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逆袭心理学
3175400000011

第11章 面对家人更要懂点心理学(3)

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同性角色和异性角色都分配得恰到好处的。

榜样的硬性缺失,极端化的结果就是造就了后天的男同和女同。

父母缺席,解药何在

(1)同性角色由家中长辈或其他有亲和力的亲戚替代,孩子也能健康成长。

(2)掌握好时间段,建立性别意识的年龄,5—6岁后必须明确区分。

男孩儿越来越像男生,归爸爸管,或替代性长辈(爷爷,外公,叔叔,舅舅)参与其中;女孩儿越来越像女生,归妈妈管,或替代性长辈(奶奶,外婆,姨妈,姑姑)参与其中。

关系亲密,能起到示范作用,并能密切参与到生活中的亲密朋友也可以。

漠视与忽略,也是扭曲的爱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越了夫妻之间的爱与平衡。比如,母亲或父亲一方溺爱孩子,却对爱人不管不顾,那么孩子也容易发生各种心理变异,包括发展成为后天形成的同性恋。

无论是恋父情结,还是恋母情结,最终都需要超越,发展成为平衡的爱与家庭关系。

即使今天人们对研究父亲职责的兴趣已在逐渐升温,但比起研究母亲的影响力,仍不算丰富,行为科学家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贯穿孩子的一生,父亲和母亲一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眼里必须明确一个事实:爸爸与妈妈的爱始终是第一位的,孩子与父母有平等爱的关系,但不能替代,更无法凌驾之上或者抢夺!

不幸的婚姻,撕裂的关系

撕裂的母女关系

小平,来自不太幸福的家庭,找了一个看起来很像父亲的男人,性格内向温和,事业普通。母亲是个女强人,她希望阻止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幸婚姻的悲剧,觉得孩子的爸爸一辈子没有出头,自己也不幸福。于是百般阻挠,结果可以想见,这段恋爱关系破裂了,小平继续寻找,继续被阻挠。直到有一天,小平说,你毁了我一生的幸福!

这种情况下,通常伴随着母亲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投射,她将自己的命运映射在女儿的身上,本来是为了不希望重蹈覆辙,没想到却限制了孩子的选择,激起了冲突,不良的循环就逐渐产生了。

破碎的母子关系

当然,并非只有女儿会对母亲不满,儿子也可能对妈妈不满。

曾经有这么一个家庭,母亲因为喜欢上了别人和父亲离婚了,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一直用鞭挞的态度和不屑的语气来描述母亲,母亲的美好还没来得及在儿子生活中发芽,就被父亲打碎了。这种情况下,儿子可能也会跟着爸爸一起表达对母亲的不满,但成年后当他了解到真爱的力量,以及母亲魅力的时候,就会突然陷入巨大的矛盾中!在择偶的过程中也会遭遇新的挑战:

“我妈挺好的,为啥被我爸说得那么不堪?”

“看起来靠谱的女人,都靠得住吗?”

“难道我爸一直在骗我?”

以上两种撕裂的关系是非典型的母子母女关系,代表那些“家庭不够和谐”或“遭遇婚姻挫折”的父母亲与孩子。这种关系通常见之于离婚的家庭,要理解这样的家庭,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帮助一个站在洼地的人走出低谷,我们将在最后一节重点提到……

用爱的名义,掐死你!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常说的那句话吗—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你好!”

“爸爸妈妈放弃了很多,我们的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

“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你为什么总是上网呢?”

“为什么总是贪玩呢?”

“为什么非要离开我们呢?”

“为什么找这份工作呢?”

“为什么非她不娶呢?”

人们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看起来是“爱”,实则不然。

心理tips—情感勒索

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看似是爱,其实是一种伤害。其本质是:利用亲密关系来胁迫你按照他的理解来完成他的爱。

这种爱不是给予,而是索取。是对爱的对象施加限制而不是自由。

你勒索过别人,或者被勒索过吗

他曾经要求你,只有这样做(满足某个条件,比如学习好)他才会爱你吗?

他是否曾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然后替你做决定,甚至大包大揽?

