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31713500000016

第16章 新军起义功告成(二)

夕阳西下,雾气朦胧,江风飒飒。突然,夜幕下的武昌城,枪声时紧时急,时松时缓,似节日鞭炮,响声震天,飘向四面八方。枪声嘹亮,火势猛烈,使所有各起义单位都在各单位内部,开始进行了清除反动军官和部队中满人的战斗。枪声遍地,起义者怒火不点自燃,战斗空前激烈。幸好起义者在明处,反动者在暗处,再加上起义者闻风而动。他们勇猛冲向反动势力,势如破竹,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时,反动军官和满人都被处决,中立的官兵各逃生路。起义的各大小单位士兵,气势恢弘,斗志昂扬,边走边打,齐向响起枪声的方向楚望台军械所进发。

最先到达楚望台的是熊秉坤的部队。楚望台军械所,原为熊秉坤标内的士兵所住守。当熊秉坤带队来到楚望台军械所前时,守库的军中数十多旗人清兵持枪守住前面,不肯退让。就在这时,所内共进会战士突然猛烈向旗人开火。这些清兵除部分逃跑外,不死即伤。起义军夺得了库内全部军火,计步枪数万支、中和小山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这些武器为辛亥革命打下胜利的物质基础。各起义单位革命军随到,随时分发所需军火。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为辛亥革命立下了第一功。

起义军懂得兵贵神速,十万火急的道理。起义军有21个以上营、队(连)单位发生起义,大家纷纷向中和门的楚望台军械所集中。

紧接着熊秉坤到达的,是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他们各率自己标(营)内部分起义人员冲出了营门,也齐向中和门的楚望台进军。

蔡济民,起义时25岁,湖北黄陂县,蔡官田村人,少年读书聪慧过人,通经史并善诗文,于1901年,15岁参军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学习,曾任过排长,后在标的2营任司务长之职。蔡参加了多个革命团体,如日知会\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等。他认为孤掌难鸣,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他力主并促共进会和文学社的联合,共起大事,并参加了制定起义的计划。起义前他所在的营的革命代表负责人不在营中。当清政府开始抓人杀人之时,蔡济民立即认识到形势已到千钧一发之时,挺身而出,建议士兵快做准备,以应付不测。当枪声骤起时,他立即领导完成了营内的拼杀,并领导起义的士兵,向中和门进军。他的机智勇敢,使他成为武昌起义的领袖之一。

吴醒汉是领导30标士兵起义的领导者,时年28岁。吴祖藉湖北黄陂解家田村人,家境贫困,随父流落到湖北随县高城镇,其父在手工榨油坊做工人,这是一种重体力劳动的工作,后父劳累早逝。吴与两个妹妹由寡母扶养成人。因经济困难,所以吴投笔从戎当了新兵,入武后,进陆军小学堂和将校讲习班参谋班学习并毕业。吴从正兵升至八营排长,1906年参加革命团体同盟会和共进会,起义时,吴集合了30标内,全体的起义士兵,冲出军营,向武昌城中和门进军。

枪声就是号令,枪声就是生死之刻的到来。兵贵神速是军人战斗的本色,枪声一响,短时间,3000多起义的基层官兵纷纷冲到集合地。其中包括数十单位的个人和单位集体,大的单位有21个,这21个单位的领头人,就是这次起义的班排连的起义骨干。起义到达的革命单位还有32标、31标、41标、南湖炮队、11营炮队、还有赤手空拳的陆军测绘学堂的全部学生等。他们的信念就是“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他们的目的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平均地权”。起义者视死如归,他们誓言是要与清王朝政府斗争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大多数人为推翻清王朝献出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从起义到失守汉阳的战斗间,革命起义军在敌强我弱的与清军拼死的战斗,双方各死伤约5000人。而当时革命起义军战斗主力就是起义的知识青壮年军人。所以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是名垂青史的,是后人为国为民学习的榜样。他们是一群无名英雄。

这真是,历史长河星光闪,

秋风习习江水寒,

辛亥革命热血流,

乾坤颠倒青史留。

豪气万丈的起义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但起义军队还是一盘散沙,群龙无首。于是在熊秉坤的提议下,推选与他同标(营)的第八标(营)左队队官(连长)吴兆麟任临时总指挥官。经过熊秉坤对吴兆麟的劝说,吴兆麟深受感动,熊秉坤的谦虚打动了他,因为吴兆麟是他们八标(营)共进会的总代表。吴,接受了临时的总司命指挥权。熊秉坤为起义军副总挥。

吴兆麟当时年29岁,湖北鄂城人,农民家庭出身,其父以种菜为生。十六岁时,他投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标(营)当兵,并入随营的工程专门学校学习,参加了日知会。吴兆麟在学习时,十八协(旅)协统黎元洪做过他的老师。起义时,吴兆麟是工程第八营的左队(连)队官。

吴兆麟接受了总指挥权后,立即建立起义军队的编制。起义军共编为三路军,第一路军指挥官吴醒汉,第二路军指挥官蔡济民,第三路军副总指挥兼指挥官熊秉坤。同时派金兆龙带一队人去迎南湖饱队,派敢死队(相当特种兵)马荣带一队人守武昌城中和门,防敌进城救援。当起义军陆续进城时,清军中的满人军官楚英受上级指派,阻拦起义军进城。但,满人楚英自己,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大局已无法挽回,只敢在起义军后,虚放空枪。这时,马荣为确保起义军攻打总督府无后顾之忧,带着敢死队猛冲过去,楚英的部队一时作鸟兽散。此后,再无清军攻城救援。起义军攻打总督府,就成了关门打狗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