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延安人刘迦论据雕阴(今陕西绥德)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其众号称十万,与稽胡刘鹞子义军呼应。隋炀帝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发关中兵进讨。屈突通率军进至延安,按兵不动,敌军以为隋军胆怯。屈突通则宣布要撤兵,放松敌人的警惕。同时,屈突通暗中率兵前往上郡(今陕西富县)。刘迦论不明敌情,率部南进,距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屈突通乘其无备,夜率精甲进行偷袭,结果斩杀刘迦论,擒获万余义军。
随后隋朝政治日益腐败,各地革命军不断,而隋军则军无斗志,很多将领皆战死。只有屈突通作战时非常慎重,鲜有败绩,有常胜将军之美誉。也正是因为这样,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南下江都宫,令屈突通率部随代王杨侑镇守大兴,可见杨广对这位名将的器重。
听闻李渊革命后,杨广派屈突通镇守河东城,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阻止李渊的大军向大兴进发。
事实证明,屈突通就是屈突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名将是怎么炼成的。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李渊大军,屈突通采取的战略是不战屈人,虽然他不拥有“天时”(此时天下大乱),但拥有“地利”(河东城城墙高而坚固,易守难攻)和“人和”(手下几万精兵都是经过他多年征战、大浪淘沙淘出的精兵强将)。再加屈突通本人又足智多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渊接连发动几次强攻,非但对河东城毫发无伤,而且还损兵折将。
强攻不是办法,火烧眉毛的李渊又来了个故伎重演,顺应形势,召开了一次军事高管务虚会议。
参会人员还是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等亲信。
会议开始后,毫无新意,还是李渊抛出当前局势论:“河东城攻又攻不下,后退又无路,如之奈何?”
“只能进,不能退。”李建成道。
“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李世民道。
“忍一时风平浪静,进一步海阔天空。”裴寂道。
眼见李建成、李世民、裴寂等人都主张进军,李渊接着问计:“屈突通犹如一猛虎,很难打败,再说就算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打败了他,也会弄得两败俱伤啊。这样一来,我们还有能力攻克大兴吗?”
“屈突通的确很难打败。”李建成道。
“大兴也的确很容易攻破。”李世民接着道。
“既然打不败屈突通,而我们的终极目标又是大兴。为何不舍近取远呢?”裴寂道。
“你们的意思是绕过河东城,直取大兴。”李渊闻言两眼放光,如同黑暗里看到了一丝光亮。
“不错,我们早就商量好了,与其跟屈突通这只饿狼决斗,弄得两败俱伤,不如采取瞒天过海的策略,绕过河东城,出其不意,直接去攻打大兴城。”裴寂胸有成竹地道。
“妙极,妙极。”李渊高兴得手舞足蹈。
最终会议达成如下协议:兵分两路,一路由老弱病残幼组成,在河东城下多修营寨,在山头田野多插旌旗,晚上定时鸣鼓,以迷惑隋军;另一路为唐军的主力,悄无声息地沿河北进,自梁山(今陕西韩城)、龙门(今山西河津)分别渡河,威逼大兴。
事实证明,李渊大军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李渊的主力部队已顺利进入关中,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隋朝的另一大粮仓—永丰仓(陕西华阴)时,屈突通还蒙在鼓里。
对于民不聊生的乱世而言,此时可谓是“得粮仓者得天下。”李密带领瓦岗军连接占据两座大粮仓,开仓济民后,势力日涨千里,才会坐拥革命队伍“大哥大”的地位。此时,李渊夺得永丰仓虽然晚了点,但效果同样是看得见的。
一来李渊大军的粮草供给不成问题了,二来吸引了当地大批贫苦大众参加革命。
这时,李渊又来了个兵分两路,一方面派刘文静带一支精兵扼守潼关,防止屈突通的反扑。另一方面亲率主力部队沿渭水前进直捣大兴。
