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人妻神妻
34487800000356

第356章 管理学生有诀窍 激发兴趣和爱好

管理学生有诀窍,

激发兴趣和爱好。

体罚虽然也管用,

这种办法太可笑。

李斌的思想作风转变了,但“60分大王”的帽子还戴在头上。他仍然凭着小聪明去应付考试,对各门功课都觉得枯燥无味。有一次,他上数学课还是没有听讲,做作业的时候根本摸不上老师所讲的解题门路。他就从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总结出了一条解题捷径,得出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一样。

他也不管对不对,就把作业本交上去了。想不到第二天上数学的时候,却得到了我的高度评价,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表扬。我夸他肯动脑筋,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在作业中使用的解题方法别具一格。虽然不是十分完备,但却是一条合理的新路子。这条路子,连老师都不曾想过。

这一表扬不要紧,同学们立即向李斌投去了惊奇、钦佩的目光。李斌也顿时觉得自己高大了不少,成熟了不少。从此,他迷上了数学,甚至梦想自己成为一个数学家。他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在第二学期的数学竞赛中,竟然夺得了同年级第一名。

这时候,我找他谈了一次话。我十分尊重地问他:“李斌,你的数学成绩为什么提高得这么快?”

李斌有些不好意思,搓一搓手说:“我对数学有兴趣!”

“为什么对数学有兴趣呢?”为了激发他找到问题的根源,我进一步向他抛出了新的问题,请他回答。

他认真地想了一会儿,也许他的大脑中回放了一场记忆犹新的电影。他用感激的眼神看着我说:“是因为老师表扬鼓励过我!”

“老师为什么表扬你,鼓励你呢?”我把问题拉向了纵深,好让他找到有价值的原因,用以达到我这次与他谈话的目的。

“嘿嘿!”他笑着说,“因为,因为那一回我想出了新的解题方法!”这件事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是他今生今世都难以忘怀的。

说了一半天,我就是为了启发他知道这一点。我趁热打铁:“对!对!你看,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兴趣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兴趣是学好各门功课的金钥匙,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问你,在别的功课上,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啊?”李斌睁大了眼睛,好像是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现在似乎从我对他的谈话中忽然发现了这个真理。也似乎从我的手中接过了一把金钥匙——是一把能打开各种知识大门的wanneng钥匙。

1993年7月,李斌毕业了,带着三好学生的奖状和毕业证书“小升初”。随后,他又以较高的成绩升入了中学。

李斌所在的班级,在两年小学高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曾在全校、全县、乃至全地区的各种知识比赛中夺得过五个第一,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暑假开学以后,李斌的父母亲来到了郭庄完小,共同向我和学校领导致谢。在学校领导面前,李斌的父亲拉住我的手。他那万分感激之情,只化作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还是徐老师有办法!”第二句是:“徐老师,您真行!”

一些班主任老师向我求教,他们不无羡慕地说:“徐老师,俺看您搞班级工

作很轻松,不管什么样的捣蛋包,只要到了您的手,就成了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学生。您的诀窍是什么?”

我无奈地微微一笑,仍是以轻松的口吻说:“你们只看到我轻松的一面,没看到我痛苦挣扎的另一面。你们哪里知道,为了这些孩子,为了这些具有许多特点的独生宝贝,光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就翻毛了好几大本儿,至于吃不上饭睡不着觉的事,就更举不胜举了。”

我自愿接受了新时代的挑战,并全身心投入了应战。班级的辉煌成绩,差生的惊人转变,都是我全部心血的结晶。在我转变学生的思想,转变教育方法的同时,我自己也在发生着转变——正在由一个传统教育工作者,转变为一个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正当国家出台了好政策,把我转为公办教师,我正准备集中精力进一步为培养祖国的未来大显身手的功夫,我们的中心校长辞退了我。辞退一个不会教学的教师那就对了,可是我觉得我还行,看在孩子们的份儿上他也不能这么做。他为什么辞退我呢?我不知道这里边的原因是什么,我很希望领导能够把这个问题查清楚,给我一个正确的说法。

此致,

敬礼!

河东省河水县泉河乡郭庄完小教师徐桂良

1994年某月某日

看了徐老师的稿子,王学奎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在落款处要写上自己的地址,并且要像徐桂良一样,写详细,写具体。这关系到自己的身份,不能只写上一个名字就算了。于是,那些已经写好定了稿的老师们,李金娟、张秀义、李春桃、郭家法、杨金玉等都纷纷查看自己的落款,把自己具体的地址补上去。

王学奎继续看以下几位老师的稿件,他把张国栋的稿件拿了过去。张国栋的教学方法,根据钱敬标掌握的材料,就是徐桂良说的,属于“性急”的那一种。他个子不高,看上去比钱敬标高不了多少。先让我们看一看钱敬标对他的评价:

“小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当老师的应就事论事给与批评教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提高,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不听话,屡教不改是很气人的。但是你不能生气,你得拿出教育这种学生的办法来,让他下不为例。你班上的那个XXX和同学打架你是怎么处理的?上边三拳下边两脚能解决问题的话,教师就不用叫‘人类灵魂工程师’了。

那一次你在上课时,有位调皮的学生随便讲话,你走到该同学的前面,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本想来个‘杀鸡儆猴’,使其他同学望而生畏,偏偏你的这位同学不是等闲之辈,他也回敬了你一个耳光。

这可激怒了你,你又给那个学生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更有力度的耳光,直到学生跪地求饶为止。此时,教室一片混乱,喧闹异常。你本以为打耳光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不料不仅没达到这种效果,还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准体罚学生。你却我行我素,照罚不误。为什么

呢?你太迷信体罚的管理功能,而忽视了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你这样的老师能教学吗?打学生的老师没有资格教学。”

钱敬标对张国栋说的这些,正是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体罚学生历来就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中外出现由来已久,早期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不打不成才”、“玉不琢,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管教方式,被认为是有效且必需的青少年教育方法。而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有“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憎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的说法,而一条著名的西方谚语是:拿走棍子,宠坏孩子。

在中国古代的学塾教育中,打骂作为一种盛行的管教手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常见的体罚形式有用手脚殴打、罚站、顶砖、罚跪、饿饭、罚劳动或身体运动、掌掴或令儿童自掴,常用的体罚工具有教鞭、戒尺、木板、棍子、枝条等。

从古到今没有改变的是,对未成年人的体罚往往都来自家庭和教育机构。先让我们看一个来自家庭的体罚吧。

“我是个十六岁的花季女孩儿。在一所著名的市重点高中读一年级。我很优秀,各门学科的测验和考试的成绩名次都稳居班级前二名,年级前五名。初三就考出钢琴十级;取得大学英语siji证书;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过不少奖项。在学校里是老师同学公认的遵纪好学,谦虚温顺,团结同学的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娴静,听话,小鸟依人式的乖乖女。

“我的家庭令人羡慕,父母是‘海归’人士,学有所成。妈妈是市级医院的内科主任医师,父亲是外资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收入颇丰。我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可以说对我是呵护有加。但从小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我听从父母亲的教导和管教,不能越雷池半步。如果平时偶然调皮,不肯练琴,不按父母亲的要求做,或者成绩达不到父母亲的规定等,父母亲就要动用家法惩罚我。”

结语:

管教讲艺术,灵魂靠塑造。

引领攀高峰,吃苦耐疲劳。

打骂无人爱,谁都不想要。

实在没办法,还使老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