如果有以上的情形,那么请你警醒,这些也许是有爱的动机,却没有爱的实质。

研究爱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了“爱”的根本要点: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真正的爱不是建立在满足外在条件基础之上的,更不是“毫无尊重可言的代劳”。

这是爱还是勒索

男孩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喜欢上了在豆瓣网站上认识的远在异地的姑娘,他们先是网上联络,后来见面后利用工作机会,男孩儿来到了上海并跟女孩儿相处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过后他们发现彼此深爱对方,也希望共同组建家庭。

于是俩人约好分别见见父母,女方顺利完成了任务,已经决定不久搬到男孩儿生活的城市和他在一起。但男方家庭的意见就没那么简单了。男孩儿的母亲觉得女孩儿不适合自己的儿子,原因是女孩儿长得太漂亮,家境也很好,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即便是男孩儿千方百计让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来影响,最终还是没有动摇母亲。

男孩儿决心到上海和女孩儿一起独立生活,结果却被妈妈改了自己存款账户的密码。

最终这对小情侣相隔两地,男孩儿说:“我们还是分手吧,我爱妈妈,也爱你,可是妈妈年纪大了,我不希望她因为我的事情心情不好,身体不好。你也看到了,我努力了,可是妈妈还是不希望我们在一起。”他的潜台词是:妈只有一个,而且没的选,老婆却可以选择。

就这样,一对小清新的爱情被掐死在摇篮里了!

后来,才了解到,原来男孩儿的母亲有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曾经她的家庭,差点被一个貌美有魅力的女人毁掉,自己的爱人差点就不回来了。于是看到这样的女孩儿,就觉得有一万个警钟一齐敲响了,这使她必须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第五节)与冤家和解

遇到问题,请回到“家庭”

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他的小心灵有一万种被扭曲、被掐死的方法。想要长成一棵茁壮的大树,并不是一片坦途。上面的例子是比较极端而典型的代表,但其实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死角。父母曾经无数次对我们无可奈何,我们对父母也曾千万次满腹牢骚与抱怨。

恋父与恋母情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我们沿袭了父母一方性别的同时,也继承了父母亲身上“榜样(有好有坏)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性格、习惯、思维甚至是“爱”的方式。也因此他们会影响到我们一生的工作,事业,恋爱,家庭!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最先该寻找的根源发生地正是父母和儿时的家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也正因如此,与冤家和解才能实现我们人格与人生发展上的跨越!

对于已经长久僵持的关系,一步到位地谈到和解也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

长大了的子女选择与父母分开生活,矛盾看起来也就不那么显著了。

距离确实可以产生彼此独立的空间,但距离真实和解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原生家庭的魔力,挥之不去!

心理tips—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原生家庭是诞生我们的爱、行为方式等行为和思想的根源,它影响我们的“新家”。与父母和解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过去诞生我们的家庭和解,接受父母,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始我们新的家庭。如果你有耐心完成后面的7个问题,那么你已经简单地把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行为方式理顺了一遍。

距离无法让我们轻松丢掉那些不想要的东西,一个好的办法是“回到过去,说再见”!

第一步:宣泄

对中国人而言,这一步真不容易—“我是来求和的,怎么还能表达不满呢?”

表达,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层面的觉醒,却可以带动潜意识里的深层解冻。开始表达,就意味着和父亲或者母亲分离的开始,开始表达属于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意志。这是力量的体现,在表达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自我意识和独立。

通俗点说,允许自己说点父母的坏话,本质上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

因为你如果连父母的不好在哪里都整理不出来,就更加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了。与此同时,表达最大的好处是—宣泄!很多问题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他只能承受,不能改变,更不能表达。不信你可以试验一下,表达是所有通往问题解决的第一个关口。

还是那句话—说出来,感觉好多了。

请你将你的怨气,不必背负任何心理负担地说出来,当然这一步未必要面对父母,这一步骤不是为了控诉父母,而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进行整理和适当的释怀。

请不要仅仅停留在表达和发泄上,让我们走到解决问题的出口处。

第二步:描绘父母的心理地图

如何真的理解父母,知道父母身上那些令人痛恨,或者不可理喻行为的根源?

了解父母,你需要了解他们成长的地图。

(1)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2)上学,恋爱,结婚,工作都有哪些经历?

(3)他们的身上积累了哪些伤痕?

(4)他们小的时候害怕的、担心的、一直难以释怀的是什么?

(5)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他们的?

这些答案,先前你是否曾经完全掌握?

这让我又想到了汽车上徐静蕾和徐爸爸的对话。

徐静蕾是否有和自己的爸爸好好聊过爸爸以前的故事,小时候的故事,发生了哪些挫折,吃过哪些亏,爷爷奶奶是如何教育爸爸的?