直到这时,屈突通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于是,马上亲自带领大军北上,自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回救大兴。然而,刘文静扼守了通往大兴的咽喉地带潼关,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稳坐城头,任凭屈突通怎么叫骂都不出战。可怜的屈突通空有报国热血,空有报国之志,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望大兴而兴叹。
(4)攻陷大兴
李渊大军如天神般降临大兴城后,大兴城顿时炸开了锅。城内,代王杨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吓得尿湿了裤子,成天只知道流着眼泪唱儿歌。好在留守的刑部尚书卫文升、右辅翊将军阴世师等人凭着大兴城高而坚,厚而硬,拼死守城。
对此,李渊采取糖衣炮弹的攻心战术,想利诱卫文升、阴世师等人投降。但卫、阴两人不为所动。无奈之下,李渊只好采取了高举高打的人海战术,最终几乎是用尸骨填平了大兴城的外城墙。
破城后,李渊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约法十二条。入城后,李渊宣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马上“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上演的完全是秦末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的故事翻版。
第二件事:杀一儆百。冤有头,债有主,正是因为卫文升、阴世师等人的负隅顽抗,才使得唐军损失惨重,为了平息革命军的“民愤”,以及对隋朝政府腐败的迁怒,李渊把阴世师等主要将领送上了斩头台(卫文升城破前已病死,气死的可能性更大),而其余人都得到了赦免。
第三件事:改旗易帜。大兴城攻下,众将皆推李渊为尊,但李渊坚决拒绝了。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觉得时机未到。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势力远远比不上瓦岗军李密等人,过早称帝对他夺取天下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拥立少年代王杨侑为帝,改大业年号为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仍遥尊后主(杨广)为太上皇”,做足了表面宣传功夫。
至于李渊自己呢,就以杨侑名义任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并进封唐王。
唐,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中兴王朝,逐渐浮出水面。
(5)超越自我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求佛”故事:
高大的佛像前,一名僧人无精打采地默诵经文。长期的修炼并未使他立地成佛,他感到苦闷,渴望解脱。正好,一个云游四海的哲人来到他身旁。
“尊敬的哲人,弟子今日有缘见到你,真是前世造化。”和尚来不及站起,激动地说,“今有一事求教,伟人何以成其为伟人?比如说,我们面前的这位佛祖……”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哲人从容地说,声如洪钟。
“因为我们跪着?”和尚怯生生地瞥了一眼佛像,又欣喜地望着哲人,“这么说,我该站起来?”
“是的。”哲人向他做了一个起立的手势,“站起来吧,你也可以成为伟人。”
“我也可以成为伟人?你……你……你这是对神灵、伟人的贬低。”说着,和尚双手合十,念了两遍“阿弥陀佛”。
“与其执著拜倒,不如大胆超越。”哲人像是讲给和尚听的,又像自言自语,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超越?呸。”和尚听了哲人的话,如惊雷轰顶,“这疯子简直是亵渎神灵,罪过,罪过。”说着,他虔诚之至补念了一遍忏悔经。
要想超越别人,首先得超越自己。连自己都不敢超越的人,永远不会加入伟人的行列。
李渊就是这样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别人的人,他有勇有谋,出其不意,做了别人都没能做的事—一举攻克了隋帝国首都大兴。
