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明代宗族研究
4806700000013

第13章 福建兴化府的宗族祠庙祭祖(3)

兴化宗族祠祭祖先是唐宋以来的传统,明代则以脱离寺院择地另建祭祀始祖的祠堂为特色,这种祠堂,当地称之为族祠。族祠是兴化宗族祠堂的显著特点。弘治时,身为进士的四川右布政使的周瑛在《圣墩吴氏新建祠堂记》中指出:“古礼不行于士庶之家久矣,文公著《家礼》,拳拳以宗法为重,欲以古礼是复耳。朝器甫告我以其所建祠堂之制,中为正堂,近北列龛五,中设总牌,书念四府君而下诸祖,重本始也。左右四龛,各为偏阔,座左列书曾及考,存昭穆也。其无后者与夫殇者,各以班袝,录遗亡也。据此,则莆人所谓族祠也。莆人以族属繁衍,不能遍立祠堂,故合族而为总祠,祀而群宗并举。凡祼祭祝告,皆行于其族之长,各宗之子各以其属从,虽与礼未尽合,要之重祖宗、合族属、收人心,而《易》所谓聚涣之道,大概为得之矣。”?可见,族祠即合族之总祠,相当于明代其他地区的所谓“宗祠”,不过这两个名称在语义上稍有差别。宗祠强调的是共同的祖先,即“宗”字;而族祠重在聚集族人,即“族”字。所以族祠祭祀活动是在族长率领下“群宗并举”。与周瑛同时的莆田人林俊,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尚书,其所作《沂山曾氏祠堂记》(《汇编》第118号)同样指出:“庙也者,亡以致存也。主以栖神,庙以栖主,备物以荐生之也。祫有族食之象焉。庙有制,后世易以祠堂,然祭及高祖,则始祖、先祖皆无祭。子孙服尽,如同路人,故世姓有始祖之祀以联族之合,谓之族祠。然传叙俱祀而礼制逾,宗子不立而宗法乱。予于世祠礼不足稽而义不足以起,皆不记。沂山曾氏之祠,礼与义近焉。”林俊把族祠定义为“世姓有始祖之祀以联族之合”,与周瑛的见解一致。林俊还将族祠称为“世祠”。对于族祠,林俊、周瑛都从其与礼、义的关系看问题,既指出不尽合乎礼的理论,又肯定近乎义的实践。祠祭祖先在礼制上的关键问题是所祭祖先的世代和神主的摆放位置,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族祠记文往往详细介绍祖先龛位,如周瑛就是这样。因此,明代兴化宗族与士大夫热衷于族祠与礼制关系、族祠祖先龛位如何安置的讨论。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一关于祠堂祭祖与礼制的关系

