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5088400000012

第12章 好习惯就从阅读开始(2)

从2000年9月开始,南山实验学校开展了提前读写语文教改实验,实验的第一阶段就是让儿童在一年内认识2000个汉字,以便能够尽早阅读。为此,教材大量选用童谣、儿歌、古诗、韵文等贴近儿童生活情境的文章,使儿童边读边识(读识),边识边读(识读)。同时,尽管识字多,并不要求写得也多,“先识后写”、“多识少写”,认识2000个字只写350个字。这样,就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使儿童短时间具备了阅读的基础。

突破识字关的同时,如何使儿童进入“海量阅读”,南山实验学校的做法是激发兴趣。学校每年的读书月是校园里书香最浓的日子:阅读课上、图书馆里、校园书吧内,处处可见孩子们专注阅读的情形;年级走廊边、教室墙壁上是孩子们的童书推介和自己写下的读书格言;班级门上贴着一张张读书排行榜;校园网上展示着一个个交流主题;办公室里老师们议论着给孩子们推荐的好书;家长委员会成员把一摞摞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童书送进教室……

高新博才寄宿小学是另一个成功的榜样,由于校长杨素群本人十分喜爱阅读,所以杨校长就想办法让阅读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这就是让图书馆化整为零变“城堡”。

一位家长惊喜地发现,在学校的每层楼的楼道里,都有一个“书香城堡”。“书香城堡”像个小精灵微型城堡,十多个孩子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坐在城堡里津津有味地读着,没有人攀谈,没有人打闹。看着孩子们认真阅读的样子,来接孩子的父母们都不忍心去打扰,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等着孩子。

以前学校的图书集中在图书馆,看上去非常漂亮,但对孩子来说不方便,他们借书有时间规定、要履行相关手续,真正借阅率并不高。与其让书在架子上摆样子,不如让书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当学校有了十多个“书香城堡”的消息被孩子带回家后,家长们积极性立刻被点燃,主动成为批志愿者,为孩子们购买了近两千册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老师和学生志愿者们也主动承担起书架的造册、管理工作。许多家长都说,这样的志愿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书香中学会服务他人,感受助人的快乐,真是一举多得!

同样在面对众多对动漫、卡通、网游的批评声音时,评论家王泉根表示,一味地批评、不屑一顾,自然容易做到,难得的是正视它们、关注它们、研究它们并改变它们,用儿童文学的高品质、真善美、精气神儿去改变动漫、卡通、网游。由于多种原因,儿童文学界以前对这些“跨学科、交叉性”的少儿文化产品,特别是儿童网游,关注不够。而最近一两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表示,游戏很容易导致简单的机械反应,缺乏对儿童成长需要的细心关照。网络游戏对儿童教育问题所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如何让孩子们不至于沉迷在游戏的虚拟世界?如何从游戏中受到教育?少儿出版界人士在此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他们与网络游戏合作,创作少儿网游图书,引领孩子完成从线上到线下、从游戏到阅读的转变。从一味地批评到关注研究,从指尖游戏到心灵阅读,用高品质儿童文学改变网游。

最先投入儿童网游创作的是南方的一批作家,如上海的周锐,江苏的苏梅、李志伟,安徽的伍美珍,他们签约的网游商家是上海淘米与童石公司。周锐执笔“功夫派”系列,苏梅执笔“小花仙”系列,李志伟执笔“赛尔号”系列,伍美珍执笔“惜呆兔咪”系列,此外还有北京的杨鹏执笔“精灵星球”系列。他们的作品不但给少年儿童的网络游戏带来互动娱乐的即时快乐,同时还以图书形式,为孩子们津津乐道与传阅,而且每个品种印量都很大,如伍美珍的《惜呆兔咪》系列首印即为20万册。

儿童文学深度进军网游的标志性产品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系列,作者包括金波、高洪波、葛冰、白冰、刘丙钧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为诗人的金波与高洪波,还在行文中融入儿歌味十足的语句,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与快乐。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直接参与创作,使作品中融入了宽容、尊重、友谊、信任、爱心、为善等做人做事的正面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这无疑为新时代的阅读注入新的活力。

知心姐姐卢勤认为,游戏是人类童年期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图书把中国儿童能够理解的人生智慧,巧妙融于孩子所喜爱的形象故事中,就会有力地保护孩子们的潜意识。潜意识对人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潜意识是“我能行”的自我肯定,那么人就充满了自信,不怕困难和失败;如果潜意识是“我不行”的自我否定,那么人就充满了自卑,经不起打击和挫折。在这个游戏中,植物代表的是光明,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自信。

信息时代,如何面对多元化的阅读,经典阅读与纸质阅读路在何方,应该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

阅读脑与数字化挑战

在美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在各种形式的数字媒体上用掉了太多的时间——平均6~13个小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拥有数字多媒体设备,这些无疑挤占了对儿童发展极其重要的阅读、玩耍以及探索的时间。

当键盘声取代了读书声,当收藏夹取代了书签,当博客取代了名著,当相机代替了笔记,我们将拿什么来建立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对此一位语文老师忧虑地说: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些语文教师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整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情感,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眼神和自己的声音,使教师似乎也成为多媒体中的一个元素,失去了主体独立性,变成了一台没有主体情感的机器人。主体情感一旦被技术化,阅读便失去了内在的动因。