消息传来,被“卡”在潼关的屈突通反应有二:
一是哭,大哭,痛苦地大哭。哭大隋王朝即将随风飘逝,哭自己的家眷落入敌手,从此和亲人两隔,再难续血肉之情。伤几许,悲几许,长歌当哭,泪如雨下。
二是退,退兵,无奈地退兵。既然大兴已被攻陷,也就失去了“救”的意义了。更重要的是,李密乘他北上解大兴之围时,带领瓦岗军包围了洛阳。此时不早点退兵,去支援东都洛阳,一旦洛阳失陷了,隋朝就彻底玩完了。
于是,他马上采取“去”和“留”两步走。留桑显和在潼关与李渊军周旋,拖住李渊军。他带领主力部队回救洛阳。
应该说屈突通的想法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屈突通前脚刚走,桑显和就投入了李渊军的怀抱。其实这不能怪桑显和,原本他是不折不扣的大忠臣,但自大兴失陷,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天意不可违。既然隋朝气数已尽,与其苦苦支撑,不如放下屠刀,回头是岸。因此,当刘文静对唐军进行招降时,桑显和几乎想都没有再想就投入了他的怀抱。
这样一来,李渊马上派刘文静、窦琮、段志玄及刚刚归降的桑显和去追击屈突通。
刘文静追上屈突通后,并不急于交战,而是做了这样一件事:劝,苦口婆心地劝。劝屈突通识时务,早点投降。
为此,刘文静上演的是“三招定乾坤”。
第一个出场招降的是一个“农民工”—屈突通的家仆。当然,这个家仆其实也不简单的,跟随屈突通多年,是个不折不扣的“为屈家服务者”,屈突通常常夸他是“活雷锋”。此时刘文静派这个家仆出场,显然是想达到对屈突通手到擒来的目的。然而,这个家仆不会料到,等待他的是死神的降临。屈突通听说家仆是来劝降的,根本没给他劝说的机会,二话不说,叫人把家仆拖出去斩了。
大义灭亲,刘文静的第一次招降宣告失败。
第二个出场招降的是一个“官二代”—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屈突寿显然吸取了家仆失败的教训,改说为唱,大致是这样唱的:“你和我,在世界同一座擂台,别懦弱,拿出勇气对待;让眼泪,流出来,不是因为失败,幸福那个梦,就看你和我;你和我 ,come on,你和我,一起唱,now;你和我,我们做得到,now ……”屈突寿原本以为,自己的歌曲声情并茂,肯定能彻底征服父亲,然而,屈突通大声喝道:“你我以前是父子,现在是仇人,给我放箭。”吓得屈突寿如跳梁小丑般狂逃而去。
大公无私,刘文静的第二次招降再度宣告失败。
第三个出场招降的是一个“大将军”—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有了前车之鉴,桑显和对劝降一事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然而,他现在是人在李营,身不由己,刘文静派他上,他不上也得上。他思来想去,觉得温柔一刀显然对屈突通是行不通的(家仆温柔的话都没有说出口,屈突寿温柔的唱也不起作用),在吸取教训后,他决定另辟蹊径,改劝降屈突通为劝说屈突通手下的士兵,改说唱为骂,毒辣地骂,痛快地骂,往死里骂。
骂什么呢?桑显和对着士兵们大骂道:“你们都是关西人,你们还不知道啊,京师陷落,天下之大,已没有你们的容身之地了,你们还要这样白白等死么?”这两改果然收到了奇效,屈突通手下的士兵闻言,开始心动了,心动之后开始行动了,纷纷扔下手中的兵器,举起了双手。等屈突通回过神来时,手下士兵几乎都扔下了兵器,举起了双手。
哀莫大于心死,这一刻屈突通心痛如麻,心如刀绞,也心如死灰。他知道,此情此景,单凭他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了。
“罢了,罢了,死又何惧,生又何欢,与其徒劳无功,不如顺应天意。”屈突通长叹一声,抛下手中大刀,跳下马来,向江都方向跪拜不起,大哭道:“微臣无能,力屈至此,不负陛下,天神共鉴。”
刘文静的招降战术终于取得圆满成功。
李渊和屈突通这对老朋友再度见面了,只不过和上次不同,这一次李渊是站着的,而屈突通是跪着的。一个高高在上,宛若天神,一个垂头丧气,低若尘埃。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此时对于屈突通来说,他不跪不行,成者为王败者寇,自古天经地义,亘古不变。
然而,李渊很快就让屈突通也超越了自我,不但亲自为屈突通松了绑,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接风宴,而且还立马封他为兵部尚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雄才大略的李渊敢于如此超越自我,不得到天下才怪呢。