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世间的生物不分大小,都有它们的生活和享乐。我们出家人要慈悲为怀,爱惜苍生。尤其是在小麻雀们沐浴的时候,它们的心目和意识中肯定蕴含着圣洁康乐的观念。双双着水,幽幽私语,洗尽它们百里飞投、千里奔波的一路征尘。这是多么动人的时刻、多么幸福的情景啊!”
佛讲慈悲为怀,人也当以慈悲为重。因为,慈悲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性情。一念慈悲,能与一切有情众生比朋而游,从而发现参赞之美,陶冶清妙之性情。寒山子诗云:“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那是多么令人快乐自在呀!禅者在行住坐卧中,无时不表露着他们的慈悲。对弟子的教导,更以慈悲为宗旨。
的确,生命无论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其自己的一席之地。关怀生命并不仅仅是去关怀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命,而是去关怀这世间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株还没有发芽的小草。哪怕只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那也是一条生命。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也应该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关怀其他的生命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
如今,我们需要这样的美德。无情未必真豪杰。经济的发达、文明的进步更应该带来高层次的同情和关怀。珍惜生灵,珍惜自然,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就是珍惜生命本身。是的,对生命的关怀并非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完善,也并非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深切的关怀。而人与自然本身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赋予我们作为人的身份并不是让我们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怀其他的生命,与其他的生命更加和谐、友好地相处。
八、不要苛求完美,不圆满才是真相
弘一大师曾说:“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人生总有些事难尽人意,但这却不是上天的责任。人们不能放弃自己,又不能苛求自己更完美。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总是追求完美,强迫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就会妨碍他取得成功,阻碍他享受成功所带来的一切欢愉。
人生可以拥有一些什么呢?也许就是此刻这一阵清风,一些恬静的回忆,远虑近忧,聚散离合,得失爱恨,不过是虚妄。此岸没有完美,现世没有梦境。要学着看透,学着沉静,学着承担自己,学着使内心坚韧强大,然后,不带悲喜地前行。
有一天,山羊和长颈鹿一起去郊游。走着走着,它们都觉得饿了,可是周围又没有草地,于是它们到了一堵围墙边,围墙内茂密清嫩的树叶探出高高的围墙外,长颈鹿快乐地跑向前去,伸出它的长脖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树叶来。
可怜的山羊,无论如何想尽办法也够不着树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长颈鹿吃着树叶。
山羊怏怏不乐地在墙周围徘徊着。忽然,它发现墙底下有一个洞,里面的青草发出诱人的芳香,它欢呼着穿过洞,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长颈鹿闻声也赶来了,可是它怎么也无法钻过洞去,只能看着一大堆青草流着口水。
长颈鹿之所以能吃到树上的叶子,是因为它有足够的高度,而它之所以无法吃到青草,也是因为它太高、太庞大了。
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无需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展自己。
有一个困惑的朋友,他的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可是对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没有经历过,因此他反而羡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对我说:“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我的父母对我实在太好,也因此许多事情我都不会做,也不懂。我没有办法像一般人那样过一般人的生活,有时,我觉得这是生命中的无奈,我无法如一般人那样的自由自在。”常人想像之中,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满足的,想不到还有不满足的人,似乎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不满足。由此可见,人在世上,对自己生命现象的处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在学者李银河的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因为不长,转录如下:
意外看到一部好电影,加拿大的《黑暗年代》,去年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写一个市政府的小公务员,庸庸碌碌,生活暗淡无光,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很失败,还发现得了癌症。但是在想像中,他是著名作家,周围美女如云,享受成功的欢娱。
影片很深刻,发人深省。绝大多数的人,或者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其实都会在人生中落入这一境地,孤独而寂寞,默默无闻地来到人世(除了个别公主、王子),默默无闻地离去。没有辉煌灿烂,也没有美女如云。
……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够什么都不深想,可能比较容易快活。为一辆好车而奋斗的目标具体而容易实现,但是如果笼统地说想要幸福,那就比较麻烦,因为幸福是看不见的,同样的处境,一个人可能感觉幸福,但是另一人可能感觉不幸福。幸福是主观的感受。思想太多,看法太深的人是不容易幸福的。孩子们通常比成人容易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因为他们比成人单纯,生活简单,看不到生活里黑暗的一面。看透一切大彻大悟的人也比较容易快乐,那是因为他已经超越了痛苦。幸福与快乐是人生长河中的泡沫,深深沉入河底的是痛苦的淤泥。
李银河的文章让我想起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我们每个小人物的命运像鸡毛,我们的生活更是鸡毛。每天面对的都是那琐琐碎碎如鸡毛一样的事。这在做大事人的眼里,是那么的不屑。其实任何事情的好坏,轻重都是相对的,背景变了,事情的大小,人物的高低也就变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不必苛求自己。可是,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人都愿意把自己定位于“小人物”身上,他给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永远活在世人的眼光里。北大研究生柳剑锋就是典型:
柳剑锋出走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出走前在电话里向母亲哭诉的最后一句话“妈妈,我没有能力!我没有能力!”让人震惊,之后柳母寻子多次晕倒、柳父寻子被误认作乞丐等事件更令人心寒不已。
“我们养育了他20多年,他就这么狠心一个人出走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趁同学睡着的时候走的,钱包、证件、手机都放在宿舍里,宿舍保安看到他大哭着下的楼。”柳剑锋已近花甲之年的父母见到记者时泣不成声。20多天来,他们四处散发寻人启事,今天更准备胸前挂着贴有柳剑锋照片的牌子找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我们对他期望很高,他从小成绩很好,考上北大后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还说毕业的时候一定领个女朋友回家。可在电话里他说自己很无能,周围的同学都有女朋友了,他还没有;好多同学都考了驾照,他考了但没通过;出国留学也受挫了;马上面临毕业,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又没有钱买房子;他今年28岁了,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可还在花家里的钱,他觉得很无能、很无助。”柳剑锋的母亲说。
