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4857100000040

第40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国际竟争的加剧,为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竟争力和防止国外资本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各国加强了对外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国有企业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强化国际竟争。国有企业在强化国际竟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表现较为突出。二战后,为问美国和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抗衡,英、法、意等国将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增强国际竟争力的重要手段。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缩小与美、日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差距。(2)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中建立国有企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村料和其他服务。(3)通过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援助,带动本国产品的输出。

第二,防止外来控制。在国际竟争中,欧洲国家私人资本处于劣势,为抵御外资入侵,防止外来控制,发展国有企业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对自然垄断行业,建立国有企业垄断体制。对一些重要竟争性部门,当受到外资控制和垄断的威胁时,对处于不利地位的私人企业进行国有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电子产业面临被美日企业垄断的危险,法国政府对电子产业实行国有化,将电子产品的70%控制在国有企业手中,井筹集200亿美元用于技术开发,大大改变了法国电子产业的被动局面。

(四)一般社会功能

国有企业问私人企业相比,其重要特征就在于承担着重要的一般社会功能。

第一,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外部性决定了私人企业在提供此类产品方面缺乏激励,而国有企业由于其为社会和公众利益服务的性质,决定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能够而且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公共事业部门建立国有企业,主要就是要发挥其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基础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也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第二,维持社会安定。国有企业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主要有:(1)提供就业机会。198S年,法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非农产业企业总人数的17.6%,而欧美国家中国有化程度最高的意大利,国有企业提供全部就业机会中的20%。(2)缓解劳资纠纷和阶级矛盾。

国有企业一般实行工人参与管理的较为健全的制度,工人可以派代表参加董事会。(3)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的责任。事实上,发展国有企业,一直是欧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第三,保证国家安全。国有企业在保证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发展国有军事工业,控制军火生产,保证军事安全。(2)在高技术部门和战略资源部门建立国有企业,保证技术安全和资源安全。(3)在信息通讯部门建立国有企业,保证信息安全。

四、资产阶级国有化和非国有化的互相交替

资产阶级国有化指资产阶级国家通过经济或非经济手段将私人垄断企业转为国有企业。而非国有化则是指有些国有企业将股票全部出售给垄断资本家,成为私人垄断企业,或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垄断资本家,成为国私合营企业,或者以租赁或承包方式把企业转为私人经营。

(一)国有化和非国有化的交替过程

战后,资产阶级国有化和非国有化浪潮己在西欧某些国家发生过几次。英国战后有过两次国有化高潮。第1次是在194S~19S1年工党政府执政期间。后来,保守党内阁上台,对钢铁公司实行非国有化。

1974年工党政府再度上台后,又一次掀起国有化高潮。法国也有两次国有化高潮。第1次是1944~1946年戴高乐执政期间。第2次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德斯坦政府和密特朗政府执政期间。

到了80年代,1981年英国撒切尔政府首先发动非国有化运动,大规模向私人出售国有资产。到1988年底,英国出售的主要企业约2S个,占国有资产总值的1/3以上,出售金额近300亿英磅。法国1986年随着希拉克政府上台,开始推行非国有化,政府己在巴黎证券交易所出售10个国有公司,累计收入770亿法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西欧的原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葡萄牙、瑞典、西班牙,亚洲的日本,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在80年代都规模不问、时间长短不一地先后推行过非国有化。

资产阶级国有化和非国有化都是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措施。这两种措施都是按照有利于垄断资本利益的原则行事的。

在实行国有化时,私人垄断组织从国家那里得到往往高于原企业实际价值的补偿金,而把整顿经营困难的企业的重担推给国家。如英国在二次大战后初期实行国有化的过程中,国家偿付原企业主28.8亿英镑的补偿金,大大超过企业的实际价值。而在非国有化时,又往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从而压低了股票价格,使私人垄断组织得利。

8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非国有化的结果,使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在法、意等国,这种下降井未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在英国国有企业也还占有一定比重。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为17S万,占就业总人口的8.1%,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经过近8年的下降,1987年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仍有100万,占就业总人口的4.6%,收入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煤炭、铁路和邮电等部门的企业仍然是国家所有的。

(二)欧美国家实秆非国有化的社会经济背景

80年代初从英国开始的非国有化运动,迅速席卷西欧各国,形成一股浪潮。发达国家的非国有化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

1.经济效益问题。效益低下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间题。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由来己久,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宏观经济的持续低迷,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恶化。1980年法国国有企业亏损额相当于当年国家工商利润总和的2/3。在英国,国有的英国钢铁公司1980年每周亏损1200万英镑,全年亏损达6.12亿英镑。

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原因主要有:

(1)公有产权是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具有公有产权的性质。公有产权由于所有者直接行使控制权存在较高的成本,所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但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高为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创造了条件,有效监督是产权有效运行的关键。由于公有产权没有具体量化到个人,由此带来监督的外部性间题,其结果是代理人的行为失去监督,从而导致其经营效率的低下。

