿时抢购一空。当收到“贺卡”的华夏儿女,或复信,或电告,说“来自刘巧儿家乡的祝福——吉祥如意”不仅是新年佳节的祝福,更是“刘巧儿”精神的再现。在四川休养的一位原华池退休干部刘志毅来电说:“我寓居富蜀,心思故居,家乡在变,巧儿精神永存。”来自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的一位收藏者在来电中说:“这枚‘贺卡’使我知道了华池给我心灵的祝福,我为此还查找了甘肃地图及史料,查找了陕甘边区南梁苏维埃政府的史料,查找了马锡五审判‘巧儿’婚姻案的史料,这些真实的图案,给人以美的感受,愿华池的明天更美好!”
“来自刘巧儿家乡的祝福——吉祥如意”贺年卡,受到国家邮政总局的好评,受到社会的赞誉,在中国邮政专递广告上给予了肯定和宣传,在《庆阳集邮》报上刊发了图片。正如华池邮政局局长李洁所说,“贺卡”虽小,反响很大,不仅使外面知道了华池,新一代知道了“刘巧儿”。名人效应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推动力,我们要把握当地特色,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为发展华池经济利用好邮票这一方阵地。
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平稳的足迹,平淡的话语,记述了一个黄土高原崇高女性不平凡的过去和现在,讲述了一个炎黄子孙动人的传奇故事,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妇女解放的凯歌,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