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林语堂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习惯培养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聪德对他说:习惯的培养太重要了。我研究这么多年心理学,如果给习惯做一个通俗而直接的解释,应当说就是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需求。在某种场景下对某事情不做就难受,做了才舒服。
既然是习惯,当然就包括好习惯与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只要你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这一好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在德国,父母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孩子和父母说“明天我想要去滑雪,你看行不行”,父母一般都会问:“你的计划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没有计划,父母这时一般都会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拿出计划来。”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子经过:
本学期初,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号召家长给孩子买绘本。在班级老师的组织下,儿子所在班级每位小朋友人手一册,所拿到的绘本也是各不相同,并在老师的鼓励下互换借阅。虽然现在全部的阅读还未结束,但是在陪儿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不仅于孩子,于我们家长也有一些教育启示作用。
某一天,儿子放学回家,手里拿着同学的绘本,他随手把绘本就放在了沙发上,然后就去玩他的玩具去了。过了一会儿,我从房间里出来,发现他同学的绘本掉在了地上,我就把他叫在边上,跟他说,“你把同学的书扔在了地上,要是你同学也把你的书扔在地上,不好好爱护你的书,你会不会生气呢?”他想了一想,默默地过去把书给拿起来了。同时,我告诉他以前我跟他说过的一个道理:“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就先要对别人好。对待书也是如此,你现在对书不好,不好好爱护它,以后你想读它的时候,有些字就没有了,画也没有了,你就看不成整个故事了。这样的结果是谁造成的呢?所以从今以后,你要好好的爱护它。”
教育无处不在。要抓住良好的契机,对孩子施行及时的教育。虽然孩子年龄较小,但是道理他们还是懂的。书本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孩子必须要有的一个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爱护书籍做起。
这个案例中提到的事情在生活中应该算是一件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最终会在孩子身上积聚成许多父母烦恼不已的“坏习惯”。
教育工作者们曾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实验,内容是让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孩子在上学的时候,第一节课的铃声响后,学生们把手伸到书包里,摸出最上面的书放到桌子上,而且就是这堂课需要的书。第一节课结束后,再把用过的书放到书包最下面的一层。第二节课开始了,再摸出书包最上面一层的书来,必须是第二节课要用到的书。上课结束时同样要把用过的课本放到书包最下面的一层。按照这样的要求连续做90天。
对于一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训练却并不简单。孩子们必须要弄清楚课程表来提前来排序。经过训练,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生活有序的习惯。每天用的课本都放得整整齐齐。
自我管理,意味着自己的事情自己来管理,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孩子的自觉自愿,也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获得自信。在表面上是物品管理能力发展不理想,事实上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被忽略了!被忽略的还有家长自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映照出来的往往就是家长的问题。孩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多源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累积起来的优秀品质。每天几分钟就可以养成的好习惯,却成了许多妈妈羡慕别人家宝贝的眼光。
一位热心参与儿童阅读推广妈妈说,经常会有家长和孩子把借阅的书弄脏、弄坏甚至弄丢。把自己个人的书和借来的书弄混淆也是常有的事。虽然每次都提醒归还图书时要按顺序排好图书,但每次换书时,总有些妈妈手忙脚乱地现翻现找。事实上,把十几本排好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何不让孩子提前把书排好,学会清理被弄脏的图书,找出并修补被损坏的图书。这些简单的小事换回来的是孩子学会爱护别人物品,管理好自己物品的能力。
反复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好习惯
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要求你讲述同一本书上的故事时,神色疲惫的你是否会不耐烦?据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最新研究表明,这种重复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年幼的孩子掌握知识来说非常重要。
