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明代宗族研究
4806700000014

第14章 福建兴化府的宗族祠庙祭祖(4)

我们收集的族祠祭祖事例中,以共设五室,中室祭祀始祖,左右室祭祀支祖、先祖、近祖或兼而有之的形式为多。左右室祭祀支祖的事例,其一,《清江周氏宗祧碑铭》:“中构堂,堂北列五龛,中龛列一神牌,祀十七府君而下底于孟仁府君而止,袝之以族人之无后又无私房可归者,岁正旦则为一祭而合族焉。其四龛各立一牌,祀孟仁府君派下四房之祖,暨其房物故者皆登焉,俗节献时始得及之。盖是祧乃孟仁府君孙曾所出。上迨其宗之所始,崇本也;下详其宗之所分,亲亲也。崇其本则视一族无所不当爱,仁之合也;亲所亲则又不至于泛爱,义之分也。迪仁秉义,今之号世族者,亦有之乎?中龛有香山、心鉴、孟仁之主椟者,以亲未尽,未当祧也。故岁时讳辰皆有祭,不敢与族人焉。四龛各有四房之祖主椟者,以未仕未立庙也,故未敢祭之,于是但袝食焉。是又揆诸礼为可行,传诸后而无弊者。堂之中为陈。

设位,南为两阶,阶上树门,无事则以时启闭,有事则以严开关。”该祠以崇本设中龛祭始祖和先祖,以亲亲设四龛祭祀四房之祖。其二,李庭梧《李氏重修东墩祠记》:“堂之神版,中绘江王及妃萧氏,寓轩公而下至制干公三子,左男右女,以次而列。神座前五木牌,漆书世家系名讳,随房分供。木牌虽多,虫蚀不可尽识,亦祖宗世次耳。”?五木牌之主“随房分供”,说明是诸房之祖。

左右室祭祀近祖的事例,方氏《小宗祠记》:“堂纵仅二丈九尺,横损纵三尺,为龛五,奉四代主居之。中祀高祖建谦府君,为不祧之祖,所谓小宗也。曷宗之?合一门三世殆千指,皆本于府君;合馂夫四时之祭,皆府君与吴氏妣恢拓祭田之遗,礼所宗也。中稍后,设总牌,书祧主,上至大宗祠所祀之祖。左祀曾祖兄弟,右祀祖兄弟,又左、又右列祀父之兄弟,主多故厘之也。旁为门,门之旁为庖,乃立外门。是举也,虽于宗法未合,而尊祖睦族意存云耳。虽庙制差小,视栖主于寝也,无亵矣。吾又与熙等割田共四亩五分,令职岁事者以租入,为立春之祭。祭之日,纸贴神位毕,则焚之墙边,太湖、乌石诸房咸与。于是乎,总牌所曰之祧主,无不食矣。程叔子意也,主亲祀以长,主祫祀以贵,远僭也。朱晦翁意也,无贵废乎?有其举之,谁敢废也?无已,以将贵者主之乎?呜呼!吾官至卿佐,洊沐渥典,祖德也,吾不敢忘,然力于是极矣。”祭祀近四代祖先本是《家礼》的规制,但中稍后设总牌,上书大宗祠所祀之祖,即祭祀始祖,兼顾大小宗,又不同于《家礼》。

左右室兼顾先祖与支祖的事例,其一,《白塘李氏重修先祠记》记载,始祖为宋代的“制干”富公,该族元代已经“定祠墓祭规”,明“永乐间,佥判故草创未备”。成化二年“故族长孟殷,贤而好礼,始以义起,撤中龛甃石为台,广丈有二尺,深三之一,厘为五龛。中祀制干、佥判诸祖;中左祀割田有功颐斋父子,以其年邈不嗣,故专祀之;中右并左右三龛,则祀文森三昆仲以下神主,人自为龛,盖出四亲以上,于家有再兴之劳,故世祀之。若四亲之祀,则各仍私室,兹堂不以入也。”割田有功的颐斋父子属于先祖,而文森三昆仲则系三房。其二,《黄巷黄氏祠堂记》:“祠一堂五室,中祀致政,为黄巷再迁之祖,始祖也;左念七,右朝奉,先祖也;又左系桂信之派,大宗也;又右亦系桂信之派,小宗也。祀寓不迁,详所承也;以神版易神主,远僭也;系寓别宗,详所继也;兼取祫食于祖无主之义,以揆礼也。仁人孝子,盖甚有不得已之心者矣。”?除了先祖,大宗、小宗的区别,还出于分房的考虑。其三,《周氏西族总祠》:“中为堂,堂后半为寝,寝五龛,中转运、起居在,左参军在,其右直学、佥判,又左右而分引其派。”其中的“左、右”属于先祖,“又左右”则系房派之祖。