中国古代家庙祭祖的礼制以《礼记》王制、祭法两篇为经典,宋以降对祭祖礼俗的讨论以程颐、朱熹影响最大。兴化宗族祭祖问题的讨论,是围绕这些学者和儒家经典展开的。

明代的士大夫中,有一些人把朱熹《家礼》作为宗族祠堂祭祖的蓝本。永乐时翰林院侍讲曾棨在《林氏重修祠堂记》中说:“余维古者大夫祭于庙,庶人祭于寝,尊卑之制秩乎其不紊。后世鲜克世禄,庙祭遂废,于是复为祠堂,爰自高、曾以上至初祖,合而祀之。至于宋朱子始斟酌古今之宜,以定其制,俾世孝子慈孙皆得以尽其追远之诚,有关于世教甚大。”赞扬“朱子始斟酌古今之宜,以定其制”。尚书陈俊《蔡氏祠堂记》也说:“古者大夫士之家祭于庙,庶人无庙祭于寝。三代而后庙祭废,至宋程子修礼,略谓家必有庙,庙必主;朱子损益司马氏《书仪》,撰《家礼》,以家庙非有赐不得立,乃名曰‘祠堂’。故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以祀先,光孝思也。”肯定朱熹的祠堂之制。陈俊、曾棨认为《家礼》可以“光孝思”、“追远”,有利于“世教”。兴化宗族祠堂的建筑形制和祭祖活动受到《家礼》的较大影响。明代祠堂家庙制度主要依据《家礼》,有人恪尊礼制,如嘉靖初年林俊在《永思堂记》中说:“我国家稽古定制,仿《仪礼》而准程朱,易庙以祠,世品官四、士二,制中为堂,堂之外为门,夹以两阶,缭以周垣,遗书祭器有库,丽牲有所,别为外门,加锔闭焉。其严其慎如此,而犹有若诸侯无国、大夫无邑之论者,是又未可以言礼矣。宪伯君再命为大夫,礼得以立三庙,而同堂异室,又不越居今之制,所谓顺也。”成化时黄仲昭的《和美林氏祠堂记》介绍该祠:“祠之制,中堂四楹,翼以二室,室之前为廊,以周门庭,庖库、祭器悉具。朝暮必参,朔望必谒,四时有祭,俗节有献,有新则荐,有事则告。上以致隆于祖考,下以示法于子孙,其仁孝之心不亦可尚也哉!”与《家礼》中的祠堂之制相符。《蔡氏祠堂记》说该族:“仿文公《家礼》,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则参,俗节则献以时食,有成则告。”也有人认为《家礼》的祭祖规定过“严”、太“俭”。仙游人郑纪为天顺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他在《杨氏祠堂记》指出:“近世诸侯大夫士皆不得世其国邑,并同堂异室之制亦或有未备者。宋仁宗尝诏太子少傅以上皆立家庙,而有司终不为之定制。时立庙西京者,潞公文彦博一人耳。惜哉!淳熙间,紫阳朱夫子乃取周公《仪礼·士祭礼》之篇,与近世司马公之《书仪》、韩魏公之节祠,酌其宫庐器服之制可通于古今者,名曰‘祠堂’,以为士庶人家奉先之所,天子、诸侯、大夫不与焉。盖祠有禴祀、蒸尝,而祠为春祭,言祠所以该禴祠蒸尝也。庙有门堂寝室,而堂则最大,言堂则该门寝室也。其制三间,近北一架隔为四龛,龛设一桌,桌置一椟,椟两主,四世递迁,以西为上,旁亲无后以班而附,门庭厨库随地广狭,缭以周垣,此祠堂礼制之大都也。然唯士可以行之,大夫而上则俭其先也。”杨氏祠堂系郑纪老师杨默庵家族的,默庵也是天顺年间进士,以河南参政致仕于家。郑纪在记文中还说“:然先生之秩三品,阶大中大夫,于古则为州牧连率也,而奉先之礼反下同于士庶,不亦俭乎?曰‘非俭也,制也’。”他认为《家礼》适合于士庶,对官员则太“俭”,他对官员按照《家礼》祭祖表示置疑。郑纪身为尚书,又系南湖郑氏,代表了世家大族的看法,应当说在当地是有影响的。稍后,周瑛在弘治年间写的《仙邑陈氏祠堂记》里引用建祠者陈俨的看法:“《家礼》持论严,先世得祀无几矣。恭惟圣朝以仁孝治天下,境内无祀鬼神无论久近,一岁凡三及焉。吾陈居山沁者,自凌公三十有三传而至吾父。凌公以后别出之祖,或嗣或绝,其绪可寻也。若于常祭之外,不推及始祖之祀;于始祖之外,不推及旁族之祀;使死者无有知则已,如有知也,几何不为若敖氏之鬼耶哉!”认为《家礼》不符合祭祖现实的需要,过于严格,坚持祭祀始祖和旁族先祖。事实上,兴化的宗族更多地是突破了《家礼》的约束,祭祀始祖,并以程颐的观点为己辩护,成化以降兴盛的修建族祠也是以此为背景的。成化时莆田人翁世资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所作《清江周氏宗祧碑铭》说:“木本水源之思,岁时禴祀,恒于正寝,或有祠堂,只及四代。至是,其正宗子孙欲因祀事以敦睦宗党,率所亲崇其祖,而及于无穷,爰作是祧。虽与礼有所未合,崇本亲亲之意,不无有可书者。”清江周氏为了“因祀事以敦睦宗党”,突破四代限制,祭祀宋代始迁祖十七府君。正德时林俊《黄巷黄氏祠堂记》指出:“祠堂,祖庙变也。《王制》庙有差,庶人以寝。秦尊君卑臣,庙无敢立者。祠代庙,汉始也。魏、晋渐复为令,迨唐、宋无定义,由意杀隆。杀涉简,隆则涉僭。夫三庙、二庙、一庙,大夫不得祭高、曾,士不得祭其祖,非人情。程子五服立论,祭无害及高祖,朱子谓得祭祀本意。近世江南旧族,联谱数十世,非举得祭始祖与唐制三品以下得举禘祫之文,则无以维系族属。故始祖之祀,义之不可以已者也。”公开批评《王制》的规定“非人情”,赞扬程颐,认为近世江南旧族非祭始祖无以维系族属,始祖之祀符合“义”。黄巷黄氏祠堂就是祭祀再迁黄巷的始祖致政公,距正德年间创设该祠已十二世。林俊还在《周氏西族总祠》对古典礼经进行新解:“按庙,诸侯五,大夫三。方伯,古诸侯,亦今大夫也。礼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而三,始祖固有祭也。士祭其先,先祖又有祭也。大夫有事于君,祫祭高祖,未尝无祫也。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又未尝无庙也。近世士夫无世官,以及民庶,有不得为者,故祠堂易之。祀高祖,温公也;祀始祖、先祖伊川也。今江南巨族,总祠率循伊川之旧,祫祀祫享,盖远引而近,神亲而族亦亲。非是,殆明允所谓途人。情之不能已者,圣人弗禁,以义起也。”认为古制中包含着大夫祭祀始祖、士祭先祖、士庶立庙的意思,以祠堂祭祀高祖、始祖符合礼意和现实,可以睦族,是“以义起也”。嘉靖十年(1531年)郑岳为本族作《南湖郑氏祠堂记》指出:“昔程伊川论礼,谓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朱子疑其近禘,然犹取其言以为世训。盖不立始祖,无以合族,莆世族皆行之。”他的话反映了莆田世家大族祭祀始祖的普遍性,不仅以程颐的主张为依据,而且认为与朱熹的看法也不冲突,为本族辩护。