杰西卡·霍斯特博士及其同事发现:同一个故事连续读3遍的孩子,可以记住接触到的新单词中的3.6个,而那些读3个不同故事的孩子只能记得2.6个。这项研究认为,花许多钱为刚学会走路的幼童购置大量书籍完全是一种浪费,倒不如说是满足了父母自己的阅读欲望。相反,让孩子受益最多的,是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本最喜欢的书上。此外,只需不到5个月的时间,每天30分钟一对一的阅读课程就能让孩子的阅读年龄提高将近两年。
霍斯特博士在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说:“与其花很多钱买下《丁丁历险记》系列中的每一本,不如重复性地读一本书更让孩子受益匪浅。”如果孩子总没完没了地翻看同一本书,父母也不必担忧,因为他们终究会将兴趣转移到其他书上。
这样研究意在说明,反复读一本并不是一个问题。广泛阅读和反复阅读是阅读过程的不同指向。在孩子不同的阶段,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实际需要,家长可以灵活处理。
有些家长会为孩子挑选很多书,可是孩子就想重复读一个故事。“为什么宝宝总是要求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呢?有的时候真是很烦人啊。”爸爸妈妈们总会有这样的“烦恼”。
对于不到3岁的小小孩是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多数人认为这是幼儿在认识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得稳定的安全感。和父母一样,小小孩也会对熟悉的事物感到安心;当他们感觉轻松的时候,吸收知识的能力才会比较好。小孩子看书也是这样的。因为小孩子要去学习一种复杂的语言,他们只能凭借反复地听,才能自己分辨出之前不太了解的部分。所以虽然爸爸妈妈们重复读相同的故事会感到乏味,但对小孩子而言,通过一遍遍听相同的故事而学到语言技巧,这是一种让孩子沉浸其中的学习方式。
重复听故事也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答应再读相同的故事,小孩子得到承诺就会感觉很好;接下来,随着孩子反复地听故事,他们就可以预测故事接下来的情节,这使孩子感到生活中有一小部分是他们可以预料到的——因为平时他们对于某一天要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和去哪里都无法预测,而重复的故事让他们可以像个专家一样预先知道接下来的内容,最后他们甚至可以一字一句、一页一页地告诉你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这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并对阅读产生好感。当小孩子从书上学到所有能学会的东西之后,或是书本内容对他们而言太简单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书上。
阅读推广人余治莹老师也给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孩子常常会对某一个画面或者某一个情节重复,因为那个画面或者情节是弥补了他心中某个缺口,他需要借着不断地阅读获得他心中缺口的满足。
她指出:图画书不是读一次就可以的,而是重复的读,重复读记忆会更深刻,很多脑力开发中心的研究者告诉我们,应该让孩子重复阅读,很多父母亲会认为老是读旧书,新的怎么办?你当然要做一个有技巧的更替,亲子共读时间,让孩子去选择他要读的,比如说有新的或者旧的,这个段落结束之后你再拿出新的跟他一起共读,你这个新旧交替是自然而然的,不要一看到孩子读已经读过的书就不让他读,那气氛破坏掉了,关系也不好了。为什么孩子老读这个情节,因为他心中某个部分真的有缺口,不满足。这也是在提醒你,孩子可能哪些方面需要你满足他。
面对娱乐、功利的课外阅读
作为人,我们知道什么呢?我们的无知是无限的。在我的孩子10岁时,我对他说,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人生是一种习惯,甚至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天堂大致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阅读是一种安静的力量》钟伟
“我们读书那会儿,是想读书却没有书读。现在适合孩子的书应有尽有,为什么他们宁愿坐着发呆,也不愿去看书呢?”一位家长对着老师的书单将书买回家,结果孩子左翻一本右看一下,似乎就没有把一本书看完过,隔一段时间还直嚷嚷“不好看,没意思”。对于孩子阅读这件事,不少家长也一样很苦恼。如何让孩子读书更有兴趣,如何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成为很多家长的心病。
另外,让孩子读什么书有七成左右孩子和家长的选择是互相矛盾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呈现出娱乐化和功利化倾向。据不完全统计,近八成孩子单纯从兴趣爱好和消磨时光的角度来选书。
一位家长最近很苦恼,孩子回家后兴奋地告诉自己,最近同学们都在讨论《偷星九月天》,一部每月连载的漫画书,还口水直喷地讲其中的“动人情节”。这位家长自己找来该书一看,第二天就给孩子下了禁读令。但担心在班级上有人读,自己禁也禁不住。
武昌曾在全市率先启动一年读书之城建设活动,现场,小学生代表们书写的“愿望墙”引起参会成年人的沉思: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阅读快乐,200名小学生,超过六成盼望通过阅读进名校。
愿望墙上,多数小学生写的是:“考上一流大学”、“考上重点中学”、“找到好工作”、“不让父母担心”等字样。一位小朋友写道:“我的心愿是考上二十五中,因为奶奶给补习班交了好多钱,不能辜负她的心愿和好意,一定要考上。”
其实,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要么从小没有被无功利的阅读熏染过,要么就是被我们成人社会的功利价值观同化或绑架。“考上清华、北大”、“考上重点中学”、“考100分”这些对大多数家长都清楚极难实现的目标,如何让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来承担与宣誓?
据调查,包括教科书在内,中国人均每年读书只有5本,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可以无限延展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我们的社会、学校,特别是父母应该放下焦虑,这焦虑看似来自外在,在根本处来自我们内心。当我们看不清自己,无法安顿自己的内心时,焦虑就会传递给子女。如果整个社会都互动起来的时候,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