还有一堂三室的情形,《沂山曾氏祠堂记》:“一堂三室,中钟壶,始祖也;左矩斋,先祖也;右太一,大宗主也。别其旁二室,左太二,右太三,小宗祖也。五其主专之,子姓则名系于室之版,不主不祀,惧僭也。小宗,礼别祠。别室,别祠意也。力固俭,无害神之依也。冬至祭始祖,先祖附大宗,小宗亦附,寓有祫之意,始祖固专祠矣。立春祭先祖,始有椟,小宗椟,大宗附,寓重宗及昭穆之意。先祖大宗,殆专祠矣。小宗自祭其祖,则诸主椟,寓各始其祖之意。服虽尽而不迁,小宗始专祠矣。余各祭于寝,则祠有定祖,祖有定祭,族属合而孝敬兴。”这种兼顾大小宗的形式,实际上近似一堂五龛中兼顾先祖和房派的类型。中室祭祀始祖和先祖,小宗属于房派。前引《仙邑陈氏祠堂记》里建祠者陈俨指出:“吾闻礼可以义起,于是酌古准今,中为堂一,列龛四,祀自始祖员外郎以下,而别出诸祖分左昭右穆,以袝其祭,岁一举。左为堂一,列龛四,祀本房高、曾、祖、考。法,亲尽递迁,入于中堂。其旁亲未尽而无后者,各以班袝,其祭岁四举。右为堂一,列龛四,弟逵嗣某房,则祭其房高、曾、祖、考,亦亲尽递迁,入于中堂。其旁亲未尽而无后者,各以班袝,其祭岁四举。”陈氏祠堂可谓一祠三堂十二龛,不过其原理与上述一堂三室的形式相同,中间设始祖、支祖神主,左右设兼顾房派的近祖神主。这里的“堂”等同于上述的“室”。

对于一些世远年久的大族来说,对众多的祖先牌位采取了符合族情的综合形式。如《方氏祠堂记》:“为龛凡十有一,中一龛像长史、中丞、长官三代并长官之六子;左右各三龛,仍以六子之后各为其房之始祖;左则祠观察推官、本军参禄及吏部侍郎以下;右则祠保定令、舒州兵曹及四十八府君以下;东西四龛,东之北龛祠光禄卿以下,西之北龛祠大理寺丞以下,凡为六房之昭穆,皆序列而从祀焉;东之南龛,祠五世祖忠惠、曾祖盐使及考中隐,皆砌石为座。”中龛祭祀具有父子关系的两代始祖,左右各三龛与东西四龛分房设主,东之南龛之祖为有功于宗族的先祖。再如《南湖郑氏祠堂记》:“寝安神座,中列四龛,以祀露公、肇公、桢公、瑄公,严所始也;左为二龛,祔以吾先考大理府君城公、公奇先考训导典公,右一龛祀洛书先考教谕祥公,重所亲也。知所始则敬心生,之所亲则爱心生,萃涣合离,百代如见。方议置祭田,以岁正、冬至而致祭焉。昔程伊川论礼,谓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朱子疑其近禘,然犹取其言以为世训。盖不立始祖,无以合族,莆世族皆行之。”该祠共计七龛,中四龛为最初的分房始迁祖,左右则为不同房分的近亲设主。

始祖、支祖的大小宗祠堂之外,还有家祠,其龛位为四。李氏《永思堂记》记载:“广宪伯李君廷安之先伯玉,由泉入莆,居白水东墩,祠东墩;玄孙制干富逮仲子佥判廷耀徙西墩,祠西墩。子孙岁祭,以东墩为大宗,以西墩为小宗,自余则各祀于其寝。君别治居室,先祠堂以祀曾祖祁阳令龙、祖处士旸童、父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悌,别为四室,以次而实,虚其左为己袝位。盖孙可以配祖位而袝之,事先之道得矣。”此外,《余氏祠堂记》记载:“前后二座,后中三间为一大间,通前,祀祖先,子孙岁序团拜之所;后东三小间为一间通前,祀初入莆带来香火之神,阖族祈报之所;西后一大间为库房,前为蒸尝炊爨之所;堂前共绕以垣墙,西畔为大。”还祭祀“初入莆带来香火之神”,此神并不多见。

明代兴化的族祠不仅祭祖还有各种活动,成为宗族管理各种事务的重要场所,发挥着多种功能。正德时方豪思作《郑氏祠堂记》,讲该祠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而又元旦、中元、元宵、除夕、朔望、忌日之以时告,而又冠婚、丧葬、焚黄,生子、远出、远归之以事告,而又祀田之出入、祀品之罗设、祀仪之周折、祀章之裁创、宗誓之丁宁,纤细不遗,称量举当,其制可谓定矣。”我们看到族祠已经成为宗族组织的标志。

