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关系,垄断资本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以及国家在上层建筑内的作用等都考虑在内,那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可以简单地加以概括如下: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问时国家从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经济,调节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第二节)国有垄断资本和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国有垄断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它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各种基金,一种是用来经营国有企业的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国有企业垄断资本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以再分配国民收入的方式在社会范围内集中起来的。它的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主要通过资产阶级国有化和国家投资建立新企业这两种途径形成的。
对私人企业的国有化是战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形成的主要途径。
其具体方式,一是对某些特殊企业进行无偿没收。二是以一定的价格从私人资本家手中购买。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的主要目的是:(1)对某些私人企业进行惩罚和制裁。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的国有化多出于这种动机,国有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战争期间直接或间接为法西斯主义服务的私人企业。如在194S~1946年,法国戴高乐政府对战争期间与纳粹勾结的私人企业进行了惩罚性国有化,包括对雷诺汽车公司的国有化。(2)拯救陷入困境、濒临倒闭的私人企业。在战后初期经济恢复和历次经济危机中所进行的国有化多出于这种动机。如英国的两次国有化高潮即分别出现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和7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危机时期。第三,防止国内外私人资本对某些重要部门的控制。
如80年代初期,法国密特朗政府对法国S大电子工业集团的国有化,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外国企业对其电子产品生产和市场的控制。密特朗说,国有化是保护法国生产的一种武器。
通过国有化形成国有企业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往往在某一特定时期形成高潮,随后会出现反复。国家投资兴建国有企业则具有持续性和平稳性的特点。国家投资兴建国有企业的主要目的有:第一,以国家投资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如一些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私人企业无力承担国家就动用财政资金进行投资,形成国有企业。第二,限制私人企业的赢利动机,如某些公共服务部门,私人投资生产会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众消费的安全,因此国家需要直接投资于此类部门,建立国有企业。第三,减轻或避免私人资本的投资风险,如原子能、航天工业等高科技部门,投资风险较大,为使私人资本避免这种风险,国家也会直接投资这些部门,建立国有企业。
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一是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下列部门:(1)公共事业和基础工业部门,如煤炭、电力、钢铁、铁路、航空等。(2)投资大、盈利少、周期长和风险高的新兴工业和研究部门,如原子能、宇航等。(3)既需要大量投资又需要政府统筹安排进行结构调整的部门,如矿山改造、河流利用和城区开发等。
二是国与国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的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高一些,另一些国家却很低。战后初期,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对电力、煤炭及铁路运输等许多行业实行国有化。后来,在一些国家中国有化又有所扩大,到了70年代,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己占有重要地位。在采煤、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电力、煤气、铁路运输、航空、邮政和电讯等11个重要经济部门的生产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S0%~100%的部门,原联邦德国和荷兰各有7个,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各有8个,法国有9个,英国和奥地利各达到10个。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金融业,也是西欧国有化的重点。1973年,国家在金融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奥地利为82%,意大利为7S%,法国为60%,原联邦德国为S4%,英国为20%。从这些村料中可以看出西欧国家在70年代,国有企业的发展程度是比较高的。另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有企业比重原来较低,战后由于出售一些军火与军需企业,其数量甚至比战前减少。美国的国有资产大部分为国防部所有,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集中在原子能、宇航工业等个别关键部门。而在上述11个部门中,除邮政全部国有,电力生产和铁路运输1/4国有外,其余各部门几乎完全由私人经营。加拿大的情况接近美国,国有企业涉及的部门比美国稍多些,比重也略高些。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与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条件有关。从经济上看,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反映了当时经济恢复和技术改造需要大量投资与遭受战争破坏大伤元气的私人资本积累能力有限的矛盾,也是对付世界市场上剧烈竟争的需要。相反,美、加等国私人垄断资本的实力不仅未因战争而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它们不但不要求国有化,对国家投资的需求也小得多。另外,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宏观调控手段一般有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直接手段即建立国有企业,间接手段即利用市场体系。战后西欧由于市场体系在战争打击下尚未恢复,故只能依靠直接手段调控。而美国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打击,保持着完善的市场体系,故倾向于利用间接手段调控经济。从政治上看,西欧历来工人运动比较发达,战后初期更为高涨。工党和社会民主党把国有化作为改良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一旦执政就积极开展国有化运动。
而在美国和加拿大,却不存在这些条件。
三是时期上发展不平衡,一个时期出现国有化,而另一个时期又非国有化,出现国有化和非国有化的交替现象。如英国,战后初期实行国有化,S0年代初出现非国有化,70年代初实行国有化,70年代末又出现非国有化。
二、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是国有垄断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拥有的生产资料自然是国家所有的。国家在形式上以全社会的代表出现,因此,资产阶级国有制也在形式上取得公有制的外貌,对此我们应该加以分析。
首先,历史和现实表明,有各种性质的国家和各种形式的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井不改变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的性质。资本主义国有制和资本家个人或集团所有制形式上虽有区别:一个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一个归个人或集团所有,但性质都是资本主义的,没有本质区别。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有制时说过:“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主义的国家是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工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真工的总资本家”所有制,也就是全体资本家,首先是垄断资本家的所有制,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有制的本质。
其次,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或集团的资本家,而是受雇于资产阶级国家和国有企业,工人代表被允许参加国有企业管理,但他们仍旧没有所有权,依然是雇佣劳动者。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实质也没有改变。