理解了所有问题背后的原因:徐爸爸说“你就是听不进去别人意见”背后的潜台词,也许是“我以前就因为听不进去别人意见,吃过亏,孩子,我不希望你也这样”!

那么下一次当徐爸爸因为一点事情批评徐静蕾的时候,徐静蕾也可以把这理解为:“他只是希望做一个好父亲,尽力提醒自己的女儿,你需要做的只是配合他,完成他对自己的塑造即可。”如果还是要提醒,换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巧妙婉转点。

如同变魔术一样,问题正在一步步悄悄转移。

过段时间,甚至可以和父母一起回顾过去的这段经历,让他们看到彼此之间关系的改变,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与方向的正确。相信问题可以好转!

第三步:行动!—整理和告别

当我们要和爱的人分手,整理旧物或把它们存在别处,让它们从生活中消失是一个常用的办法。整理然后说再见!用在这里,不是说我们要和父母一刀两断,而是我们要和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过去再见,第一步就是要整理出问题的根源。

(1)我的家

写下你与家庭之间的行为关系,就能帮助自己理清成长的脉络。

这也是我们和解历程的第一个步骤:明白一切的根源!

我能够跨越第二步直接来到这里吗?—最好不!

在不了解父母成长历史的前提下,你所写的内容将会非常局限和片面。

不用Yes和No,用描述的方式回答这7个问题:

(请注意:优点缺点请你一并写出来。)

(1)我的(父母)家人是怎样面对压力的,我也是这样吗?

爸爸如何面对压力?

妈妈如何面对压力?

如果你小时候不是在爸妈身边长大的,请写下身边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面对压力的情况。

我是怎样面对压力的?

(2)我的父母在相处上,给我做别人的丈夫或妻子留下什么榜样(好榜样,坏榜样)?

(3)我在原生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是习惯要做决定的,还是听候别人的带领?

(4)我的家人怎样看现实,悲观还是乐观?我的家庭有没有一些价值取向是我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

(5)我们家的金科玉律或者人生准则与我配偶的价值观有冲突吗?

(6)我有什么行为、态度或想法,是刻意与原生家庭相反的?想摆脱父母的负面影响吗?

(7)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我倾向认同谁?这对我的婚姻有什么影响?

(2)我的不满

任何人在与父母亲交往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不满,而这些不满如果不及时表达,你也很难触摸到真实的和解之门,所以请你写下对父母的不满,记住这只是起点。

(3)我的怨气,撕了它

你已经把对父母(或养育者)的怨气发泄出来了,现在你可以把那张纸撕掉了,让它走吧,这一页应该翻篇了。欢迎使用千奇百怪以及变态碎纸法,体会撕掉它们的过程,仿佛你心里的怨气也一点点碎掉了,飞走了。

(4)他们的缺点,想一想

抱怨发泄完,是该整理的时候了。

在整理完自己的七个问题后,你会轻易找到你认为的父母亲的所谓缺点,请你写下来。

(5)缺点背后的原因,写下来

如果你无法回答,那么请你找个时间去和父母谈一谈,听听他们小时候成长的故事,再回来完成这一部分。

(6)建立原生家庭档案,谈一谈

把你七个问题的答案,你对父母的不满,以及他们背后的原因全部列在一张纸上。

这是你的一份原生家庭档案,在你能完全理解这份原生家庭档案并从内心谅解父母以后,找个合适的时间,和父母谈谈这件事情。

完了吗?完了!

和解如同冰山消融,请从一点点开始,我们无法创造瞬间消融的奇迹,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春天也就不远了。

以后,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工作不如意、家庭关系紧张或者别的什么的时候,你可以试着重复这个过程,每一次你能回忆起来的事情也许会不一样,也许会更加深入,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时机合适,可以与父母一起做这个练习……

真正的和解是像上面的步骤一样的。而不是向父亲(母亲)妥协,遵从他的旨意;不是要求父母亲按照自己的理想呈现他们的爱;不是如庭外和解一般双方互相妥协算数。

与父母和解的标志

(1)切断—幼稚的依附、遵从、依赖的关系,有亲情但不依赖;

(2)发展—独立的人格,而不是一切的恶果和抱怨都指向父母;

(3)包容—理解父母的处境和有限的能力,准备好在恰当的时机,与他们的爱重逢。

真正成熟的人,是对母亲没有过分的依赖,对父亲没有怨恨,并且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上超越前辈,发展自己独立家庭体系的人。这标志着一个人个性与性格的成熟,也标志着你做好了成为一个父亲或母亲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