有学者认为,由于因特网应用领域的快速普及,信息数字化的潮流对传统出版模式不论是在创作、编辑、出版、发行,乃至阅读等各方面的传统概念都造成了莫大的冲击,除了宣告读者导向时代的来临之外,加速了阅读多元化的发展,也引领着我们进入后阅读时代。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提到相关话题时说,我们过多把创意当成了天才,但是我觉得创意是勤奋决定的。失去阅读必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我现在非常担心网络阅读的原因。最大的危害不是人们不看书,是过度被资讯俘虏,这个更可怕。

根据最新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人们使用因特网的时间越来越多,而花在其他媒体的时间却有逐渐递减的趋势。在这份针对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中,有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表示减少看电视的人有35.5%,减少看杂志的有34.1%,减少听收音机的有27.1%,以及33.1%的人表示看报纸的时间变少了。在这份调查中显示,几乎所有年龄层都增加了在网络上的时间。继广播、电影、电视之后,上网已成为新的“全民运动”,而因特网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网络重要性日益增加的同时,不仅促使商业模式产生变革,加速不同媒体间势力的消长,进而也压缩了其他媒体的使用率。

就阅读而言,计算机媒介的兴起在互动阅读方面所提供给读者的主动性优势,是传统线性阅读方式所望尘莫及的。文字不再局限于用实体图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很多人改变了传统的纸质阅读习惯,使出版印刷业受到直接影响。越来越多的文学或非文学作品慢慢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由于网络阅读拥有了实时、互动、共同创作等特性,这种新兴媒介在事实上早已影响了青少年对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文本的阅读行为。

但同时,有不少中小学生家长会有这样的抱怨:现在,自己的孩子应该看的书没看几本,整天沉迷于发微博、写QQ日志、看贴吧。这种被称为“微阅读”或“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在当下青少年中渐成趋势。而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阅读纯文字纸质书籍的能力,怀疑自己能否保持长期的阅读专注力。

“看到儿子班级里的小孩人手一部iPad,我并没有跟风,我不想在小学阶段给儿子买任何阅读电子设备。”这位家长希望孩子能在纸质的书籍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我不认为碎片化的电子阅读是一种真正的阅读,究其本质它是一种浏览、一种知晓,它并不会提高小孩的阅读能力,反而会妨碍小孩专注力的培养。况且,过多地使用电子屏幕或多或少会影响小孩的视力发育。”

而另一位高二女生小袁则有自己的看法。她的书包里放着一台iTouch,里面有一本豪华的电子书——iOS版本的《小王子》,不但图文并茂,而且书籍上的插画甚至可以通过触摸浏览,点击文字就可以实现真人朗读,完全颠覆了传统阅读的体验方式,在她的书柜上还有一本纸质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小王子》,中、英、法三语对照,封面是硬皮的,外面罩着彩色塑皮,同样拥有精美的插画。面对这两个版本的《小王子》,她这样说,“学业紧的时候,我就利用零碎的时间拿iTouch看,就算在学校食堂排队的时候也可以看,遇到中意的文字我就摘录复制到Evernote中,然后分享到我自己的微博上,这样的阅读方式很有趣。同时,遇到难懂的单词,可以直接在电子屏幕上查找,十分方便。”虽然她是《小王子》的狂热粉丝,但纸质的版本平时并不大看,只是放在家里当收藏用或者借给我同学看。

现在的学生是否会有耐心来塑造可以深度阅读的大脑,这已成为一个问题。因为这样的大脑需要人们占用多年的时间才能开发出来推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今的脑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大脑神经的可塑性,使得我们既可以建立一个阅读时会激活更复杂的认知过程的深阅读大脑,也可能塑造出一个相对简单,不善思维的浅阅读大脑。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些快速变化的、使注意力不断跳动的信息源不会提高深度阅读能力,这正如经常看电视的孩童和老人会逐步丧失他们的注意能力一样令人担心。

阅读脑并不是指专门负责阅读的大脑,大脑中并没有生来就负责阅读的区域。这里的阅读脑是指“阅读中的大脑”,即它会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我意识到我厌倦微博了,它使我陷入零零碎碎的阅读中,我越来越难以有耐心看长篇的东西了,我希望深入阅读而非这区区140个字。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已经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一位大学生忽然发现自从“患”了微博控之后,书柜上今年新购的8册《弗洛伊德全集》一直处于“吃灰”状态中,“本来打算做个读书计划,一个月要求自己看几本书,写多少笔记,可是自从有了微博之后,这种习惯正在被慢慢消解。”

在很多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为了查阅资料、核实信息而来借阅相关工具书和辅导书,而那种一口气读到天黑、认真做笔记,泡到图书馆关门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许多初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现在碎片化、浅阅读盛行,有的学生沉湎于微博,习惯看短、快的文章,更喜欢看有图片的,对长篇文字有种抵触情绪。

正如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经历的从口语文明到文字文明的发展一样,我们正经历着从文字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发展。面对网络中数不胜数的信息,年轻读者的注意力也不断被分散着。我们的担心依然存在,那些看似会永久存在的书籍会让年轻人在开始阅读前就以为自己知道书里内容的精髓了。

十八颗樱桃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的弯腰假装没听到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来。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并用着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几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