“他应该是别人的榜样,他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柳剑锋的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然而,就在23天前,这名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科学院28岁的研二学生先是向父母哭诉自己“没有能力”,随后从宿舍出走,至今未归。
“出走前一天他跟我说他没有能力,28岁了都买不起房子,没法跟他本科的同学们比。他现在还在读书,当然不能跟那些工作了的人比,可是他有他的优势啊,他现在是北大的研究生,出来还怕挣不到钱吗?”柳剑锋的母亲哭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儿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她说,儿子在14日的时候打电话一直在哭,“他哭我也哭,可是,没有一个人认为我的孩子差劲啊,他从小到大都是最好的。”
柳剑锋的父亲说,柳剑锋对自己没开始挣钱很自责,每次给他钱他都很愧疚,所以经常打工,挣来的钱都给家里。曾经有一次,柳剑锋还用翻译书挣来的2000元钱给家里买了自动洗衣机。“他考试也很厉害,考研究生时,只复习了半年,他就考上了,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觉得自己没用呢?”柳剑锋的父亲无奈地叹着气。
事实上,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避免缺陷,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对缺陷,它就是美好的。也有人说:“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只有这样才会利用自己的不完美把自己改造的更完美。如果你自认为你的人生是完美的,那你的人生也将会是没有意义的一生,因为你已经完美了,对其他的所有都无所谓了。可见,缺陷的确是一种美,即使不美也会变得更加完美。
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一些请求心理援助的文章,其中讲述自己在人生、情感、事业等方面的不幸,但是仔细想想,哪儿存在圆满的人生呢?追求完美会阻碍我们追求优秀的进步。追求完美的心理根本动因其实就是害怕失败。太多的事实已证实:成功的人通常也是失败最多的。
有一个人,他从不满意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对上帝说:“上帝啊!求求你了,我不满足自己的命运,请你改变我的命运吧!”
上帝笑了笑说:“如果你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满意的人你的厄运将从此结束。”于是他开始了搜寻的旅程。
他来到皇宫,问皇上是否满意自己命运时,皇上连连摇头说:“我虽贵为国王,但是日日寝食不安,刻刻担心自己的皇位能否保持长久,反不如街上的流浪汉。”
一天,他又问街上的流浪汉,他说:“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要是皇帝多好呀。”
现实生活就是在缺失中完美,维纳斯的残缺成就了她无与伦比的残缺美。一个懂得充分完善自我人生的人,才是卖现生命的最大圆满。
在一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但就我多年观察,我发现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多少欠缺一些东西。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是有严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双全,情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画上了一个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叔本华说,人生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痛苦,满足就空虚,可见人生缺憾才带来人生的真实感。
世间所有的物质和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佛法对于人类世间的观察,觉得是充满着苦痛与缺陷的,而世人所致力以求的,不过是眼前的一点快乐与幸福,在佛法看来,有如刀刃上的蜜,才尝到一点甜味,更多的苦痛就跟踪而来了。我们要训练自心,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不执著,不迷妄,以欢喜心来坦然接受,这样就会更轻安、更自在。季羡林先生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整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圆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圆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何谓圆满的人生?什么才是圆满究竟而没有苦痛的人生呢?像释迦牟尼佛、观自在菩萨,他们是达到这个地步了。他们把可以造成苦痛的人生的根本:贪爱、嫉妒、嗔恚、愚痴、高慢等等,通统给斩绝了,他们证得了人生最高的也是最圆满的——解脱寂灭的境界。
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不圆满的,它总是在努力,一点一点填充残缺的部分,好不容易填满了,圆了,很快又一点一点失去,根本无法维持圆满的状态。央视名嘴崔永元,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坦言自身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引起全国观众相当大的震撼。也许我们在荧屏上,看到很多明星风华绝代,他们看似拥有一张欢笑的脸,但是隐藏在这种表象的下面,却是潜伏着抑郁危机,或者是“生命状态危机”。他们始终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社会舆论、比如情感纠葛等等。在不为人们所知的内心世界,他们真实地经历痛苦,经受被折磨。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鲜为人知的问题,绝对圆满的人生哪儿有呢?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圆满。
季羡林先生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国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正是因为人的不圆满,才会促使人向上追求,渴望自身的圆满,不圆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
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和暂时的欢娱。有的人生来就残疾贫困,有的人生来衣食无忧。
古人的智慧早就看到了这些,做事要注重一个“度”字。完美的东西并不存在。
有一天,子僵向老师孔子求教,他问:“颛孙师和卜商君哪个更好些呢?”
孔子说:“颛孙师做事好过分,卜商君做事常常达不到本来的要求。”
子僵说:“您这么说,是颛孙师好些了?”
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是一样的,做事恰到好处,才是最好。做事情,不是做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到位,而且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其实,这里的全部奥妙就在一个“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内部规定性,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确的。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
《周易·复卦·象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破,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人的一生,万事胜意者寥寥。不如意者,却是十有八九,他们或有才华得不到施展;或升迁而不成;或被小人打击;又或工作压力过大,自己能力过差等等。曾国藩认为人的一生是不圆满的,总有欠缺!承认和接受下这欠缺,潇潇洒洒地去笑傲江湖,去“狂歌五柳前”。
著名作家周国平说,人生需要妥协,从太想要的东西中跳出来。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万物皆不完美,人生总有缺憾。当你凡事苛求时,结果可能只会让自己因沉重的心理负担而郁郁不快。惟有你能懂得凡事适度的道理,才能使自己活得从容、轻松和淡然。
九、空者,乃是最大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