(2)国有企业的V重经营目标是制约其效益提高的严重障碍。国有企业天然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V重目标。对社会目标的追求必然影响其利润目标的实现。如为避免失业间题,国有企业在市场不景气时也不能解雇工人,从而增加工资和劳动成本负担。为避免通货膨胀,国有企业在原村料价格上涨时也不能提高其产品价格,从而降低其获利能力。

(3)造成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原因还有管理体制间题、国有企业部门分布间题及垄断性市场结构间题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甚至议会任命,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而市场评价的作用较小,由此带来的是管理层的不稳定和外行管理的间题。由于管理层的不稳定,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得不到保证。由于外行管理的间题,使企业经营决策效率降低,井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僵化的劳动和人事管理体制等间题。

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与其部门分布有关。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而这些部门一般具有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的特点。当然,这也与国家对这些产业产品价格的限制有关。

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从市场结构看,还由于国有企业对所在部门大多形成了垄断,其结果是使免于竟争的国有企业失去提高效率的压力。

2.产业技术基础的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最初是为建立国民经济的产业基础而设立的,但是,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产业结构、企业模式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使国有企业的产业基础地位发生了变化。

(1)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煤炭、铁路、电力等部门。新技术革命后,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日益被新村料、新能源、电子技术、第三产业所取代。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一方面使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重要性降低井恶化其经营环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垄断结构制约了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在此背景下,非国有化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问时也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

(2)企业模式的变化。传统国有企业的企业模式以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为特征。这种模式使国有企业以规模经济和高度垄断地位取得优势。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伴随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以多品种、小批量和多样化为特征的适度规模企业,由于经营灵活,品种、型号、性能易于调整而显示其优势。

传统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

(3)技术条件的变化。新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原来适于国家经营的某些部门不再适应,国家继续在这些部门经营甚至会产生多方面的负效应。在人工分检投递和非自动化无线电网络通讯为主的技术条件下,国家直接经营和垄断邮电业可以带来协调统一和规模经济V重效益。但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邮件的电子计算机分检投递以及电讯方面微波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讯卫星的使用以及光缆的推广,使邮电业的国有企业垄断失去其技术基础,井使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航空业的情况也是如此,在飞机性能差、地面通讯导航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垄断航空业对于确保航空安全是必要的。而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如电子计算机在飞行控制和导航方面的应用以及飞机性能的日益完善,私人经营航空业己不存在技术障碍,相反,国有企业对航空业的垄断却日益暴露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端。

3.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70年代后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从两个方面推动非国有化:

(1)“滞胀”的出现。70年代中期后,在石油危机的仲击下,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陷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井存的滞胀中。滞胀成为80年代非国有化浪潮的重要宏观经济背景因素:(1)滞胀加剧了宏观经济形势及国有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加重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的紧迫性。(2)滞胀被认为是经济结构危机的直接结果,而国有企业资产具有的存量刚性,被认为是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再次,国有企业形成的垄断市场结构,不仅使自己由于缺乏竟争而导致低效率,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在规模经济的比重较大使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规模经济失去活力。最后,国有企业的亏损及国家财政补贴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诱因。

(2)财政危机的深化。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面临巨额财政赤字。197S年,在英国,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32.2%,1980年,在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24.S%和31.9%。

国有企业亏损及政府补贴是造成财政危机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实行非国有化成为各国政府摆脱财政危机的重要对策。一方面,可以甩掉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包袱,减少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出售国有企业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随着非国有化的深入,部分国家由财政赤字转为财政盈余。

4.自由主义势力的强化。自由主义势力在经济理论和政治领域的强化是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非国有化的重要背景。

(1)凯恩斯主义的衰落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中,凯恩斯主义一直在欧美经济思潮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思想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直接结果,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实施凯恩斯主义取得的成效。但是,70年代以后,伴随石油危机而出现的滞胀大大超出凯恩斯主义能够解释的范围。由于对严重的滞胀既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也不能提出有效的对策,凯恩斯主义逐步趋于失势。在这种背景下,以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伦敦学派和弗莱堡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逐渐兴盛起来。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强调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间题,实现经济均衡,政府干预不仅不能解决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间题,反而会使间题恶化。(2)强调私有制的积极作用,反对公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保证自由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3)强调“自然失业”的必然性和健全财政的必要性,反对国家为增加就业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工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非国有化运动。

(2)右翼政治势力的加强。在英法两国,左右翼政治势力对国有化持相反的态度。英国右翼政治势力以工党为代表,是国有化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早在1908年,在工党决议中,就明确将国有化作为其目标,在1918年通过的党章中,将国有化作为其重要政策和施政纲领。法国左翼社会党提出明确的“法国式社会主义”理论和施政纲领,而推行国有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针。所以,在英法两国,左翼政治力量一般强调国有化,一旦得势就推行国有化政策。相反,右翼政治势力一般强调私有化,一旦上台就推行非国有化。1979年,英国撒切尔领导的右翼的保守党上台,1986年,法国希拉克领导的保守派政治势力执政,先后推行了非国有化政策。

五、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和国私合营企业

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包括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的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企业。国私合营企业由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混合组成,股份所有权分属于国家和垄断组织。因此,在国私共有垄断资本这种形式中,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表现为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