在肯定国有企业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又必须看到它与私人垄断资本的企业毕竟不问,有自己的特点:
(1)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受国家控制与管理,企业的盈亏也由国家负责。
(2)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两重的:一方面,国家既然以全社会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它对国有财产的支配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就不能不考虑宏观经济目标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又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私人企业则不会考虑前一方面的要求。
(3)国有企业的可变资本不只在一个企业内而是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得到补偿。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改变了实现形式,要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才体现出来。这是因为,国家为了社会经济稳定和支持私人垄断企业发展等宏观目标,可以通过价格等杠杆,如规定国有企业的产品和劳务低价出售给私人企业,井高价购进私人企业的产品和劳务,使其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或利润转移到与国家有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那里,然后国家再以税收形式从私人垄断企业利润中取回一个或大或小的部分。这样,国有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要经历比私人垄断资本企业更迂回曲折的途径,更有隐蔽性,井体现出国有资本的特殊性。
三、国有企业的功能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以及它在金融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的地位,决定了它是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可运用的经济力量,可以在宏观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的功能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宏观调控功能
欧美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开始形成井介入市场经济内部发挥作用这一体制性变化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客观调控成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功能。
第一,稳定产业基础。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钢铁煤炭、电力和石油等基础工业部门,是现代产业成长的基础。这些部门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是服务面广,社会化程度高,有些属于自然垄断部门。另一方面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难以保证投资收益。
前一特点决定了这些部门不宣由私人资本经营,后一特点决定了这些部门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经营,于是,国家必须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行投资,建立国有企业,履行其稳定产业基础的功能。欧美国家的国有企业首先就是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中发展起来的。如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中,主要就是对煤炭、钢铁、电力、铁路和煤气等部门实行国有化。70年代末,英国国有企业在邮政、电讯、电力、铁路和煤气S大基础部门中所占比重,达到100%。
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国有企业的优化经济结构功能,一是通过国有企业发展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国有企业,优化地区结构。在经济发展的不问时期,均需要有一些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S0~60年代的钢铁产业,60~70年代的汽车产业,80年代的电子产业,90年代的环保产业等。这些产业开始时投资大,风险高,政府间接扶持效果不明显,而建立国有企业可以使其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在优化地区结构方面,意大利国有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意大利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长期落后。19S7年意大利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国有企业在10年内必须把新建工业企业投资的60%和总投资的40%投向南部地区,其结果使南部地区经济得到振兴。
第三,缓解周期波动。国有企业在缓解周期波动方面作用表现在:(1)国有企业受政府控制,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一定计划性,为缓解波动创造了有利条件。(2)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反周期性,根据周期变化对政府投资增减的调整可减轻周期波动幅度。(3)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示范和诱导作用可以减少私人企业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第四,确保财政收入。欧美国家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最初目的之一,是通过国家对一些特殊部门的垄断来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其最明显的例子是对烟草、酒类制造和经营的国有化。瑞典政府191S年对烟草实行专卖,目的是获得100万英镑的财政收入以支付实施老年退休金计划的费用。当然,进入20世纪后半期,国有企业不再是财政收入的来源而是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二)微观规制功能
问宏观调控相比,微观规制是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直接的干预,对企业生产行为、市场行为和价格形成的规范和控制。国有企业的微观规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技术进步。私人企业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开发方面存在某些局限性,如,单个企业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无力承担大型科研项目。私人技术开发可能会形成对技术发明的垄断。一些重大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的外部性使私人企业缺乏动力等。国有企业则有可能克服这些局限,首先,以国家财政为后盾,在大型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具备私人企业无法比拟的人力、财力及物力。其次,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解决了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外部性间题。最后,国有企业可以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基地,对非国有企业起诱导和示范作用。
第二,救助私人企业。在战后初期和经济危机时期,私人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传统产业经营也往往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于其阶级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考虑,通过国有企业对陷入困境的私人企业进行救助。如将破产的国有企业购买过来,对其整顿和改造,待其摆脱困境,恢复工常经营以后再将其出售给私人经营。或者通过接收传统部门的私人企业,使私人资本转入发展前景看好的新兴工业部门。通过国有企业救助私人企业较为成功的是意大利。1971年,意大利成立了“工业管理和控股公司”专门从事对私人企业的救助工作。
第三,限制私人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具有边际成本持续递减和存在较大沉淀成本的特点,垄断比自由竟争更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这些行业中实施私人垄断又可能损害社会福利。在这些行业建立国有企业,以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一方面可以保证自然垄断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自然垄断行业的社会效益的实现。对于自然垄断,除了以国有企业的方面限制私人垄断外,政府往往通过进入管制、价格管制和标准管制的方式制约企业的行为。
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的效率受到理论和实践的越来越多的怀疑。
(三)对外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