对于古礼的宗子主祭说,也有所讨论。《和美林氏祠堂记》记载,该祠设立者对记文作者黄仲昭说:“然古者祠堂之制,必主于宗子。今吾大宗既无所考,而继祖、继弥(按:当为祢)之宗又皆播迁阔远,于奉祭不便,且非其所堪也。肆凡飨荐祼奠之仪,皆吾自主之,揆之于礼有所未协,此则吾心所大阙者。记幸详此意,俾爱礼君子知吾所以处此,盖未如之何也。”黄仲昭认为:“古先圣王缘人情以制礼,则夫礼者所以节文乎人情者也。君子之酌乎礼,苟于人情无所咈,则虽不合于古,亦不害其为礼矣。叔文甫之所遭如此,若必欲规规以求合于礼,则祖、弥(按:当为祢)之祀皆无所托,其于人情安乎?先王之礼,固有不得已而用权者。若叔文甫之处此,其亦所谓礼之权者欤?先儒有曰:‘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以是言之,则叔文甫之心,亦可少释矣。”建祠者对于有违礼制感到不安,而记文作者则把人情置于礼制之上,给予肯定。另外,《圣墩吴氏新建祠堂记》记载:吴朝器欲立祠堂,“而议礼者谓支子不得立祠堂,用是迟回者久之。又恐无继先志,岁惟割腴田若干,俾迭收租,而祀宗亲于私室。”至老年毅然决定建祠。记文作者周瑛评论道:“若夫祠堂建置,顾有财力何如耳,宗子不能建,诸子建之可也。诸子建祠堂,以宗子主祀事,或宗子有故,而以支诸子摄行祀事,揆诸礼,无不可者。”认为建祠堂应当取决于财力而非宗子,支持吴朝器立祠堂。

兴化宗族与士大夫多数主张祭祀始祖,实际上是出于世家大族合族的现实需要。

二关于族祠的祖先龛位

莆田人彭韶于弘治二年(1489年)所作《白塘李氏重修先祠记》认为远祖之祀是通制,并概述了莆田祠堂祭祖的世次龛位:“尝闻之,礼有不一而情无穷。为人后者,不知其祖则已,知之而能忽然乎?昔者,程子尝祀始、先祖矣,紫阳夫子本之,著于《家礼》,后疑其不安而止。我太祖洪武初,许士庶祭曾、祖、考。永乐年修《性理大全》、又颁《家礼》于天下,则远祖之祀亦通制也,然设位无专祠。今莆诸名族多有之,而世次龛位,家自为度。或分五室,左右祀高、曾以下;或虽分五室,子孙左右序房,各祀其高、曾以下;而皆以中室祀先祖。或按礼分四亲各室,以西为上,而先祖止祭于墓所,人反疑之。议礼老儒,迄无定论。诚以人之至情,有不能已,不能一焉。今白水塘之祠,上祀十有余世,揆诸礼意,似非所宜。然族属之众且疏,舍是不举,则人心涣散,无所维系,欲保宗祀于不坠,绵世泽于无穷,岂不难哉!呜呼,是祠之关系,其重矣乎!嗣修后人,尚其勉诸。”?他指出,莆田族祠一般设五室,以中室祭祀始祖,左右四室又可以分为近祖和房支排列两种形式。莆田宗族也有按照《家礼》设四室祭祀近祖、墓祭先祖的,人们对之反而疑惑,连当地老儒也无定见。彭韶认为,李氏先祠于礼非宜,然而为了合族又必须祭祀始祖和先祖,肯定李氏和莆田诸族的做法。下面我们具体考察一下兴化族祠的龛位设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