兴化族祠祖先龛位的设置,不仅反映了祭祖观念,也是宗族内部的房派结构的标志,说明兴化宗族不断分衍而又有效整合。

总之,兴化宗族的建祠实践与族祠特点反映了祭礼与民情的整合,士大夫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小结

福建的经济开发主要始于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僻在东南的福建,成为避乱的乐土,大量北方以及其他外地人来此居住。以禅宗的盛行为标志,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时期,特别是唐代后期禅宗极盛。禅宗盛于南方,而尤盛于福建,王审知对佛教崇奉备至。兴化的宗族祠庙祭祖,目前可以追述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宗族祠庙祭祖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

宋元时代的兴化宗族祠祭祖先进一步发展,特点是逐渐脱离宗教寺观而独立,尤其南宋朱熹祠堂之制的提出,更加速了这一趋势。仙游人陈谠《道庆堂记》说:“兴属仙游为壮邑,四民士风为盛,士风盛故多世家宦族。今有合族祠堂,置祭田以供祀事者,仿文公《家礼》而行。”结合陈谠致仕和《家礼》刊刻时间,估计《道庆堂记》作于嘉定以后,也就是《家礼》刊刻不久。朱子学首先是福建的地域性学派,福建是受《家礼》最早影响的地区,陈谠的记载说明《家礼》复出或刊刻不久,仙游就有仿造《家礼》中祠堂之制而建合族祠堂、置祭田供祀的,这大约是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最早一批宗族祠堂。也就是说,仙游实际上包括兴化地区在南宋时代已受到《家礼》的深刻影响,出现宗族组织化。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家礼》以及朱子学既然开始作为地域性学派,也在相当程度上是地域社会文化的产物,莆田黄氏的事例就证明朱熹的祠堂之制受到福建民俗的影响。宋代宗族祠庙祭祖得到了很大发展,具体表现为:唐及十国时代建祠的黄氏新建黄氏祠堂、思敬堂,徐氏、方氏重建祠堂;而莆田林氏、莆田朱氏、莆田蔡氏、仙游朱氏、莆田国清林氏、仙游傅氏则创建祠堂。以上十例的时间分布为:宋代一例、北宋一例、仁宗一例、神宗一例、南宋二例、光宗一例、理宗一例、度宗一例、端宗一例,南宋至少有六例,数量在增加。元朝崇尚佛教,佛教势力的社会影响比较大,宗族祭祖与佛寺仍有较大关系。仙游钱江朱氏、莆田郑氏、仙游傅氏、仙游郑氏、莆田徐氏、莆田国清林氏六个宗族除仙游钱江朱氏、仙游郑氏新建祠堂外,其他四族不是重修就是改建,基本上是维持局面。就宗族祠祭祖先而言,元之于宋,不如宋之于唐末五代十国发展。

兴化宗族在南宋已有合族祠堂,并出现“族祠”一词,明代则以这种脱离寺院择地另建祭祀始祖的族祠为特色。明代兴化宗族与士大夫热衷于族祠与礼制关系、族祠祖先龛位如何安置的讨论。中国古代家庙祭祖的礼制以《礼记》王制、祭法两篇为经典,宋以降对祭祖礼俗的讨论以程颐、朱熹影响最大。兴化宗族关于祠堂祭祖与礼制的关系的讨论,是围绕这些学者和儒家经典展开的。事实上,兴化的宗族更多地突破了《家礼》的约束,祭祀始祖,并以程颐的观点为己辩护,成化以降兴盛的修建族祠也是以此为背景的。兴化族祠的设置一般是由族中绅士倡导、族人响应,共同完成,族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宗族的组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收集的族祠祭祖事例中,以共设五室,中室祭祀始祖,左右室祭祀支祖、先祖、近祖或兼而有之的形式为多。兴化族祠祖先龛位的设置表明,当地宗族是世代久远、房派分衍众多而且被组织化的宗族。

唐五代十国以降兴化宗族祠庙祭祖的演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即佛教社会文化由强变弱、儒家社会文化由弱变强,而儒家社会文化由弱变强是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发生的,这两种变化消长的关键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形成。从祭祖的角度来看,宋明宗族制度是程朱理学文化形态的一部分。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形成,也是士大夫沟通儒家经典、程朱理学、国家礼制与社会民俗、大众心理的实践结果。在根本上不损害专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士大夫从民情出发,对祭祖制度斟酌损益,从权处理,形成了民间认同、政府认可的兴化族祠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